作者文章归档:马少华

 写了十多年新闻评论;现在来做评论的教员。离笔友远了,离学生近了。我愿意把这里当作与学生们交流的平台,与笔友重聚的茶座,一起讨论关于新闻评论的问题。 

乌托笔记《想得很美》——我十五年的精神纠结


     昨天我从中国青年出版社取回了我新著的样书《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这是一本断断续续写了十五年的书,长期以来以“乌托邦笔记”作为文档的标题,在我的电脑中点滴增长着,并非专业和职业之作,与稻梁之谋没有什么关系,它反映的是我情感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的某种纠结。而这种对乌托邦的纠结在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中所谓的情感结构就是:我们这一代从小受的教育,使我们一直保持着对于一个理想的完美社会的内心期待。这个社会,我们小的时...

Read more

比较同一诉求的不同论证方法(评论与论证分析课日志)


      上周二的课前,我在《南方都市报》2011年4月18日社论版文章《富翁申请保障房罚五千无疑是隔靴搔痒》这样一段,感到其论证力不足,遂将其贴到“论证辨识练习”课件中让同学在课上讨论:

      相对于处罚颇严的醉酒驾驶来说,对违法申请保障房者的处罚几乎不值一提。根据最新刑法修正案,醉酒驾驶机动车,不管情节是否恶劣、是否造成后果,都将按照“危险驾驶”定罪,处以拘役,并处罚金,和威胁他人生命安全的醉酒驾驶相比,违法申请保障房者是侵占别的...

Read more

就“拦车救狗”答同学问


      昨天收到一位学生的邮件,因为要做一个接力杯比赛的新闻专题,要我就4月15日志愿者京哈高速拦车救狗事件发表看法。“其实就是采访您,就是我觉得和您文字交流也同样方便,怕您太忙了不能抽时间写评论我就没敢说”。我确实打算一句话推掉这件事。但对自己教过的学生,又是很出色的学生,总有点儿于心不忍,所以,就写了一些。不觉就写多了—— 

禹含:

你好!

      谢谢你的信任。

     我确...

Read more

作为修辞的粗直语(论证与辩论分析课日志)


       昨晚的论证与辩论分析课,讲完修辞部分。而讲到一种修辞手段——“粗直语”,则是从本月清明节的这样一段评论开始的:

     实际上,这样的语言,我以往在评论中也常见到。只是当我理解了粗直语作为一种增加表达效果(乃至说服效果)的修辞手段的特定规律之后,我才会更深地体会这种表达的特定动机和效果。

    果然,当我第一轮让同学们辨识这一段中的修辞——或者说,哪一句有特殊的表达效果时,几位同学发言中,只有一位比...

Read more

我与邻居小奥拓的友好论争


      小奥拓是我们小区一位邻居在业主论坛上的网名。这位邻居曾担任业主代表,对小区公益事业很热心。近日,由于小区业主代表大会的议决事项和议决程序在小区论坛上引发了一些争议。我和小奥拓差不多同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两人之间也不免展开了论争。在此记下这场论争的大概,不是因为谁说服了谁,而是因为,这是一场一直保持相互尊重的论争,留下了温暖的印象。

     我们的论争实际上贯穿于我们和他人发起的多个帖子之中,我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线索编排在一起。

   &nbs...

Read more

参与制约程序——关于业主代表会议的程序及变通问题


    [少华按:这是我在4月11日在小区业主论坛上发的帖子。我不是把它当作“评论”来写的,不是把它当作以“不确定的陌生人”作为传播对象的“大众传播文”来写的,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有着具体的说服对象的劝服文本来写的。在歧见纷纭的小区事务中,我感到,说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对于虽然有着共同利益、却看法不一的邻居,只有依赖说服。从一定意义上说,参与小区论争,就是在进行说服的实验。]

     尽管我是一个对小区事务参与度较低的人,但是从客观...

Read more

方汉奇先生对读者“信商小人物”的回复


      两周前,有一位网名为“信商小人物的空间”的博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想通过我向方汉奇先生求证他在阅读方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时产生的一个疑惑——

     “马老师您好,您认识方汉奇老先生吗?我这有个问题存了好久了,起初我还以为是自己看错了,不过看了好多遍还是发现是他疏忽了:

    在他编著的《中国新闻传播史》(2002年11月第1版)中,第129页中,说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Read more

修辞,影响什么,受什么影响?


     昨晚的论证与辩论分析课开始进入修辞分析。本来准备的讲义是从这样一个“本讲意图”开始的:

    这一部分要揭示的是:除了形式逻辑的推理论证,其实还有一些不易为人觉察的方法可以起到说服人的作用。或者使接受者产生有利于表达者的印象、倾向。

  但是,这天早晨我打开邮箱读《南方都市报》发来的电子文本时,看到一篇文章引用的一段话,却使我“灵机一动”,决定把它放到这一讲开始的部分,因为:它既与当下人们热议的话题相关,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具体案例。对于本讲涉及的&...

Read more

读鄢烈山今日评论《冒险登山者应为警察救援付费的理由》


      今天南方都市报评论版刊登了一篇鄢烈山的专栏文章,除了文章的观点本身之外,我读后还有两方面关于评论写作的感触:

     其一是,这篇文章显示了微博言论与传统媒体言论的关系。鄢大哥本来是“在微博上写了一段简评”,后来看到“博友评论有同意有不同意的”,由此感到“完整表达我的观点,看来很有必要”,所以,才在传统媒体的专栏中写了这篇1600多字的专栏。这反映出什么呢?反映出:140多字的微博,虽然可以实现即时表达和广泛传播,...

Read more

为曹林《时评写作十讲》作序


  我的朋友曹林即将出版一本《时评写作十讲》。我在下面的序文中表达了对这本书的评价和期待:

   作为一名评论课教员,我始终把新闻评论教学看作是帮助他人提高观点的表达能力。但是,新闻评论的教学活动如果以阅读、揣摩他人发表出来的作品为起点的话,这里面就有一个明显的难点,那就是:作品的形成过程我们是看不见的,它们藏在作者的头脑里,或者,已经从那个头脑中消失掉了。而这个过程,作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对于新闻评论的学生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新闻评论是可以学习的话。

  从这一点来说,正如曹林所指出的那样,新闻评论的教学本身是有缺陷的,即往往只面对作品,却忽略了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