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马少华

 写了十多年新闻评论;现在来做评论的教员。离笔友远了,离学生近了。我愿意把这里当作与学生们交流的平台,与笔友重聚的茶座,一起讨论关于新闻评论的问题。 

大学生新闻业务基本功比赛


      昨天我应邀为本校大学生新闻业务基本功比赛担任评委,感到很有意思。比赛的多个环节都突出了包括现场组织、现场表达在内的现场的业务能力。

  比如,参加决赛的四支队伍现场分别抽取一个新闻人物,上网搜集相关材料(我校已实现无线信号覆盖,学生通过笔记本电脑在自己的账号在教室上网),在规定时限内形成采访提纲,并于现场陈述采访设计,有特点,有技巧,有认识深入的进程,且表达有效率者胜出。(当然,评分表上有更为具体的评分标准,我没带回家来。)

  再如,每队一名摄影记者之间的比赛,比的也是现场抓拍的作品,由作者现场陈述创作意图,有独特视角,有...

Read more

近日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值得关注


  从四月下旬到昨天,《人民日报》以“本报评论部”的名义发表的多篇文章值得同业和社会关注。它们以关切民生的主题、平和说理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以往对于人民日报言论居高临下、官话十足的“刻板印象”。这些文章多次被《南方都市报》言论版推荐转载。凤凰网还专门为其做了“系列”链接。

  昨天的评论是:《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其标题与4月29日发表的《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句式几乎完全相同,反映了这个言论系列基本的姿态:为民间社会代言,向...

Read more

从个别向普遍的迅速过渡(评论课日志)


    昨天给一年级同学上的新闻业务基础课,上下午两个课堂上,我都和同学们一起阅读、分析了一篇当日《新京报》上的评论《“剖腹自医”:不忍见以“祸”求“福”》。我希望使同学们在这样的阅读体验中对当下的新闻评论保持关注;也希望通过我的分析,向同学们传递我作为一个评论编辑和评论教员看一篇评论的专业眼光,从中体会到评论写作的一般规律。

  这篇评论在首段的叙事,非常简洁、有效率:

  53岁重庆农妇用菜刀剖开自己的肚子,放出腹部积水自医,事发一周后,在有关领导的关注下,吴远碧被送到江北的重庆市...

Read more

《想得很美》修改日志——关于引文


     由于这本书写了十多年。而最初那些年,我还在报社工作,并无学术训练和相应的阅读习惯。看书、做笔记的时候往往并没有随手记下引文的版本和页码,这为我后来出书前的整理和核实引文带来很大的麻烦,因为,多年前引用的书,往往都需要重新借回来,然后大海捞针一般地寻找引用的文字。其中一些书已经很难借到了。由于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在学校图书馆并不开架,需要预约索取,我嫌麻烦,就干脆从卓越网上订购了一套。

   下面摘抄修改日志中涉及引文的内容。 

2008-3-26(三)

   &nb...

Read more

南都社论中的“法言法语”


     《南方都市报》的社论撰写者中隐然有一个专业学者群体。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猜测。而今天该报的第一篇社论《“醉驾未必入刑”,司法应直面民意忧虑》似乎更印证了我的这个判断。

     这篇评论以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在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关于“醉驾未必入刑”(这是标题中的简略概括,原话在第一段有更准确的概括)作为由头,在社会忧虑(当然虑的是司法不公,网开一面)议论了醉驾“一律入刑”和“不一定入刑”各...

Read more

《想得很美》在新浪网推出,在当当、卓越上架


     我的新书《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继上个月底在腾讯网读书频道刊登部分章节之后,昨日在新浪网读书频道推出。该网页还同时刊登我的《〈想得很美〉写作阐释》和我独家提供给新浪的《在今天为什么要看乌托邦》。

    感谢我当年的笔友李方、孟波为此付出的努力。也感谢我的责任编辑彭明榜和网络编辑陈妍等人为此付出的努力。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66909.html

Read more

《想得很美》修改日志——删掉的内容


     少华按:从2008年一次出版机会所启动的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就为当时还叫作“乌托邦笔记”的书稿专门建立了一个修改日志。这个习惯是从《新闻评论教程》的写作过程中开始产生的,延续到《新闻评论案例》的修改。它保留了材料最初的线索,特别是过程的线索,也记录了一些在书中自己删掉的内容。

2008-3-19(三)

    删掉《从回归乡村梦想到“田园城市”设计》一节中关于恩格思的一大段:

    “……...

Read more

读今天《南都》一篇驳论文章的推论


     

    读今天《南方都市报》言论版吴向宏的“在商言商”专栏中的《“不作恶”比“行善”更重要》,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文后注出的身份:“作者系商人”。而这位作者在此前的文章后往往注为“作者系工商从业人士”。显然,“作者系商人”比“作者系工商从业人士”更为明确直白,也更有一点挑战性。这也许是因为这一篇文章的主题的是商业道德或“...

Read more

《说服的力量》与滑坡谬误的分析案例(论证与辩论分析课日志)


    昨晚的论证与辩论分析课,接着讨论论争中的定义策略。但是在这之前,我给同学们的参考书目中添了这样一本——

    这是我在五一放假期间通过当当网订购的一本书,线索是前不久在《中国报道》杂志去年第11期“月读”栏目看到的一篇书评《当谈论“扯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编辑推荐”的“推荐理由”写道:“本书用各种逻辑方法,为我们解读了美国五花八门的新闻事件,揭露了政治人物如何用&ldqu...

Read more

乌托邦是一个整体——《想得很美》写作阐释


  也许,你只是偶然地读过一本乌托邦小说,比如,《回顾——公元2000年——1887年》,却可能并没有把它当作乌托邦作品来看,因为它的名子并不叫“乌托邦”。也许,你读过一些科幻小说,比如凡尔纳的《蓓根的五亿法郎》,却对其中关于“法兰西城”的乌托邦因素的未加留意,因为这些故事细节也并没有加注“乌托邦”的标记。也许,你读过一本被人们称作“反乌托邦”的小说,比如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却并不一定能够在“反乌托邦&rdq...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