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业务基本功比赛


      昨天我应邀为本校大学生新闻业务基本功比赛担任评委,感到很有意思。比赛的多个环节都突出了包括现场组织、现场表达在内的现场的业务能力。

  比如,参加决赛的四支队伍现场分别抽取一个新闻人物,上网搜集相关材料(我校已实现无线信号覆盖,学生通过笔记本电脑在自己的账号在教室上网),在规定时限内形成采访提纲,并于现场陈述采访设计,有特点,有技巧,有认识深入的进程,且表达有效率者胜出。(当然,评分表上有更为具体的评分标准,我没带回家来。)

  再如,每队一名摄影记者之间的比赛,比的也是现场抓拍的作品,由作者现场陈述创作意图,有独特视角,有想法的选手胜出(也有更为具体的评分标准)。在此前的比赛进程中,我偶然注意到,当一位参赛同学面对评委进行陈述时,有一位同学在其身后者竟然把相机放在地上按动快门闪光拍摄,这使我有些不解。后来这位摄影选手果然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出一张视角独特的照片:一位参赛选手双脚的独特姿态——摄影者用一双脚反映出整个身体的姿态——一种具有表现力的姿态,然后用一种身体的姿态表现了她的精神状态。我还在一幅参赛照片中一位参赛同学的背影后面看到了我自己专注的面孔:据这位参赛的摄影选手的解释,这个画面使她感受到,那位正在发言的参赛选手与我之间仿佛是在交流。——这是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

  当然,每一只参赛队伍中还有一名评论记者,也是根据现场抽取的选题及相关材料,当场限时准备之后口述评论。说实在的,当我事先听说有评论这个环节的时候,我都有些疑惑,现场怎么能够做(说出)评论呢?而在场上,我确实看到一位同学表现很出色,既能体现出现场的认识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也能体现出流利、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较了几位评论选手的表现之后,我在比赛结束之后点评环节中谈了我的一些看法。当时我说:

  无论是用文字还是用语言表达,句与句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那就是:第一句话影响第二句,第二句话影响第三句——我的意思是:你说的第一句话,必然影响读者或听者对第二句话的理解;前面的话必然影响人们对后面的话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应该尽可能早地说出(写出)自己的论点来的一个原因。如果你开始说出的不是自己的论点,而是对方的或别人的观点,那么它们所占据的优势地位(在先说出),就会干扰读者或听众注意或理解你在后面表达出来的自己的论点。这种干扰作用,在“口述”的评论中,在节奏紧张的比赛情境中,可能起到的消极作用更大。所以,突出表达自己的论点,突出表达自己的议论线索——包括适当的提示和重复,给读者和听众留下清晰印象,是这种评论比赛尤其要注重的方面,否则,读者或听众就会在一大堆词语的散乱印象中迷失。

  这次比赛的选手来自包括来自校报、《青年人大》、《新闻周刊》等校、院各级校园媒体的学生记者,几乎都是一、二年级同学。由于我本学期第一次为一年级同学上新闻实务基础课,有的同学我刚刚认识不足几周。在这个比赛现场,我感觉到同学们在课外新闻活动中投入的热情非常大,他们在校园媒体实践中的收获,也许并不比从我们的课堂上的收获要少。在交流中我也感到,校园媒体的指导教师们可能要比我们这些任课教师更为熟悉这些同学。他们也是新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我要为我们自己的学生向他们表示感谢。他们为我们的学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