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汪名立

国际商报社 记者

严查农产品炒作应防患未然


去年西南大旱引起的农产品炒作烽烟未息,目前资金炒作“魅影”若隐若现。业界普遍关注如何防止资本借旱情炒作农产品,避免“蒜你狠”的疯狂续演?

在通胀压力的背景下,稳定农产品价格尤为重要,近期多部委紧急展开了行动。2月17日,发改委明确将于近期部署开展全国涉农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严厉查处恶意炒作农产品价格行为。同日,商务部例行发布会重点提及“食用农产品市场保供”,要求商务部门根据天气变化和市场供求特点,制定蔬菜、奶制品、成品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应急专项预案,适时收储投放肉类、食糖、蔬菜等商品。

业界分析人士认为,资本可...

Read more

粮食安全考验土地应用智慧


面对不断上扬的粮食价格,一边是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对土地的刚性需求,一边是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的民生国计,中国该如何守住耕地红线

2011年乃至“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土地资源需求将持续上升,供需矛盾加大,国土资源管理形势依然严峻。土地管理多因素叠加,保耕地与保发展“两难”局面和双重压力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两难”局面?

保耕地与要发展?难!

“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同比增加70.4%。全国城市住房供地计划近270万亩,实际供应同比2009年增...

Read more

欲抑先扬 治物价先涨粮价?


  近日,“国十条”再提稻谷最低收购价,其涨幅高出市场预期,提振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专家认为,这是政府为稳定物价而做出的宏观考量,通过保障粮食供给抑制中长期物价上涨

  “国家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太好了,今年我们更有盼头了。”近日,全国种粮大户朱明亮还沉醉在春节的气氛中,听到国家再次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的消息十分高兴。他告诉记者,粳稻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28元,真是出乎意料,春播时要加大生产投入,争取提高产量。

  业界人士认为,“国十条”促进粮食生产,其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rdqu...

Read more

整治食品安全乱象 当用重典


  近期“化学火锅”、“面粉增白剂”又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和质疑。针对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的“乱象”,业界专家呼吁当用重典,不仅要加大对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企业和个人的打击力度,也要严惩监管不力的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责任人。

  1月1日,《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发布《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该报告内容显示,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

  绿色农副产品市场国家标准专家审定组组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柏园教授在接受本报...

Read more

2011年,“三农”相关政策猜想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站在了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上。展望未来,在通胀压力背景下,“三农”工作会有怎样的新举措,农产品价格将何去何从,我们在期待。

  加大“三农”投入:支农惠农有保障
  此前连续七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锁定“三农”问题,2011年应该也不例外。有预测称,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将超过9000亿元,同比增幅在10%左右。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从而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

Read more

恶劣天气助阵,粮食危机还有多远


  恶劣天气助阵,粮食危机还有多远,我国粮食仓廪实民不忧?

  近日,恶劣天气齐袭地中海东部几国,美国中西部遭暴风雪侵袭,欧洲也陷入寒冬。目前,极端气候重创全球主要农业生产大国。粮食价格狂飙意味着全球即将面临一场粮食震撼。联合国也在前不久公布的一份关于世界粮食供应的报告预测,今年全球粮食产量将下降6300万吨,同比减少2%。而之前联合国曾预测,今年的粮食产量将会增长1.2%。

  “天气相关的自然灾害是造成全球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需求的增长和低于预期的产量,引发今年下半年的全球粮食市场产生了极大的波动性。”国家粮食局科学院研究员丁声俊对记者表示,一些粮...

Read more

信息不对称:稳物价待解之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定调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同时,稳定价格总水平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如今,物价特别是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牵动了全国亿万民众的心。对此,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游资炒作”或“供需失衡”。然而,游资何以在政府重拳调控下暗渡陈仓,供需失衡何以频繁地出现在农产品领域?

  专家认为,归根结底在于信息不对称。通常,游资炒作多利用的是相关农产品涨价的“利好”信息,其实也就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进行牟利;农产品流通经常出现“供需失衡&rdquo...

Read more

食品涨价一成拉高CPI涨幅,瞎扯!


  食品涨价一成拉高CPI涨幅,瞎扯!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经济数据显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创下28个月以来CPI的最高涨幅。国家统计局强调,其上涨主力就是食品价格上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食品类价格是CPI走高的主力,11月全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了11.7%,拉动CPI上涨3.8个百分点,“贡献”率是74%。“11月物价的涨幅确实出乎很多人意料。”

  食品涨价一成拉高CPI涨幅的结论,是基于我国目前的CPI构成,食品类商品的权数达到34%。试想国人有多少会花费1/3...

Read more

从阿直接拿豆 试拾旁落话语权


  从阿直接拿豆 试拾旁落话语权

  近期国内大豆、豆油价大幅上扬,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丧失大豆定价权后的被动。国际上有句形象的说法,南美人种大豆,美国人卖大豆,中国人买大豆。黑龙江省黑河市金秋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树文日前告诉记者,因为定价权在国外,我国大豆的价格行情,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国外的大豆一涨价,期货上一炒,国内现货就得跟着涨。”

  阿根廷是中国的三大大豆供应国之一,但是目前阿根廷的大豆贸易基本被美欧等发达国家的中间商所控制,中方不得不通过这些中间商来采购,产品价格也由这些中间商来制定。

  11月13日,中国驻阿根廷大使曾...

Read more

涨价背后:信息化困局待破


  涨价背后:信息化困局待破

  倒手次数过多推高农产品价格,但是,流通环节不能一刀切之,当前亟待建立起真正能反映供需情况的农产品信息系统。

  一个萝卜从菜农手上到市民餐桌,中途至少要经过三手流通,在这一过程中,其“身价”已从0.9元涨至3元。农产品涨价潮背后,流通环节过多成为众矢之的。

  易丹是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的蔬菜经纪人。她并不否认流通环节过多:“我负责收购当地的蔬菜,之后卖给买家。这部分蔬菜至少要经过运输、批发和终端零售等几个环节,才能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朱小良此前曾表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