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三农”相关政策猜想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站在了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上。展望未来,在通胀压力背景下,“三农”工作会有怎样的新举措,农产品价格将何去何从,我们在期待。

  加大“三农”投入:支农惠农有保障
  此前连续七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锁定“三农”问题,2011年应该也不例外。有预测称,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将超过9000亿元,同比增幅在10%左右。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从而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增幅最大的可能在农田水利投资方面。
  短评: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越来越多。毫无疑问的是,如果没有中央财政的足够支持,在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状况下,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央对“三农”投入的增加,惠农政策有了财政资金的保障,农民会得到更多的实惠。

  粮食保护价:进亦忧退亦忧
  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6%~8%;稻谷最低收购价虽然还没有公布,但市场的提升预期强烈;在玉米价格一路高升的情况下,玉米临储收购价很难确定,收储政策或将取消。
  短评:在国内外粮食作物价格上涨趋势明显的态势下,我们一方面不得不面对粮食作物价格上涨可能带来的通胀问题;另一方面,粮食对经济作物效益比相对较小,需要适当提高价格来拉动粮农的种粮积极性。以保护粮农基本利益为初衷的保护价政策是进亦忧退亦忧,如何找到平衡点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水利建设: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并将水利建设摆在了空前重要的地位。市场传言,2011年水利投资总额有望达到4000亿元,比2010年增长1倍。
  短评:水利欠账太多,会出大问题。水利对于农业的意义毋庸置疑,近些年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的薄弱,所引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此前连续数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农田水利建设,不过只是提到而已。201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水利”的重视可谓史无前例,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推进“现代农业”:从技术到思维
  “推进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已经被列为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出于对稳定市场、长期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的目标考虑,国家或将在保障粮食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等多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短评:如何推进现代农业?此前大部分人认为,“现代农业”即依靠现代物质、现代科技等要素的投入来发展农业,还停留在“现代”的技术层面上。现代农业不仅仅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更应该朝着以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全面发展的方向,立足于现代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

  控通胀保供给:路漫漫其修远兮
  控制通胀是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之一。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太大的情况,无论是农产品流通渠道、市场秩序监管,还是进出口关税和配额调整,国家运用多种调控手段控通胀保供给的力度都会加强。
  短评: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部分农产品价格应声而落并逐渐趋稳。不过在生产成本高涨、信息不对称和社会流动资金过剩的大背景下,再加上农产品本身结构性短缺,价格过山车很难根治。控制通胀保供给,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