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背后:信息化困局待破
倒手次数过多推高农产品价格,但是,流通环节不能一刀切之,当前亟待建立起真正能反映供需情况的农产品信息系统。
一个萝卜从菜农手上到市民餐桌,中途至少要经过三手流通,在这一过程中,其“身价”已从0.9元涨至3元。农产品涨价潮背后,流通环节过多成为众矢之的。
易丹是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的蔬菜经纪人。她并不否认流通环节过多:“我负责收购当地的蔬菜,之后卖给买家。这部分蔬菜至少要经过运输、批发和终端零售等几个环节,才能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朱小良此前曾表示,农产品每经过一个流通环节,就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和费用。易丹也证实,经过繁琐的流通环节,菜价自然水涨船高。诸如,经纪人需要获取合理报酬;运输环节需要雇佣司机,还得承担由于蔬菜腐烂、交通事故等因素造成的风险;批发市场正常经营也需要收取费用。“我和菜农签订了销售协议,大部分产品在我们手上加价20%左右。”易丹透露。
农产品价格高烧不退,流通环节过多是罪魁。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要减少流通环节的倒手次数,鼓励超市直接到农民手上采购。
那么,众多的流通环节能否一刀切之?中商商业经济研究部主任孟黎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地理位置、市场成熟度等决定了正常的流通环节必不可少,不可能一刀切。”而对于被业界寄予厚望的农超对接,孟黎加说,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和超市多样性要求高等,决定了短期内农产品产销对接很难达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孟黎加看来,流通环节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想规避农产品价格跷跷板,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做到信息畅通。“没有准确的信息,尤其是信息预测和信息指导,就不可能有供需的平衡。”她认为,减少流通环节要从根本抓起,其中,建立起真正能反映供需情况的农产品信息系统尤为重要。事实上,我国与日本的情况比较接近,但我国农产品的信息系统要远远落后于日本。
记者注意到,农产品涨价,几个环节追踪下来,从农户到零售商,都声称赚钱难。“现在各种成本都在涨,我们经纪人根本挣不了多少钱,还得担很多风险。”易丹向记者诉苦。
业内人士称,由于信息不对称,菜农想赚很多钱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批发商而言,游资的干预和供应商的竞争,也导致了生意的不稳定性;至于消费者,往往农产品批发价变动了好几天,他们才反应过来;一般情况下,“最后一公里”的摊主和超市收入则较为稳定。
涨价背后:信息化困局待破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