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西南大旱引起的农产品炒作烽烟未息,目前资金炒作“魅影”若隐若现。业界普遍关注如何防止资本借旱情炒作农产品,避免“蒜你狠”的疯狂续演?
在通胀压力的背景下,稳定农产品价格尤为重要,近期多部委紧急展开了行动。2月17日,发改委明确将于近期部署开展全国涉农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严厉查处恶意炒作农产品价格行为。同日,商务部例行发布会重点提及“食用农产品市场保供”,要求商务部门根据天气变化和市场供求特点,制定蔬菜、奶制品、成品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应急专项预案,适时收储投放肉类、食糖、蔬菜等商品。
业界分析人士认为,资本可能再次垂涎农产品。这源于市场从干旱减产预期推导出价格上涨预期的惯性。严防农产品炒作,首先要抗旱保收稳定供给,减小农产品涨价预期;其次,政府要加大对流通性过剩资本的引导。但引导流通性过剩资本并非一蹴即至,当前最为紧迫的是抗旱救灾。
自旱情出现以来,我国政府已采取多重措施抗旱保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前不久国务院确定十项措施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这些措施包括财政部门拿出“真金实银”抗旱救灾保春耕。农业部也已启动抗旱二级应急响应,并向干旱的山东、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河南等8省派出抗旱工作组,指导抗旱和春耕工作。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孟黎加认为,从长期来看,防止农产品炒作还应该从体制、法律、市场等方面入手,多用市场调节措施,建立一个有效、稳定的长效机制。孟黎加说:“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炒作还是可以做几件事:一是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从源头抓起;二是做好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工作,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三是通过一些农产品经营企业完成相关农产品的应急储备,应对突发事件;四是做好产地和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接,进而保证稳定均衡的货源。”
孟黎加建议,政府部门要抓住产销地有影响力的市场,农产品生产要抓住各类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与批发市场实现对接,同时完善相关的调控政策和储备制度。
山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也表示:“政府应在此关键节点加强旱情和粮食市场信息披露,坚决铲除游资炒作的土壤。”决策调控部门应该全面掌控行业信息,发布权威信息,对市场上出现的虚假炒作信息进行坚决打击,防止信息被误导引发炒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