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抑先扬 治物价先涨粮价?


  近日,“国十条”再提稻谷最低收购价,其涨幅高出市场预期,提振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专家认为,这是政府为稳定物价而做出的宏观考量,通过保障粮食供给抑制中长期物价上涨

  “国家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太好了,今年我们更有盼头了。”近日,全国种粮大户朱明亮还沉醉在春节的气氛中,听到国家再次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的消息十分高兴。他告诉记者,粳稻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28元,真是出乎意料,春播时要加大生产投入,争取提高产量。

  业界人士认为,“国十条”促进粮食生产,其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让粮农收益最为直接,收益范围也最广。在春播之前发布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信息,对于提高种粮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以及改善国内稻米供需关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朱明亮告诉记者,在政策出台前他就预感国家会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这些年,虽然粮食最低收购价在不断提高,但是粮食生产成本也在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并没有大的变化。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收入还存在差异,有条件的农民还是愿意种植效益比较好的经济作物,不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很难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朱明亮说。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部主任孟黎加告诉本报记者,提高粮价是国家对农业进行扶持的具体体现。从未来的发展看,粮价将逐年提高,这是必然趋势。再提粮价,在当前旱灾严重的情况下,一定程度增强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也认为,近几年,种粮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效益下降,一些地方出现放松粮食生产倾向。他说:“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要端在中国农民手里。如何让农民继续为我们端饭碗?要多多地给他们一些补贴,让他们有积极性种粮。”

  不过,这些措施能否真正促进农民多生产粮食?郑风田担心:“有效果,但不能期望太高。”

  今年政府工作的重心是稳定物价,在控制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防止通胀预期进一步扩大之际,如此大幅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是否会对维稳产生影响呢?业界人士认为,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不仅体现出国家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的决心,也体现出国家有能力对未来消费价格总水平完全掌控的信心。

  “我认为粮食价格上升,根源在于货币发行量过大。”郑风田说,多年来,我国一直在维持低粮价政策,但考虑到货币发行量过大,不能再坚持让粮食价格维持在低位。因为这样的政策对农民伤害太大,什么都涨,不让粮食涨,谁还种粮?

  孟黎加分析说:“提高最低收购价会带来与粮食相关商品的涨价。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保证了粮食生产的播种面积及投入力度,对整体物价水平将起到稳定作用。只要粮食供应量充足,就不可能造成物价大幅度上涨。政府出台此政策,就是要以保证供需平衡,进而稳定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