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村里,寻找当年的耕地,不少人发现一本乱账。
一个当年的七口之家,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分到了六七亩责任田。后来因为修泵站被调减了部分耕地,村里湖荒地改成鱼塘占去了部分耕地,过了第二轮土地延包,到上世纪末离开家乡前,还剩下4亩地左右。近几年再回家乡,希望找回自己的责任田,被告知土地册子上没有了这家人名字。软磨硬缠之下,村里将这家人的耕地重新上册,只剩下约3亩,领取种粮补贴的则只有1亩。
追问不知所踪的耕地去向,村里说,当年村里为了逃避过重的提留统筹任务,瞒报了部分耕地,后来办理种粮补贴时只能按上报田亩数领取。
但从六七亩耕地到1亩耕地领取种粮补贴,这样的土地权益大缩水,隐藏着不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