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浪费食物者更重的处罚是鄙视


10月24日晚,6名来自江苏镇江的游客在乌鲁木齐市“金钱豹海鲜自助餐饮店”吃完自助餐,付完1500元餐费离开时,剩下了1200克食物,被餐厅罚款2400元。27日,在物价部门协调下,餐饮店退还了凌先生2400元罚款。28日,对处理结果并不满意的凌先生又继续向乌市工商部门投诉。(据2015年11月02日 京华时报)

http://news.sina.com.cn/c/nd/2015-11-02/doc-ifxkhcfq1036973.shtml

从事件结果看,按店堂告示实施“私刑”的餐饮店输了,以不依不饶的投诉讨回罚款的顾客赢了,这一输一赢的反差,让人五味杂陈。从网络舆论看,少有对餐饮店罚款的批评,多的是对浪费食物者的责难,倒是让人感觉一丝欣慰。

乌鲁木齐自助餐浪费“2400元天价罚款”,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青岛“38元一只天价虾”事件。两件事都以游客的投诉推上舆论漩涡,但审视两个事件的异同发现,两次事件的性质迥然不同,店方“2400元天价罚款”虽程序失范,却难掩道德正义;游客据理力争讨回罚款但失了同情,引来舆论一片挞伐之声。

事件中的游客还在为自己辩解,但难改浪费食物的事实。一行人剩下1200克食物,就是两斤多,堆在餐桌上应该很扎眼,难怪店家第一次动用处罚。

事件中的游客算的是经济账,鸣冤叫屈的底气是那1200克食物值不了2400元。但站在餐桌文明的角度,惩戒性的超额罚款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浪费食物者的贪婪。只是,法律没有赋予店家处罚权,店家因此赢了道义输了“官司”。

国人浪费食物的陋习被人诟病已久,这种陋习暴露在外国人面前,总让人生出羞愧之感。与有形的罚款相比,给浪费食物者更重的处罚其实是无形的鄙视。

在韩国首尔一家餐馆就餐,笔者进门就被墙上白板红字双行书写的“请不要浪费食物”吸引,店里看不到其它文字提示,一看就知道是说给中国人听的。

到了美国,知道许多餐厅有无限次续杯饮料,顾客缴纳1美元后任饮,但有的餐厅拒绝对华裔人士开放这项服务,原因是有的华裔人士一人买杯多人共饮,贪小便宜的心理昭然若揭,不讲卫生的习惯也让人看不下去。

曾有一位作者自述的在德国浪费食物被罚款50马克的文章,让国人记住了那句经典,“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事件中,中国客人在一家中餐馆饭后离开时,被几位白人老太太投诉剩的菜太多,随后引来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中国客人不仅吃了罚单,还被告诫“世界上有很多人还缺少资源,你们不能够也没有理由浪费”。

据环球时报报道,今年5月14日,瑞士《每日导报》刊文《“震惊的图片”对“浪费的中国人”》,指中国客人吃自助早餐时吃一半剩一半,酒店随后在餐桌上摆放了一块用英文和中文写的牌子:“早安,亲爱的顾客:在瑞士由于道德原因,我们不希望浪费任何食物。所以请大家只拿自己会吃的食物,非常感谢你们的理解和体谅。”为让客人更好地理解浪费食物的错误,酒店准备了进一步的措施,51岁的酒店女经理布里吉特·海勒尔说进一步措施是,“展示一些处于饥饿和死亡边缘的儿童图片。”

食客点餐时预估不足造成浪费还可原谅,毕竟浪费的是自己的钱,餐后打包带走最好,店家也乐得做多一点生意。但自助餐中的过度浪费不能原谅,食客表现出的爱占便宜怕吃亏的心理,是“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社会心理的极端表现。

家乡小村有一个传播很久的段子,一位村干部酒足饭饱后拍着圆鼓鼓的肚皮说:“我吃公家的吃得肚子疼,吃自家的吃得心里疼。”我们在自助餐上看多了专挑高价菜肴的食客,有自助餐上吃番薯的食客,餐后被同伴调侃成“番薯”。正是这种多吃多占的群体心理特征,让国人在欲望面前失了分寸,丢了尊严,给世界留下暴殄天物的恶劣印象。

鉴于国人餐桌陋习难改,我们该感谢开出“2400元天价罚款”的餐厅,它以另类方式给浪费食物行为开出了价码,挑起了浪费食物的话题,更多人从中学会反思和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