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文信

朱文信,亦名闻中,70年代出生,哲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曾先后于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等学术机构访学,现于中国美术学院社科部工作;主要文章有《梵,吠檀多,瑜伽》(载北京三联《读书》2011年第9期),《全球化时代诸宗教相遇时的一种选择 》(北京三联《读书》2010年第1期),《第二轴心时代的福音书》(北京三联《跨文化对话》第26期),《阿凡达里的东方元素》(《上海书评》2010年3月),《商羯罗的智慧瑜伽》(北京大学《哲学门》第23期)等。 结集作品有《梵·吠檀多·瑜伽》、《愚鲁斋札记》、《精神的黄昏》和《精神的守则》等。

旧文存记:读庄子,说境界(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

Read more

旧文存记:读庄子,说境界(二)


儒家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层结构,道家文化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深层结构,而且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灵性文化之一,尤其是它的超功利精神对这个世界必有拨云见日的奇功,找回失落已久的心灵。而庄子的这种清莹秀澈,漱涤万物的文字更是神物,非凡俗蠢物可知其堂奥。
  庄子讲着上面这些寓言时,无非是在道说一种人生哲学,而且这应该是一种境界学说,于是他很快落到人事上来: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

Read more

人只有在智慧中才能重获童年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四个地方提及“婴儿”或“赤子”,而且表达了这是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
  一是在第十章中云:“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二是在第二十章中云:“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三是在二十八章中云:“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最后是在五十五章中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这种对婴儿状态的描述和老子的归根思想是一致的。老子深知人的入世过程是自然性、也就是天性弱化的过程。而自然性是他尤为推崇的境界,是“道”的圆融形态,所以他会说:“道法自然。”以自然为道的终极彼岸。
  但是未经细察的人就以为,这个自然性就真的是孩子的状态,甚至以为孩子状态就是理想状态,所以,历代...

Read more

那是我主人的影子




  在早期的印度宗教——比如吠陀时代后期的《奥义书》里面,那些圣者就态度鲜明地反对圣像崇拜。在《耶柔吠陀》系下的Jabala奥义书中有云:
  “瑜伽士应该从自己里面而不是外在的偶像中寻找神,那种寻找只意味着对冥想的无知。”
  他们遵循这种教育,勤于修行森林中的苦行和冥想,坚信“至尊者不会存在于任何可见的事物中,他们也不可能以其眼睛而察觉到它”。
  但是,后来的印度宗教的发展却大大地不同于这种古典传统,而是极为推崇圣像崇拜,尤其是在中世纪的毗湿奴教派奉爱运动的兴起,关于克里希纳圣像的崇拜仪式极为流行。其中如罗摩努阇就是推动这一崇拜方式的重要人物,这种圣像崇拜的风气一盛,自然也就会影响到所有...

Read more

突然想起了乌纳穆诺




  突然想起了米盖•德•乌纳穆诺,这个狂人,这个堂吉诃德,这个可敬爱的悖论大师!
  大约是在1992年前后,在中国的许多书店里出现了一本体量不大的小说,书名叫做《雾》,记得好像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的。我被这本书迷住了,那时的我年轻,情窦初开,一切与爱情有关的美好事物都获得了特殊的魔力来诱捕我,并会在自己心底激起波澜。而这本书似乎是关乎爱情的,尤其是那奇异的封面,似乎直接指向了某种坚韧的、患难与共的人世真情:
  那应该是一片苍莽的景象,昨夜亦必是下过巨量的雪雨,而此时的风似乎很大,无边的大雪和整个天地都已经安静下来。就在这天寒地冻的白雪相衬的背景之下,突然出现了两个...

Read more

泛神论以外的那一部分


泛神论(pantheism)是一种奇妙的神秘主义,它一直作为西方哲学和宗教的潜流存在,每隔一段时日,都会浮现出一些重要人物,比如狄俄尼修斯(Dionysius),库萨的尼古拉(Nicholas of Cusa),埃克哈特(Eckhart),波美(Boehme),斯宾诺莎(Spinoza)等。这些泛神论者有将自然神秘化和人格化的趋向,与此同时,他们也将神自然化,普泛化,他们认为无处无地不是神的居所,而神既然是普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白,神,不但居于外在的世界,也居于内在的世界,不但居于万物,也居于人心。简言之,也就是宇宙和神是同一的身份,同一的位格。
这些思想不但在宗教和哲学界成为潜...

Read more

月聚略记


午饭后我就开始炖土豆排骨汤,另外煮了一盘花椰菜和茄子。为晚上的会餐准备。
  我们几个人按邓老师的安排,每一个月要进行一次聚会,邓老师的用意我想是试图通过这样聚会,为我们几个中国学生提供学术交流和加强友谊的机会。所以会有一个主题,因为大家都是在博士论文的起草和思考阶段,于是每次有一个人主讲,简单地介绍自己论文的大旨,然后大家讨论,汇集众智,以改进论文。最后当然就是吃饭,而吃饭是每人带着自己做的菜来分享的。
  除了邓守成老师以外,我们是黄伟业,李彦仪,吴翠容,陈艳波,郑淑红,加上我本人,一共六个学生。陈艳波和我是来访学的,而他们四位都是伯明翰大学的博士生,黄伟业是香港人,其博士论文是研究中国...

Read more

邓守成老师的办公室


  


今天去邓老师的办公室里取一份签证表格。在他的办公室里,我感觉很舒服,很温暖,这只能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才可能置备和拥有的办公室,因为它其实就是一个书房,里面空间虽不大,但全是书,满墙满壁,甚至满地都是。我九月份刚到伯大报到时,一进邓老师的办公室,就被吸引住了,所以印象很深。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将自己的办公室装点成这个模样。
邓老师本科毕业于香港大学,而博士学位是在比利时的鲁汶大学拿的,现在作为伯明翰大学神学和宗教系的教授,主持亚洲的基督教神学研究。我最初知道这个名字是在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主编的著名刊物《跨文化对话》上,那一期有一个圆桌会议,会议时间是在上个世纪末,大致上是对新世...

Read more

汉学家阿瑟威利的译作


受尹邦彦老师之托,今天中午安排了时间再到BOOKSELLER,把Arthur Waley翻译的《金瓶梅》和《西游记》,以及他的一些中国诗选,比如《170首汉诗》等买来。
  Arthur Waley,大陆学界有把他译为阿瑟•威利的,此人应该说是一位翻译奇才,他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拿的是“古典学”学位,而对汉语和日语的兴趣却是萌生于其在大英博物馆工作期间,在里面的“东方艺术文物馆”里,他接触到大量珍贵的东方手稿,于是,他几乎全是通过自学而完成了这些语言的教育,但是却被誉为现代英国介绍中国和日本文学成就最著者,同时还被视为英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汉学家之一。在文学领域的翻译,他最被人们所...

Read more

我想讲清一个道理


《庄子》一书的显现于世真可谓是奇迹,在精神的深度上与之平起平坐的书籍已然不多,而在文辞的质量上它更是无与伦比。它与老子虽有一样的品质,可是其所用的语言却远非老子可比。应该说,不仅是老子不可比,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天下第一的奇书丽辞。
  我很诧异,一个得道的人,居然会有心思用这种极致的语言来表达。我怀疑此人在得道之前,就已是一个对美有着刻入骨髓之爱意的人,所以,他不但羞于使用低质量的文字,甚至连平达朴素的语言也不屑一用。他不仅是为了表达那个已经悟得的真理。的确,很多悟道者已经没有心思在语言的美饰上花工夫了,因为对他们来说,语言不过是末枝,是工具,彼岸的目的远要比渡舟本身重要,如果明确了终点,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