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一书的显现于世真可谓是奇迹,在精神的深度上与之平起平坐的书籍已然不多,而在文辞的质量上它更是无与伦比。它与老子虽有一样的品质,可是其所用的语言却远非老子可比。应该说,不仅是老子不可比,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天下第一的奇书丽辞。
我很诧异,一个得道的人,居然会有心思用这种极致的语言来表达。我怀疑此人在得道之前,就已是一个对美有着刻入骨髓之爱意的人,所以,他不但羞于使用低质量的文字,甚至连平达朴素的语言也不屑一用。他不仅是为了表达那个已经悟得的真理。的确,很多悟道者已经没有心思在语言的美饰上花工夫了,因为对他们来说,语言不过是末枝,是工具,彼岸的目的远要比渡舟本身重要,如果明确了终点,那么抵达这一终点的速度自然是越快越好,至于其乘载的车船华美与否往往不在考虑之列。而庄子不,如果他要表达,那他一定要把它表达得最好,表达得至美,表达得奇妙而不可方物。他珍爱自己的这种表达,他疼惜这种能力,他要把每一个文字都打磨到艺术之境才罢休。这就是《道德经》为什么会是“微言”,而庄子却不惜采用“重言”的原因。我想,从实质上看,中国只要一部《庄子》,大致上就可以维系汉文化的尊严于不坠。
但是限于精神上的距离,即便庄子已经为我们细细地供出了那么多的精神路径,并用了那么精美的语言(他的所有寓言几乎都是一条路径),我们依然会面临不测之渊,我们的目标山高水远,我们无法轻易越过那些障碍。于是,为了使得我们能够顺利前行,无数的桥梁需要另外建筑,桥梁的作用就是使得巨壑成为了通途,就是弥合遍地的深渊,而这些桥梁的材料来自于其他种种优秀的书籍,这些书籍本身未必是终点,这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其优秀的材料本身,它们可以用来建筑,建筑一条条通往庄子或者老子的桥梁,一层层,一层层,逐层升高,越走越远。这也就是我不辞劳碌,乐读群书的原因。我很少是为了消遣而阅读,读书,就是为了克服精神的懒惰和路径的障碍。群书在互相参证之中会慢慢清晰,沉淀下来以后,留下来的都是闪光之物,原来晦暗不明之处亦在发放幽幽之光。
我知道在这个世上,有许多天才存在,他们一举足就是终点,一发言就是真理。但那不是我,我的道路很远,我的起点很低,而且深知自己才分不高,后天也颇为不足。于是,我得老实承认,除了阅读,至少目前没有别的方法让一个对精神生命有刻骨爱恋的人寻获最佳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是能够满足某种隐秘的向往的。为此,我常常感激那些伟大的书籍,那些精神界的英雄们,他们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为什么一定要对世界说话?他们原本可以悄然地隐遁,无憾地离开啊!但是,他们不,他们明白真理不是可居之奇货,而是天下之公器,是众生之载舟,他们必须要将这些公之于众,于是,他们开始说话,开始写书,而且,他们明知道自己面对的不是文字和语言可以克服的障碍,他们面临的是很多本质的难题,但是,他们得发言,世界在等待他们把真理痛痛快快地说出来。对真理的沉默不是开悟者的应有态度,也许,他们会采之以沉默来言说真理,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沉默本身是反真理的。于是,隐藏在世界各地的他们,或张开了嘴巴,或卷起了袖子;或以音响,或以文字,真理获得了人类学意义上的表达,而且每一次表达都是全新的,每一次表达却又都是一种重述,每一次表达都意味着无畏精神的深度挺进,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互相关联,互相支撑,试图将那不可言说之大全真相揭示,于是,弟子们有福了,因为他们得以倾听;于是,后世有福了,因为他们得以指引。这些先知先觉们凭着各自的天秉和言说能力,就这样一一形成了我所一再赞美的群书,而这些书籍们又一起建筑,一起用功。它们建筑什么?建筑道路。为何用功?为了抵达路的终端,那最后的家园,以求得圆满的达成。
毕竟,这世界上如惠能这样的天才是不多的,他甚至撇开了文字和教育,这些路径对于常人必不可少的事物,对于他全然不需要,就像一个会飞翔者,原是不需要学步的一样。他可以一听金刚之音,便桶底脱落,毫无凝滞(正如罗摩克里希那一样,只要看到耶稣的画像,就让他进入了三摩地)。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有资格真正创立“不立文字”的禅宗,因这已被他自己的经验所证实(如果居然也有人自恃才高,傻乎乎地试图撇开文字和教育,来抵达惠能的境界,那唯有落得一个自讨苦吃,为人所笑的境地),但是这样的人实在太少。而且,这等天纵之才的人自己得小心,因为他们所被赐之秉赋不能由自己来定性,而应该由命运来发话,我的意思是说,即便是惠能这样的人,也不是他自己主动拒绝教育,而是取决于命运本身。否则,是很危险的。
这个道理我一说就很绕,人家庄子就是厉害,一个寓言就一清二楚了,有眼者可看之,有耳者可听之,有心者可细细地思量思量: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参考译文: 瞿鹊子向长梧子问道:“我从孔夫子那里听到这样的谈论:圣人不从事琐细的事务,不追逐私利,不回避灾害,不喜好贪求,不因循成规;没说什么又好像说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说,因而遨游于世俗之外。孔夫子认为这些都是轻率不当的言论,而我却认为是精妙之道的实践和体现。先生你认为怎么样呢?”
长梧子说:“这些话黄帝也会疑惑不解的,而孔丘怎么能够知晓呢!而且你也谋虑得太早,就好像见到鸡蛋便想立即得到报晓的公鸡,见到弹子便想立即获取烤熟的斑鸠肉。我姑且给你胡乱说一说,你也就胡乱听一听。)
呵呵,是的,我姑且给你胡乱说一说,你也就胡乱听一听。事情就是这样!
我很诧异,一个得道的人,居然会有心思用这种极致的语言来表达。我怀疑此人在得道之前,就已是一个对美有着刻入骨髓之爱意的人,所以,他不但羞于使用低质量的文字,甚至连平达朴素的语言也不屑一用。他不仅是为了表达那个已经悟得的真理。的确,很多悟道者已经没有心思在语言的美饰上花工夫了,因为对他们来说,语言不过是末枝,是工具,彼岸的目的远要比渡舟本身重要,如果明确了终点,那么抵达这一终点的速度自然是越快越好,至于其乘载的车船华美与否往往不在考虑之列。而庄子不,如果他要表达,那他一定要把它表达得最好,表达得至美,表达得奇妙而不可方物。他珍爱自己的这种表达,他疼惜这种能力,他要把每一个文字都打磨到艺术之境才罢休。这就是《道德经》为什么会是“微言”,而庄子却不惜采用“重言”的原因。我想,从实质上看,中国只要一部《庄子》,大致上就可以维系汉文化的尊严于不坠。
但是限于精神上的距离,即便庄子已经为我们细细地供出了那么多的精神路径,并用了那么精美的语言(他的所有寓言几乎都是一条路径),我们依然会面临不测之渊,我们的目标山高水远,我们无法轻易越过那些障碍。于是,为了使得我们能够顺利前行,无数的桥梁需要另外建筑,桥梁的作用就是使得巨壑成为了通途,就是弥合遍地的深渊,而这些桥梁的材料来自于其他种种优秀的书籍,这些书籍本身未必是终点,这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其优秀的材料本身,它们可以用来建筑,建筑一条条通往庄子或者老子的桥梁,一层层,一层层,逐层升高,越走越远。这也就是我不辞劳碌,乐读群书的原因。我很少是为了消遣而阅读,读书,就是为了克服精神的懒惰和路径的障碍。群书在互相参证之中会慢慢清晰,沉淀下来以后,留下来的都是闪光之物,原来晦暗不明之处亦在发放幽幽之光。
我知道在这个世上,有许多天才存在,他们一举足就是终点,一发言就是真理。但那不是我,我的道路很远,我的起点很低,而且深知自己才分不高,后天也颇为不足。于是,我得老实承认,除了阅读,至少目前没有别的方法让一个对精神生命有刻骨爱恋的人寻获最佳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是能够满足某种隐秘的向往的。为此,我常常感激那些伟大的书籍,那些精神界的英雄们,他们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为什么一定要对世界说话?他们原本可以悄然地隐遁,无憾地离开啊!但是,他们不,他们明白真理不是可居之奇货,而是天下之公器,是众生之载舟,他们必须要将这些公之于众,于是,他们开始说话,开始写书,而且,他们明知道自己面对的不是文字和语言可以克服的障碍,他们面临的是很多本质的难题,但是,他们得发言,世界在等待他们把真理痛痛快快地说出来。对真理的沉默不是开悟者的应有态度,也许,他们会采之以沉默来言说真理,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沉默本身是反真理的。于是,隐藏在世界各地的他们,或张开了嘴巴,或卷起了袖子;或以音响,或以文字,真理获得了人类学意义上的表达,而且每一次表达都是全新的,每一次表达却又都是一种重述,每一次表达都意味着无畏精神的深度挺进,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互相关联,互相支撑,试图将那不可言说之大全真相揭示,于是,弟子们有福了,因为他们得以倾听;于是,后世有福了,因为他们得以指引。这些先知先觉们凭着各自的天秉和言说能力,就这样一一形成了我所一再赞美的群书,而这些书籍们又一起建筑,一起用功。它们建筑什么?建筑道路。为何用功?为了抵达路的终端,那最后的家园,以求得圆满的达成。
毕竟,这世界上如惠能这样的天才是不多的,他甚至撇开了文字和教育,这些路径对于常人必不可少的事物,对于他全然不需要,就像一个会飞翔者,原是不需要学步的一样。他可以一听金刚之音,便桶底脱落,毫无凝滞(正如罗摩克里希那一样,只要看到耶稣的画像,就让他进入了三摩地)。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有资格真正创立“不立文字”的禅宗,因这已被他自己的经验所证实(如果居然也有人自恃才高,傻乎乎地试图撇开文字和教育,来抵达惠能的境界,那唯有落得一个自讨苦吃,为人所笑的境地),但是这样的人实在太少。而且,这等天纵之才的人自己得小心,因为他们所被赐之秉赋不能由自己来定性,而应该由命运来发话,我的意思是说,即便是惠能这样的人,也不是他自己主动拒绝教育,而是取决于命运本身。否则,是很危险的。
这个道理我一说就很绕,人家庄子就是厉害,一个寓言就一清二楚了,有眼者可看之,有耳者可听之,有心者可细细地思量思量: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参考译文: 瞿鹊子向长梧子问道:“我从孔夫子那里听到这样的谈论:圣人不从事琐细的事务,不追逐私利,不回避灾害,不喜好贪求,不因循成规;没说什么又好像说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说,因而遨游于世俗之外。孔夫子认为这些都是轻率不当的言论,而我却认为是精妙之道的实践和体现。先生你认为怎么样呢?”
长梧子说:“这些话黄帝也会疑惑不解的,而孔丘怎么能够知晓呢!而且你也谋虑得太早,就好像见到鸡蛋便想立即得到报晓的公鸡,见到弹子便想立即获取烤熟的斑鸠肉。我姑且给你胡乱说一说,你也就胡乱听一听。)
呵呵,是的,我姑且给你胡乱说一说,你也就胡乱听一听。事情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