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层结构,道家文化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深层结构,而且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灵性文化之一,尤其是它的超功利精神对这个世界必有拨云见日的奇功,找回失落已久的心灵。而庄子的这种清莹秀澈,漱涤万物的文字更是神物,非凡俗蠢物可知其堂奥。
庄子讲着上面这些寓言时,无非是在道说一种人生哲学,而且这应该是一种境界学说,于是他很快落到人事上来: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篇名唤做“逍遥游”,其中的核心词汇首先应该是“游”。而“游”是一种轻盈的姿态,它也是庄子本人极为喜爱的一个词汇,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游”这个词,比如:“游于无穷”,“游乎四海之外”,“游乎尘垢之外”,“游于无何有之乡”,“游刃有余”“游于物之初”等等,“游”意味着自在。当然,自在有不同的层次和境界。
在《秋水》的开篇,当河伯遇到海神时,那自大的得意烟消云散,嗒然失色,这里无疑也是在显示着两种不同的修为和境界,而 在《逍遥游》里也一样在告诉我们生命的不同境界。但是,他这里所要说的是“游的不同境界”,我们从中可以析出如下四种“游”:
第一境:蜩鸠之游
第二境:鲲鹏之游
第三境:列子之游
第四境:神人之游
在这四种游境中,是有明显的高下之别的。境界最低的是蜩鸠之游,境界最高的是神人之游,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鲲鹏之游,而列子之游乃是朝向神人之游的过渡阶段。
蜩鸠之游乃低空飞行,止于其基本的温饱生存。相当于无数的凡人,营营苟苟,存活于世,胸无大志,他们的生命痕迹将会被时间抹去。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过像庸庸碌碌之辈,在这世上虚度时光而已,无荣无辱便是我们的幸福;我们高不到命运女神帽子上的纽扣,也低不到她的鞋底。”即便将他们关在一个果壳里,他们也会满足于那窄小的空间,并洋洋自得。
鲲鹏之游是庄文中壮丽的一笔,留给我们的印象也特别深刻。首先是他们形象的奇大,其次是他们飞翔的高举,再次是他们目标的远大,而且庄子不惜用“重言”——在《逍遥游》的开篇先后三次提及鹏鸟的飞翔,并用神奇的浪漫笔法书写之。一下子就将我们从日常的经验中拔离了出来,突破了庸常世界,展开了奇思妙想,靠向了庄子的自由心灵。我们要注意的是,庄子对这种用心太切的入世主义虽不予苟同,但还是持敬重态度的。这与杂篇和外篇里的个别篇章对孔子的嘲笑态度并不一致,也可想见它们非出一人之手。
由于庄子是道家高人,他推崇的毕竟还是道家的境界。虽列子之游仅仅是道家境界的初级阶段,却也远远高于世间的各色人们。像宋荣子一样,列子也应该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高人,因为他们已经“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但列子终究还得“御风而行”,并非庄子所追求的无待的、游于物之初的绝对自由之境。
那种绝对自由的“游”才是“神人之游”。其形态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它也就是庄子在篇名所隆重点出的“逍遥游”,乃至高境界,并借南方楚地的狂人接舆之口塑造了这样一个仙风道骨的自由神人,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有趣的是,20世纪的哲人冯友兰先生也曾在他的人生哲学中列出了四种不同境界,与本篇的四种境界或可相参相证,如下:
第一境:自然
第二境:功利
第三境:道德
第四境:天地
其中的自然之境相当于蜩鸠之游,天地之境相当于神人之游,但功利和道德之境似乎不能直接找到对应,也许两者相加,勉强与鲲鹏之游相应,而御风而行的列子作为道家高人,列入天地之境的下乘阶段也未尝不可。
这么四种境界一列,对我们的生命道路应该会有所启发,但问题在于“神人之游”这个境界是否可能,会不会流于玄奥,空疏?这种所谓“无功”“无名”甚至“无己”的境界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其实这种“神人之游”,即庄子所推崇的“逍遥游”,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艺术心灵的自由之境,自由之舞,如果拥有了这种精神,那么世界也仅仅是他舞蹈的道场,游戏的乐园, 因为它源于内心世界的富足和自得,是灵性飞舞的大解放,大自由的艺术心态。它的真正王国应该是心灵或者说精神。
晋人作品《高士传》里,作者皇甫谧在提到列子老师壶丘子林时,有一段关于“游”的文字用在这里正好可以相参印证:
“初,御寇好游,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而曰固与人异。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之无物,不知我亦无故。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于是列子自以为不知游。”
壶丘子所云的“务内观”之游,正是庄子所推崇的心游尘垢之外,神游太虚之境的神人之游,是“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而在庄子看来,这种无碍无待的“务内观”之游是真实的,当然,这一境界的获得不仅得益于理性的思索和精神的修持,更需要通过一些特定的修炼,在《庄子》的许多篇章中都涉及到这种境界,也涉及到一些相对具体的修炼过程,我们在《大宗师》里姑举两例:
1、得道高人女偊向南伯子葵叙述其体“道”的过程说:“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2、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前一例中的“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和后一例中的“忘仁义”——“忘礼乐”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坐忘”正是修成神人之游的几个阶段。它的方向是逐渐地破除了一切的障碍,进入“无待”的逍遥之境,用庄子在《天下》篇中的话来说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与天地相参之境。当然,这种神游之境的修炼也非等闲之辈可以轻易到达的,不但对悟性要求极高,对精神和意志的检验也十分苛刻,像列子这种天下一等一的人,为了懂得“游”的至理,居然还得四十年隐居郑圃无人识之,其用心之坚,可以想见。
国外曾有人将“逍遥游”译为“happy wandering”(快乐的漫游),或译为“going rambling without a destination”(没有目的地的漫步),基本意思应该是准确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讲的艺术心态,美学精神,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将自己的美学代表作唤为《美学散步》无疑也是受庄子逍遥观的影响。
它是愉悦的,轻松的,无牵无挂的漫步,以一种绝对无限的自由心态游于相对有限的世间。可以看出,庄子对自由的珍惜已到达令人心疼的地步,任何物质上的短缺根本不能动他心神于分毫。所以即使困窘以织屦为技,身居穷闾陋巷之中,他照样拒绝了楚威王聘他为相的请求,他说道: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为了自由(无为有国者所羁),为了“游戏自快”,庄子终身不仕。可以说,庄子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反异化”的思想家,第一个严肃而又认真地思索“自由”这个人本主义哲学命题的哲人。与日耳曼人康德的主张一样,只有人“才是目的”,人才是主人,也因此,庄子才会去追求“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人类主体地位,才会无惮地守卫着自己的一颗灵心。
但守住一颗灵心也实在不易啊,除了种种物欲虚名功利的诱惑以外,在战国这样的乱世,连保全肉身也很难,庄子对这一点有很深刻的认识,他曾对楚威王的两个请他出山的使者说:“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他还在《列御寇》中借一个黑龙之珠的寓言来告诉了我们世道的凶险。
所以在那个处处刀兵的时代,一不留神,就会死于非命。而庄子在文中曾用“吾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作为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持守原则,说白了,就是全身之法,不但如此,他还用整整一个内篇的篇幅——《人间世》来解析人与世界的微妙关系,既不全然入世,也不完全出世,而是以“间世”的姿态来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入世太深,危哉!出世太远,险矣!其实也就是要做世界的边缘人,游离者,但绝非对立者,可以冷眼旁观,适当时候还不妨讥讽几句,却务必要让身心得以保全,这个危机四伏、杀机重重的世界,对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个巨大的考验,庄子在《德充符》中说了一句:
“游于羿之彀中。”
羿,乃传说中的神箭手;彀中,即神箭手的射程之内。这种环境之险恶确是无声之惊雷,令人惊心动魄。所以庄子其实乃是在一个引弦待发的神箭手的射程之内展开他的逍遥之游的,这就象是在火堆上跳舞一样地充满悲剧色彩。楚狂接舆歌曰:“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又曰:“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卻曲,无伤吾足。”
而返观今世,我们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迷乱的世道呢?在这个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实用主义遍地开花,物质主义无孔不入的时代,我们人类所一向持守的价值系统已经全然紊乱,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乱世——价值观的乱世,精神的乱世。是非不分,善恶莫析,美丑难辨,真理和谬误错置杂陈,无知庸众恣意放浪,觭见迭出。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守住自我的一颗心灵殊非易事,这时候,也许我们就得寻索庄子的援助了。
在我看来,庄子的文字不但是天下一等一的好文字,还是天下当之无愧的最干净的文字,鲁迅先生说的“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决非夸张之语,而《逍遥游》作为庄子最有代表性的篇章,被庄子及其后学安排在首席位置,自然意义重大,尤其是其壮丽的开篇,以雄奇强劲、硕大无匹的巨鲲大鹏引出了四个境界,直指人心,撼人心魂。这一出示,又象一份精神的导游图,使我们得以顺利地进入了庄子的思想王国,直接逼向了逍遥之境,从而给我们的生命以无穷无尽的启示和安慰。
在我看来:
庄子是一股世外的清泉,只要你去亲近它,它便以其秋水般明净的文字洗去我们心灵上已经层层落满的尘埃;
庄子是一座云天之上的高山,在迷惑和污浊的时候,我们应该不时地到这个山上去呼吸一下清冽的道家空气;
庄子更是一个思想巨人,当我们在世俗的泥淖中感觉到疲惫和困倦时,也不妨将自己的头颅和胸膛靠在他的膝盖上打个盹,也许能够让我们重新恢复思想的勇气,以及对人性的信心。
这是我一直持有的信念,我也希望能够将它传递给你们!
最后,我们以一副对联结尾,联曰: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本文是多年前的一次讲课记录,誊写下来作为一个记忆,以追念自己过往岁月中的某个片段。)
庄子讲着上面这些寓言时,无非是在道说一种人生哲学,而且这应该是一种境界学说,于是他很快落到人事上来: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篇名唤做“逍遥游”,其中的核心词汇首先应该是“游”。而“游”是一种轻盈的姿态,它也是庄子本人极为喜爱的一个词汇,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游”这个词,比如:“游于无穷”,“游乎四海之外”,“游乎尘垢之外”,“游于无何有之乡”,“游刃有余”“游于物之初”等等,“游”意味着自在。当然,自在有不同的层次和境界。
在《秋水》的开篇,当河伯遇到海神时,那自大的得意烟消云散,嗒然失色,这里无疑也是在显示着两种不同的修为和境界,而 在《逍遥游》里也一样在告诉我们生命的不同境界。但是,他这里所要说的是“游的不同境界”,我们从中可以析出如下四种“游”:
第一境:蜩鸠之游
第二境:鲲鹏之游
第三境:列子之游
第四境:神人之游
在这四种游境中,是有明显的高下之别的。境界最低的是蜩鸠之游,境界最高的是神人之游,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鲲鹏之游,而列子之游乃是朝向神人之游的过渡阶段。
蜩鸠之游乃低空飞行,止于其基本的温饱生存。相当于无数的凡人,营营苟苟,存活于世,胸无大志,他们的生命痕迹将会被时间抹去。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过像庸庸碌碌之辈,在这世上虚度时光而已,无荣无辱便是我们的幸福;我们高不到命运女神帽子上的纽扣,也低不到她的鞋底。”即便将他们关在一个果壳里,他们也会满足于那窄小的空间,并洋洋自得。
鲲鹏之游是庄文中壮丽的一笔,留给我们的印象也特别深刻。首先是他们形象的奇大,其次是他们飞翔的高举,再次是他们目标的远大,而且庄子不惜用“重言”——在《逍遥游》的开篇先后三次提及鹏鸟的飞翔,并用神奇的浪漫笔法书写之。一下子就将我们从日常的经验中拔离了出来,突破了庸常世界,展开了奇思妙想,靠向了庄子的自由心灵。我们要注意的是,庄子对这种用心太切的入世主义虽不予苟同,但还是持敬重态度的。这与杂篇和外篇里的个别篇章对孔子的嘲笑态度并不一致,也可想见它们非出一人之手。
由于庄子是道家高人,他推崇的毕竟还是道家的境界。虽列子之游仅仅是道家境界的初级阶段,却也远远高于世间的各色人们。像宋荣子一样,列子也应该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高人,因为他们已经“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但列子终究还得“御风而行”,并非庄子所追求的无待的、游于物之初的绝对自由之境。
那种绝对自由的“游”才是“神人之游”。其形态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它也就是庄子在篇名所隆重点出的“逍遥游”,乃至高境界,并借南方楚地的狂人接舆之口塑造了这样一个仙风道骨的自由神人,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有趣的是,20世纪的哲人冯友兰先生也曾在他的人生哲学中列出了四种不同境界,与本篇的四种境界或可相参相证,如下:
第一境:自然
第二境:功利
第三境:道德
第四境:天地
其中的自然之境相当于蜩鸠之游,天地之境相当于神人之游,但功利和道德之境似乎不能直接找到对应,也许两者相加,勉强与鲲鹏之游相应,而御风而行的列子作为道家高人,列入天地之境的下乘阶段也未尝不可。
这么四种境界一列,对我们的生命道路应该会有所启发,但问题在于“神人之游”这个境界是否可能,会不会流于玄奥,空疏?这种所谓“无功”“无名”甚至“无己”的境界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其实这种“神人之游”,即庄子所推崇的“逍遥游”,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艺术心灵的自由之境,自由之舞,如果拥有了这种精神,那么世界也仅仅是他舞蹈的道场,游戏的乐园, 因为它源于内心世界的富足和自得,是灵性飞舞的大解放,大自由的艺术心态。它的真正王国应该是心灵或者说精神。
晋人作品《高士传》里,作者皇甫谧在提到列子老师壶丘子林时,有一段关于“游”的文字用在这里正好可以相参印证:
“初,御寇好游,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而曰固与人异。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之无物,不知我亦无故。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于是列子自以为不知游。”
壶丘子所云的“务内观”之游,正是庄子所推崇的心游尘垢之外,神游太虚之境的神人之游,是“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而在庄子看来,这种无碍无待的“务内观”之游是真实的,当然,这一境界的获得不仅得益于理性的思索和精神的修持,更需要通过一些特定的修炼,在《庄子》的许多篇章中都涉及到这种境界,也涉及到一些相对具体的修炼过程,我们在《大宗师》里姑举两例:
1、得道高人女偊向南伯子葵叙述其体“道”的过程说:“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2、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前一例中的“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和后一例中的“忘仁义”——“忘礼乐”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坐忘”正是修成神人之游的几个阶段。它的方向是逐渐地破除了一切的障碍,进入“无待”的逍遥之境,用庄子在《天下》篇中的话来说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与天地相参之境。当然,这种神游之境的修炼也非等闲之辈可以轻易到达的,不但对悟性要求极高,对精神和意志的检验也十分苛刻,像列子这种天下一等一的人,为了懂得“游”的至理,居然还得四十年隐居郑圃无人识之,其用心之坚,可以想见。
国外曾有人将“逍遥游”译为“happy wandering”(快乐的漫游),或译为“going rambling without a destination”(没有目的地的漫步),基本意思应该是准确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讲的艺术心态,美学精神,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将自己的美学代表作唤为《美学散步》无疑也是受庄子逍遥观的影响。
它是愉悦的,轻松的,无牵无挂的漫步,以一种绝对无限的自由心态游于相对有限的世间。可以看出,庄子对自由的珍惜已到达令人心疼的地步,任何物质上的短缺根本不能动他心神于分毫。所以即使困窘以织屦为技,身居穷闾陋巷之中,他照样拒绝了楚威王聘他为相的请求,他说道: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为了自由(无为有国者所羁),为了“游戏自快”,庄子终身不仕。可以说,庄子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反异化”的思想家,第一个严肃而又认真地思索“自由”这个人本主义哲学命题的哲人。与日耳曼人康德的主张一样,只有人“才是目的”,人才是主人,也因此,庄子才会去追求“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人类主体地位,才会无惮地守卫着自己的一颗灵心。
但守住一颗灵心也实在不易啊,除了种种物欲虚名功利的诱惑以外,在战国这样的乱世,连保全肉身也很难,庄子对这一点有很深刻的认识,他曾对楚威王的两个请他出山的使者说:“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他还在《列御寇》中借一个黑龙之珠的寓言来告诉了我们世道的凶险。
所以在那个处处刀兵的时代,一不留神,就会死于非命。而庄子在文中曾用“吾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作为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持守原则,说白了,就是全身之法,不但如此,他还用整整一个内篇的篇幅——《人间世》来解析人与世界的微妙关系,既不全然入世,也不完全出世,而是以“间世”的姿态来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入世太深,危哉!出世太远,险矣!其实也就是要做世界的边缘人,游离者,但绝非对立者,可以冷眼旁观,适当时候还不妨讥讽几句,却务必要让身心得以保全,这个危机四伏、杀机重重的世界,对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个巨大的考验,庄子在《德充符》中说了一句:
“游于羿之彀中。”
羿,乃传说中的神箭手;彀中,即神箭手的射程之内。这种环境之险恶确是无声之惊雷,令人惊心动魄。所以庄子其实乃是在一个引弦待发的神箭手的射程之内展开他的逍遥之游的,这就象是在火堆上跳舞一样地充满悲剧色彩。楚狂接舆歌曰:“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又曰:“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卻曲,无伤吾足。”
而返观今世,我们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迷乱的世道呢?在这个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实用主义遍地开花,物质主义无孔不入的时代,我们人类所一向持守的价值系统已经全然紊乱,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乱世——价值观的乱世,精神的乱世。是非不分,善恶莫析,美丑难辨,真理和谬误错置杂陈,无知庸众恣意放浪,觭见迭出。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守住自我的一颗心灵殊非易事,这时候,也许我们就得寻索庄子的援助了。
在我看来,庄子的文字不但是天下一等一的好文字,还是天下当之无愧的最干净的文字,鲁迅先生说的“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决非夸张之语,而《逍遥游》作为庄子最有代表性的篇章,被庄子及其后学安排在首席位置,自然意义重大,尤其是其壮丽的开篇,以雄奇强劲、硕大无匹的巨鲲大鹏引出了四个境界,直指人心,撼人心魂。这一出示,又象一份精神的导游图,使我们得以顺利地进入了庄子的思想王国,直接逼向了逍遥之境,从而给我们的生命以无穷无尽的启示和安慰。
在我看来:
庄子是一股世外的清泉,只要你去亲近它,它便以其秋水般明净的文字洗去我们心灵上已经层层落满的尘埃;
庄子是一座云天之上的高山,在迷惑和污浊的时候,我们应该不时地到这个山上去呼吸一下清冽的道家空气;
庄子更是一个思想巨人,当我们在世俗的泥淖中感觉到疲惫和困倦时,也不妨将自己的头颅和胸膛靠在他的膝盖上打个盹,也许能够让我们重新恢复思想的勇气,以及对人性的信心。
这是我一直持有的信念,我也希望能够将它传递给你们!
最后,我们以一副对联结尾,联曰: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本文是多年前的一次讲课记录,誊写下来作为一个记忆,以追念自己过往岁月中的某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