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早期的印度宗教——比如吠陀时代后期的《奥义书》里面,那些圣者就态度鲜明地反对圣像崇拜。在《耶柔吠陀》系下的Jabala奥义书中有云:
“瑜伽士应该从自己里面而不是外在的偶像中寻找神,那种寻找只意味着对冥想的无知。”
他们遵循这种教育,勤于修行森林中的苦行和冥想,坚信“至尊者不会存在于任何可见的事物中,他们也不可能以其眼睛而察觉到它”。
但是,后来的印度宗教的发展却大大地不同于这种古典传统,而是极为推崇圣像崇拜,尤其是在中世纪的毗湿奴教派奉爱运动的兴起,关于克里希纳圣像的崇拜仪式极为流行。其中如罗摩努阇就是推动这一崇拜方式的重要人物,这种圣像崇拜的风气一盛,自然也就会影响到所有的其他印度宗教支派的崇拜传统。到如今,印度的圣像崇拜几乎是无处不在。
那么,我们这里所要了解的就是:这种圣像崇拜究竟是否属于一种迷信?它是否可以代表着信徒的有效信仰?其实,在这类信仰方式里面,不但是普通民众的崇奉行为,而且里面包括很多有着极高灵性修为的印度圣人。除了上面我们提及的罗摩努阇以外,罗摩克里希纳就是很典型的一个圣像崇拜者。他甚至在面对耶稣的圣像的时候,也与面对罗摩,或者克里希纳圣像一样,很快就进入了三摩地状态,失去了知觉。我想,如果他们是可信的话,那么,我们不宜简单地以迷信置之。在此,我们就需要寻找一个解释,我在辨喜的传记里面读到辨喜的一个有趣的回答。
有一次,辨喜来到一个身居要位的朋友家里。此人也深谙印度的古典崇拜传统,所以,根本就不相信那些流行的圣像崇拜——不相信神会居于那些木片、铁块、黏土和石头里面。当他提出这种质疑的时候,时间正在夜晚,他自己的影子就在烛光中摇曳。辨喜为了说服他,于是就对他的一个仆人说:“这个影子不是你的主人,请你吐唾沫于它,好吗?”这个仆人大为惊骇,说:“啊……啊……但它是我主人的影子啊!我怎么敢?”辨喜转身对那个主人说道:“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