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聚略记


午饭后我就开始炖土豆排骨汤,另外煮了一盘花椰菜和茄子。为晚上的会餐准备。
  我们几个人按邓老师的安排,每一个月要进行一次聚会,邓老师的用意我想是试图通过这样聚会,为我们几个中国学生提供学术交流和加强友谊的机会。所以会有一个主题,因为大家都是在博士论文的起草和思考阶段,于是每次有一个人主讲,简单地介绍自己论文的大旨,然后大家讨论,汇集众智,以改进论文。最后当然就是吃饭,而吃饭是每人带着自己做的菜来分享的。
  除了邓守成老师以外,我们是黄伟业,李彦仪,吴翠容,陈艳波,郑淑红,加上我本人,一共六个学生。陈艳波和我是来访学的,而他们四位都是伯明翰大学的博士生,黄伟业是香港人,其博士论文是研究中国民间宗教,李彦仪和吴翠容两人都来自台湾,前者研究约翰•希克的多元论,后者研究道教《太平经》和基督教的末世论比较,而郑淑红原是中山大学的中国哲学硕士生,后来与先生一起移居海外,如今已有念小学的儿子,居然学术热情不改,准备进行埃克哈特和朱熹的比较研究。
  今天是第二次聚会,轮到黄伟业发言。他是一个很可爱的年轻人。居然有本事边写博士论文边构思小说,今年年初,他的长篇小说在香港出版了,更有趣的是,我的导师成了他小说里面的一个人物!他在这么大冷的天,经常赤脚穿着拖鞋,一件体恤在伯明翰城出没。我还真没见过这么潇洒的人!
  不过今天难为他了,成了大家的学术靶子,我很为他委屈,但是这些讨论可没有那么留面子,所以问题出来,还是比较尖锐的。他是个温静的人,其实,饭后,很自觉很安静地就去洗碗。
  每次吃饭期间,大家最开心了,因为聊起了三地的不同习惯,以及文化和政治偏见,趣事特多,而邓老师又是见多识广,无论什么样的奇怪观点,总是能找到例子来加以说明。
  香港现在应该是中国具有特殊意义的据点,无论是从文化上,还是政治上。而邓老师却说,当年做香港人可是受尽委屈啊:大陆人说他们政治落后,而台湾人又嘲之为文化沙漠。
  散场之时,我看到黄伟业居然是驾着一辆红色的汽车而来的,一问价格,他说是二手车,五百英镑!晕,原来普通英国人的一个月工资可以买六辆小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