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文信

朱文信,亦名闻中,70年代出生,哲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曾先后于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等学术机构访学,现于中国美术学院社科部工作;主要文章有《梵,吠檀多,瑜伽》(载北京三联《读书》2011年第9期),《全球化时代诸宗教相遇时的一种选择 》(北京三联《读书》2010年第1期),《第二轴心时代的福音书》(北京三联《跨文化对话》第26期),《阿凡达里的东方元素》(《上海书评》2010年3月),《商羯罗的智慧瑜伽》(北京大学《哲学门》第23期)等。 结集作品有《梵·吠檀多·瑜伽》、《愚鲁斋札记》、《精神的黄昏》和《精神的守则》等。

圣者无死地


老子在50章里说道:“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话我们乍一听是很难明白的。一个人如何会没有“死地”呢?以老子这样的圣者是不会欺骗我们的,如果我们认为某些话语不可思议,那肯定是我们的错,是我们没有领会他的意思。老子哦是不会错的。老子的每一句话虽然都讲得很平易,很朴素,但是蕴意深厚,重若五岳。想抵达它,而没有其他的经文和思想的辅助那几乎是天大的难题。
  关于这种不死的现象,庄子说得更多,因为他是不惜以“重言”出之的,就像同一个大鹏之飞翔他要多次讲它一样。谈到“无死地”之圣者时,他在《逍遥游》里说:“之人也,...

Read more

卢梭:一种谎言的真诚说法(1994年旧文存记)




正象卢梭自己所常常喜欢强调的那样:“我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⑴《忏悔录》这座语言大厦从一开始便注定了自身的构建特色,即整部书贯满了高度的真诚。很明显,早在人类社会发轫之初,人们就一直竭力要给他自己所获得的朦胧暗示以一种清楚的形式予以展示。于是,很多人便开始围绕着这座华美的建筑发出或惊或疑、或妒或羡的神态各异表情不一的感叹。
  自十九世纪的卡莱尔一直至本世纪的解构主义批评在西方的盛极一时以来,卢梭的伟人品格以及《忏悔录》的真诚向度似乎渐渐显得有些羞怯难当、捉襟见肘了。如德曼就认为,由于卢梭巧妙...

Read more

贝赞特夫人论瑜伽




贝赞特夫人论瑜伽
  前言
  为了让修习瑜伽者对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和瑜伽的主要特性产生兴趣,以下这些讲演便是出于这种实用目的,旨在提供瑜伽一些基本轮廓。得益于我的朋友薄伽梵•达斯的合作,现在我手上就有这些经文的译本,里面有毗耶莎的评注,加上在“神智学”之光的辉耀下写出的一更为深层、更为清晰的注本。这些讲演为修习瑜伽者能够掌握更精深的知识,还提供了许多与帕坦伽利相关的资料。另外,它们也可以给普通的门外汉呈现这门“科学的科学”的一些理念,也许还可能因此而使得其中的部分人走上了瑜伽的修行。
  安妮•贝赞特
  
  注释:
  1,这些讲演于1907年10月份的27日,...

Read more

爱默生:美国文化的精神后花园(旧文存记)




 
  人们习惯上乐于将美利坚民族视为西方近代拜金主义的渊薮、资本主义腐朽社会的典型代表,认定这是个重物质轻精神、执著于感官享受而忽略了心灵需求的民族。其实,这是我们对美国文化的一种误会,一旦我们真正地关注起做为美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时,不能不被某种人类精神文化中的奇葩所打动,这便是以爱默生、梭罗、布罗斯、弗罗斯特等人为代表,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作为其主要思想倾向的文化传统。我们将会惊叹于其简朴单纯所特有的魅力,在他们心灵之光的照耀之下,宇宙人生的本真面目将得以呈现。而这种传统所提供的思想韧度,又使得美国知识分子在世俗社会中奋勇进取的同时,也能够拥有激流勇退的自如。这一倾向在哲学和...

Read more

BalajiTemple的参拜之旅


为了去伯明翰附近的印度庙宇(Balaji Temple)参拜,考文垂大学的Alan Hunter教授为我联系了Deepak先生。我与他通过几个电话,我最怕印度人的英语发音了,但是他的英文属于我懂得那种,非常地道,而且加上印度人特有的鼻音,其音节撞击的不单是耳膜,常常是心灵。他很客气,在电话里称我为“sir”,我心中惭愧,更兼惶恐:我无德无能,资历微薄,学识浅陋,加之年纪尚微,如何担得起一位大神庙的年长主持的这一称呼呢?只是他忙于介绍,我忙于倾听,居然在交往中把这一想法忘记向他交代了。
  我原先上个星期五与他约好,他很爽快就答应了,后来因临时他突然受邀给考文垂的某些学生讲解印度宗教和印度文...

Read more

我穿过泰晤士河的川岸


我觉得犹如梦境。
  我坐在英国那种最小的乡村火车里面,左右两边都是泰晤士河的支流,此刻我正穿行于其中间的川岸上,这川岸类似于中国古诗里面常提及的“在河之洲”。
  拿眼望去,江面开阔处宛如一马平川,窄处似乎可以一跃而过。此时的我正从英国的罗摩克里希纳吠檀多修道院出来,往雷丁方向的火车站行去,准备在那里再转往伯明翰,我知道自己可以乘坐开往曼彻斯特的车子,然后经过牛津,考文垂,最后我会抵达伯明翰,而其他人也会各自寻找自己的方向和家园。
  泰晤士河的美丽以往只能在梦里相遇,而我在英国的时候,其实也一直不敢轻易造访,而且常常容易将它与伦敦联在一起,而伦敦之行目前还不曾全然浮出水面呢。可没想到,我这...

Read more

一种生命的寓意



  一个瘸子,天生的瘸子,但是他目力甚好。而且他非常清楚自己此生的真正使命,他要登上一个峰顶。但是,这个任务对他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无法行走。他需要援助。
  恰好,另外有一位盲者,此盲者不但双腿劲健,而且还有三个仆人。只是缘于天生没有眼睛,故毫无视界,其决断力也因此甚为低下,全然依了他三个仆人的主张。
  现在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三个仆人:一位智者,一位愚者,一位惰者。三个仆人虽意见不一,但因了主人是盲者,故几乎都具有同等的权力。于是这一小小的团体,却属于无政府状态,其中智者的发言常常被后两者所掩盖。故他们的行走常常是原地踏步或者转圈圈。其实,这位主人——盲者的使命与瘸子一样,需要抵达那个峰...

Read more

此地的春暖和彼岸的花香(旧文存记)


正如诗人海子(1964年-1989年)所常常预言的那样,他自己也未能顺利成为抵达诗歌王国里最后王位的王者,而只能厕身于诸多英姿俊爽、才华横溢的诗歌王子的行列,与他的诗歌兄弟叶赛宁、济慈、兰波、马洛、坡、雪莱、荷尔德林等天才在一起。他在《王子•太阳神之子》中说道:“自从人类摆脱了集体回忆的创作(如印度史诗、旧约、荷马史诗)之后,就一直由自由的个体为诗的王位而进行血的角逐。可惜的是,这场角逐并不仅仅以才华为尺度。命运她加手其中。” 在每一孱弱的人类个体面前,命运有着绝对的强权,而海子的卧轨自杀和他的诗歌一样,如今都已成了神话的一部分。作为神话,它所要昭示的是:人类的理性(逻各...

Read more

弥兰陀王问难经选段


(闻中按:《弥兰陀王问难经》是伟大的对话经之一,属于南传佛教的重要经典,一个希腊国王,一个佛教和尚,在印度的西北一个王邦展开了辩难和对话,弥兰陀王属于思辨超强的君王,经上说他“聪明博通,事无不练,以己所知,谓无酬敌”,他将我们人类所能够想到的所有(对佛教的)怀疑主义论点都一一拿来发难,而那先比丘是极具智慧的佛教圣者和奇人,伟大的阿毗达磨论师,他轻易地将我们原以为不可解答也不可传达的道理一一传出来,透满了智慧之光,据说总共问了304个问题,而因文献散佚,如今存有262问。最后,这个自负的怀疑主义者的希腊君王也深受折服,乖乖地皈依我佛。真是佛门广大,佛智无边。这个经文也是我暗中握有的珍宝之一...

Read more

关于阅读的几条想法(旧文存记)


首先,我得声明两点,第一,书不是非读不可,对于从事于文学事业的人,过多的阅读对自我创作个性的束缚和戕害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读文学作品,但在文学的历史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前提下,对前人的作品闭目塞听,想依靠一己的白手起家来盖起文学的大厦似乎有些狂妄和不智,况且,读书对精神的援助是肯定的;另外,我还得声明,我们这里所谈论的阅读并非指加官晋爵的功利性阅读,所以,它与教材专业无关,与进学无关,与职称学位也无关,更大程度上是指一种修养和素质的提升,所以不妨把它视为一种精神体操.我的想法如下:

1.为何阅读
因为人不但是个物质实体,更是个精神实体,做为物质实体,一种简单的肉身存在,维持基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