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得声明两点,第一,书不是非读不可,对于从事于文学事业的人,过多的阅读对自我创作个性的束缚和戕害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读文学作品,但在文学的历史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前提下,对前人的作品闭目塞听,想依靠一己的白手起家来盖起文学的大厦似乎有些狂妄和不智,况且,读书对精神的援助是肯定的;另外,我还得声明,我们这里所谈论的阅读并非指加官晋爵的功利性阅读,所以,它与教材专业无关,与进学无关,与职称学位也无关,更大程度上是指一种修养和素质的提升,所以不妨把它视为一种精神体操.我的想法如下:
1.为何阅读
因为人不但是个物质实体,更是个精神实体,做为物质实体,一种简单的肉身存在,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可以满足了,何苦要孜孜以求地去读书呢?但人显然并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肉身生存,一个觉醒的人是一定会去寻找和创造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的,而阅读就是这么一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除维持肉身存在以外的精神需要。如果失去了这一层需要,人的意义就会减损甚至丧失,萨特在《厌恶》中说:“我们所有这些人都在这里又吃又喝来保存我们宝贵的生命,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丝毫也没有任何生存的理由。”这段话是针对没有精神生活的人而言的。当然,阅读仅仅是精神生活的适应阶段,还是初级阶段,是基础又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最高级的精神生活,应该是创造,这是人类精神所能够拥有的至美至纯的体验。
2.该读何书
我们说了,读书必须是一种精神的补助,即非但是对我们精神的呼应,还必须同时能够促成我们心灵的成长和精神骨骼的壮大, 于是我们所选择的读物,某种意义上应该具有不朽的精神品质,能够时读时新,长久地喂养我们的心灵,并止息我们的饥渴.简单地说,阅读,就得读永恒之书.低劣的读物对人心的斫伤是恒久不愈的。有许多书籍我们阅之仿若在倾听撒旦恶毒的低语,容易演变成布满恐怖的记忆。反之,对崇高书籍的阅读却能长久地补益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更加坚强地生活和思考。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能够选择最有价值和最适合自己的读物。
读那些经过时间的大水冲刷过的经典之作,对于养成纯正的精神趣味和品格格外重要。因为低劣的读物照样可以俘虏人类的心灵,这一点必须要警惕,精神活动,必须有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方向,否则,读书仅仅是一种生命的消遣,成了闲暇无聊的日课,这是不值的.而这个深入只有在人类文化海洋里面亲身涉险,才会拥有真切体验,才会有所感知,名典巨制大都是构成文明世界的精神砥石,如果对之一无所知,便意味着真正的阅读还从来未曾展开,而自己的精神也还未能参与到精神界面的纵向跋涉上,在一些较基本的文化场合,也因不具备对文明核心理念的起码了解而最终无法领会文化的精髓,比如对浮士德精神、奥德修斯的回乡,约伯的天平以及陶潜的桃花源.贾宝玉的女儿国.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重要的中西文化密码一概不知,不了解人类曾经有过的梦想和创伤,如何展开对人类精神史的关注和创造。即便在创造,那其成品也必定是浅薄的.
一般的阅读规律总是这样的:不同的书籍阅读决定着不同的心灵层次.写作层次,还有思想层次,因为每一种阅读都会参与到每个个体精神和人格的建设之中。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误会,认为经典名作难读,读不懂.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是源于思想的偷懒.而非真知灼见.极端一点讲,没有什么书读不懂!什么叫”懂”呢?
经典作品的品质之一就是它具有无穷解读的可能性,其作品的精神辐射是多层次的。我的意见是:伟大的作品谁都能欣赏!只不过欣赏的层面可能会有不同而已。由于某种意义上它们是不可穷尽的,你理解的那一层面也就是你的收获,而再次阅读又会再次获得新的体验,解读不尽,常读常新,这正是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所谓伟大作品就是指这些具有开放性结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的不同需要的作品, 它们决不仅仅局限于它的名气,而至少应该是被最大程度的人们所认可。象陶诗、莎剧正是典型。两者的语言正是民众的语言,陶诗不用说了,几乎谁都可以读;而莎士比亚,现在看来好象已经成了精英文化的代表了,其实,莎翁的作品最早就是被浅薄的民众认可了,他被当时的学院派自诩的精英文化代表的才子们所鄙弃。而当时上演的舞台是最典型的开放性舞台——一句话,是民众的,而不是精英的。他的几乎所有著名戏剧都具有多层结构:民众可以欣赏到一层;知识分子可以欣赏到里面一层;文化精英还可以欣赏到最内里的一层。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作品才会有无穷解读的可能!至于为什么人们(比如我国)不大喜欢读他了呢?这跟整个社会缺少文化和阅读的启蒙有关。
如果总是阅读那些自己不须脑子参与的读物,对自己个人的智力和思维,以及信念都不构成挑战的话,那么这种阅读活动不要也可。因为它丝毫无助于一个人精神的深化,也自然没法强化自己的心智.而正是由于缺少阅读的启蒙,前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才会有这么一段痛心疾首的话:“一些微不足道的书籍都被当作杰作,而真正优秀的作品却被束之高阁。”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所以在面对经典时,问题往往不在于懂不懂,而在于去不去读!
3.读的阶段
阅读可以粗分为两个阶段。在高级阶段的确是自由的,是大鹏飞翔的阶级,此时,也许阅读已经超越了通常的精神和思想的寻求了,而成了纯粹的娱乐和游戏;但在基础阶段如果也依仗纯粹的趣味作为精神的引路人无疑是危险的,低级读物对人心的俘获和败坏,我们可以轻松举出身旁许多在平庸甚至恶劣读物中耗尽一生的人为证。其实,早期的阅读很大程度上是硬性的,甚至是逆着自己的浅薄趣味,而去亲炙优秀文学作品的洗礼,这是一个艰苦的朝圣过程,却又至为重要。因为有了这个阶段垫底,读书对精神的援助才有了长足的肥力。
阅读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必须以有助于我们精神的深化为主,而不能迷恋于文学技术的引诱和刺激,所以,我们得超越单纯的形式因素,去把握更人性的事物,比如读小说,决不能仅仅停留于故事层面,故事至多也不过是一个花架子,而应该超越于该层面去把握小说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去领会人物的困惑和哀伤,除了读透书的内容外,还应该尽可能把握鲜活的生命(作者的以及书中人物的),抵达这些生命的疼痛、忧患、恐惧及种种精神遭际。
4.读的果实
人心是个辽阔的疆域,心灵的无限也意味着这种阅读深入的无限。同时,对于读者或作者本身,每一次的阅读或创作,都是在无意识地拓展着自己精神的边界,不断地远离了狭隘,而只有这种被赋有思想和灵魂的文字,其作品才具有了生命,而这书本身也很可能会成了那些伟大灵魂的隐遁之所。
所以,阅读的最大好处正在于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拓展,人的心灵之无比浩瀚,把它说成一个宇宙是恰当的,而非夸张.但对它的世界边缘的拓展却完全可以以阅读为手段展开,而精神,最怕的就是狭碍。
精神的界面有无拓展,这将会是完全不同的人生.英国作家吉辛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之间的区别,就象活人和死人之间的距离一样遥远。
如果说文学是对生活的援助,那么阅读就是对文学和精神的援助。因为书籍是灵魂的遁所,所以对书籍的阅读就可以有效地复苏我们对心灵的古老记忆。阅读的一个很伟大的优势,那就是它能够轻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为人的精神提供一个超越肉身限制而与所有广延覆盖的伟大人物以及他们的永恒精神融为一体的可能和契机。我们的精神也是因此才逐渐地显出了博大和自由,并被告知:个体的人格世界之广袤浩瀚是可以将它化作众神团聚的雄浑的精神界面。
生命的成长可以将它分成两个层面:一是肉身的成长,但它的成长必然是有限的,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普遍律令;而另外一个层面就是精神的成长,这种成长却未可限量,这种精神领域的深入和无穷无尽的成长之可能,正是阅读大显身手的领域——阅读本身就应该是以促进后者的成长为目标。我这里是有意地将它区别于自娱消遣的浅层阅读。这样,一旦在你的精神历程中,遇到了心仪已久的书籍,心灵就会砰砰直跳,而这类在记忆里边炸响的书籍又很快筑进了你的骨肉.
通过阅读不但塑造人的心灵和骨胳,同时附带培育了人们纯正的精神趣味和鉴赏能力。这也是十分重要的,歌德说得好:“鉴赏力不是靠观察中等的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而一旦培养了纯正的趣味,接下来的阅读实践通常就变得轻车熟路,因为几乎所有的伟大作品都拥有某些类似的品质和信息,这种标志很容易被人辨认。但现实情景却是,人们宁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不入流的书籍,也不愿去亲炙第一流的作品,接受它们的熏陶。我们说了,这决非仅仅是缺乏阅读耐性的缘故.
应该说,有两条道路可以促成我们精神的飞扬:一是生活;二是阅读。生活和书籍是人生智慧的两个源头.而且前者原本是更直接、更重要一些.一般说来,一个具有异秉的人他所受到的心灵启示未必就得局限和依赖于书籍。也许,天地宇宙、大千世界的纷纭万物和列宿群星皆可以构成他们的精神助力和启示来源,并告诉你一切。这些启示与别人通过书籍所获得的并无二致,还更见直接和芳醇。但一来人们的悟性不够,二来这是一个平庸的时代,如果没有命运援手其中的话,生活几乎没办法逃开平庸的纠缠。所以对于常人来说,只剩下阅读一途了,而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做的,便显示出了它的重要!
1.为何阅读
因为人不但是个物质实体,更是个精神实体,做为物质实体,一种简单的肉身存在,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可以满足了,何苦要孜孜以求地去读书呢?但人显然并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肉身生存,一个觉醒的人是一定会去寻找和创造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的,而阅读就是这么一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除维持肉身存在以外的精神需要。如果失去了这一层需要,人的意义就会减损甚至丧失,萨特在《厌恶》中说:“我们所有这些人都在这里又吃又喝来保存我们宝贵的生命,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丝毫也没有任何生存的理由。”这段话是针对没有精神生活的人而言的。当然,阅读仅仅是精神生活的适应阶段,还是初级阶段,是基础又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最高级的精神生活,应该是创造,这是人类精神所能够拥有的至美至纯的体验。
2.该读何书
我们说了,读书必须是一种精神的补助,即非但是对我们精神的呼应,还必须同时能够促成我们心灵的成长和精神骨骼的壮大, 于是我们所选择的读物,某种意义上应该具有不朽的精神品质,能够时读时新,长久地喂养我们的心灵,并止息我们的饥渴.简单地说,阅读,就得读永恒之书.低劣的读物对人心的斫伤是恒久不愈的。有许多书籍我们阅之仿若在倾听撒旦恶毒的低语,容易演变成布满恐怖的记忆。反之,对崇高书籍的阅读却能长久地补益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更加坚强地生活和思考。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能够选择最有价值和最适合自己的读物。
读那些经过时间的大水冲刷过的经典之作,对于养成纯正的精神趣味和品格格外重要。因为低劣的读物照样可以俘虏人类的心灵,这一点必须要警惕,精神活动,必须有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方向,否则,读书仅仅是一种生命的消遣,成了闲暇无聊的日课,这是不值的.而这个深入只有在人类文化海洋里面亲身涉险,才会拥有真切体验,才会有所感知,名典巨制大都是构成文明世界的精神砥石,如果对之一无所知,便意味着真正的阅读还从来未曾展开,而自己的精神也还未能参与到精神界面的纵向跋涉上,在一些较基本的文化场合,也因不具备对文明核心理念的起码了解而最终无法领会文化的精髓,比如对浮士德精神、奥德修斯的回乡,约伯的天平以及陶潜的桃花源.贾宝玉的女儿国.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重要的中西文化密码一概不知,不了解人类曾经有过的梦想和创伤,如何展开对人类精神史的关注和创造。即便在创造,那其成品也必定是浅薄的.
一般的阅读规律总是这样的:不同的书籍阅读决定着不同的心灵层次.写作层次,还有思想层次,因为每一种阅读都会参与到每个个体精神和人格的建设之中。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误会,认为经典名作难读,读不懂.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是源于思想的偷懒.而非真知灼见.极端一点讲,没有什么书读不懂!什么叫”懂”呢?
经典作品的品质之一就是它具有无穷解读的可能性,其作品的精神辐射是多层次的。我的意见是:伟大的作品谁都能欣赏!只不过欣赏的层面可能会有不同而已。由于某种意义上它们是不可穷尽的,你理解的那一层面也就是你的收获,而再次阅读又会再次获得新的体验,解读不尽,常读常新,这正是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所谓伟大作品就是指这些具有开放性结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的不同需要的作品, 它们决不仅仅局限于它的名气,而至少应该是被最大程度的人们所认可。象陶诗、莎剧正是典型。两者的语言正是民众的语言,陶诗不用说了,几乎谁都可以读;而莎士比亚,现在看来好象已经成了精英文化的代表了,其实,莎翁的作品最早就是被浅薄的民众认可了,他被当时的学院派自诩的精英文化代表的才子们所鄙弃。而当时上演的舞台是最典型的开放性舞台——一句话,是民众的,而不是精英的。他的几乎所有著名戏剧都具有多层结构:民众可以欣赏到一层;知识分子可以欣赏到里面一层;文化精英还可以欣赏到最内里的一层。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作品才会有无穷解读的可能!至于为什么人们(比如我国)不大喜欢读他了呢?这跟整个社会缺少文化和阅读的启蒙有关。
如果总是阅读那些自己不须脑子参与的读物,对自己个人的智力和思维,以及信念都不构成挑战的话,那么这种阅读活动不要也可。因为它丝毫无助于一个人精神的深化,也自然没法强化自己的心智.而正是由于缺少阅读的启蒙,前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才会有这么一段痛心疾首的话:“一些微不足道的书籍都被当作杰作,而真正优秀的作品却被束之高阁。”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所以在面对经典时,问题往往不在于懂不懂,而在于去不去读!
3.读的阶段
阅读可以粗分为两个阶段。在高级阶段的确是自由的,是大鹏飞翔的阶级,此时,也许阅读已经超越了通常的精神和思想的寻求了,而成了纯粹的娱乐和游戏;但在基础阶段如果也依仗纯粹的趣味作为精神的引路人无疑是危险的,低级读物对人心的俘获和败坏,我们可以轻松举出身旁许多在平庸甚至恶劣读物中耗尽一生的人为证。其实,早期的阅读很大程度上是硬性的,甚至是逆着自己的浅薄趣味,而去亲炙优秀文学作品的洗礼,这是一个艰苦的朝圣过程,却又至为重要。因为有了这个阶段垫底,读书对精神的援助才有了长足的肥力。
阅读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必须以有助于我们精神的深化为主,而不能迷恋于文学技术的引诱和刺激,所以,我们得超越单纯的形式因素,去把握更人性的事物,比如读小说,决不能仅仅停留于故事层面,故事至多也不过是一个花架子,而应该超越于该层面去把握小说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去领会人物的困惑和哀伤,除了读透书的内容外,还应该尽可能把握鲜活的生命(作者的以及书中人物的),抵达这些生命的疼痛、忧患、恐惧及种种精神遭际。
4.读的果实
人心是个辽阔的疆域,心灵的无限也意味着这种阅读深入的无限。同时,对于读者或作者本身,每一次的阅读或创作,都是在无意识地拓展着自己精神的边界,不断地远离了狭隘,而只有这种被赋有思想和灵魂的文字,其作品才具有了生命,而这书本身也很可能会成了那些伟大灵魂的隐遁之所。
所以,阅读的最大好处正在于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拓展,人的心灵之无比浩瀚,把它说成一个宇宙是恰当的,而非夸张.但对它的世界边缘的拓展却完全可以以阅读为手段展开,而精神,最怕的就是狭碍。
精神的界面有无拓展,这将会是完全不同的人生.英国作家吉辛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之间的区别,就象活人和死人之间的距离一样遥远。
如果说文学是对生活的援助,那么阅读就是对文学和精神的援助。因为书籍是灵魂的遁所,所以对书籍的阅读就可以有效地复苏我们对心灵的古老记忆。阅读的一个很伟大的优势,那就是它能够轻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为人的精神提供一个超越肉身限制而与所有广延覆盖的伟大人物以及他们的永恒精神融为一体的可能和契机。我们的精神也是因此才逐渐地显出了博大和自由,并被告知:个体的人格世界之广袤浩瀚是可以将它化作众神团聚的雄浑的精神界面。
生命的成长可以将它分成两个层面:一是肉身的成长,但它的成长必然是有限的,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普遍律令;而另外一个层面就是精神的成长,这种成长却未可限量,这种精神领域的深入和无穷无尽的成长之可能,正是阅读大显身手的领域——阅读本身就应该是以促进后者的成长为目标。我这里是有意地将它区别于自娱消遣的浅层阅读。这样,一旦在你的精神历程中,遇到了心仪已久的书籍,心灵就会砰砰直跳,而这类在记忆里边炸响的书籍又很快筑进了你的骨肉.
通过阅读不但塑造人的心灵和骨胳,同时附带培育了人们纯正的精神趣味和鉴赏能力。这也是十分重要的,歌德说得好:“鉴赏力不是靠观察中等的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而一旦培养了纯正的趣味,接下来的阅读实践通常就变得轻车熟路,因为几乎所有的伟大作品都拥有某些类似的品质和信息,这种标志很容易被人辨认。但现实情景却是,人们宁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不入流的书籍,也不愿去亲炙第一流的作品,接受它们的熏陶。我们说了,这决非仅仅是缺乏阅读耐性的缘故.
应该说,有两条道路可以促成我们精神的飞扬:一是生活;二是阅读。生活和书籍是人生智慧的两个源头.而且前者原本是更直接、更重要一些.一般说来,一个具有异秉的人他所受到的心灵启示未必就得局限和依赖于书籍。也许,天地宇宙、大千世界的纷纭万物和列宿群星皆可以构成他们的精神助力和启示来源,并告诉你一切。这些启示与别人通过书籍所获得的并无二致,还更见直接和芳醇。但一来人们的悟性不够,二来这是一个平庸的时代,如果没有命运援手其中的话,生活几乎没办法逃开平庸的纠缠。所以对于常人来说,只剩下阅读一途了,而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做的,便显示出了它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