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去伯明翰附近的印度庙宇(Balaji Temple)参拜,考文垂大学的Alan Hunter教授为我联系了Deepak先生。我与他通过几个电话,我最怕印度人的英语发音了,但是他的英文属于我懂得那种,非常地道,而且加上印度人特有的鼻音,其音节撞击的不单是耳膜,常常是心灵。他很客气,在电话里称我为“sir”,我心中惭愧,更兼惶恐:我无德无能,资历微薄,学识浅陋,加之年纪尚微,如何担得起一位大神庙的年长主持的这一称呼呢?只是他忙于介绍,我忙于倾听,居然在交往中把这一想法忘记向他交代了。
我原先上个星期五与他约好,他很爽快就答应了,后来因临时他突然受邀给考文垂的某些学生讲解印度宗教和印度文化,于是我们改成了12月2日,星期三。
这个庙宇全名叫做“The Hindu Temple of Shri Venkateswara in uk”,座落在伯明翰北部的一个小城,名字叫做“Dudley”,从Selly oak出发,火车行程大概40分钟前后。我知道他们下午的一点钟到四点钟之间是不开放的,所以我的参访计划集中在早上完成。
英国的冬天昼期很短,这段时间,一天日照已经不超过8个小时了,所以早上七点半起来,天还是暗的,而下午四点钟一过,一般说来就得开始点灯了。
我八点在Selly Oak火车站买好了来回票,4镑4,价格不菲。但英国票很好用,自由选择,我这种票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乘车,来回皆然。在伯明翰城中心的NEW STREET转了一程,就直接开往Sandwell and Dudley小站,时间9点未到。在出租车上问司机,他说这个庙宇很大,当地人一般把它叫做“Balaji Temple”,他说自己就常去,因为他是印度人,我一看,果然,还真巧。
我在庙宇外面一看,果然宏伟大气,尤其是主建筑,很像克什米尔的几个重要神庙的风格。我先入那边上的一个神龛,一个穿着婆罗门衣饰的祭司在里面静坐,额上有克里希纳奉爱宗的标记,而里面供奉的自然是象头神伽内什,因为印度人将伽内什视为顺利的守护神,任何事情,无论工作,婚姻,求学,甚至出版,都要祭献于此神,我来朝拜,当然首先要获得此神的护佑,我行礼之后就问那祭司,可认识Deepak先生,看样子不但熟悉,而且很敬重他,知道我是客人,他立起来,将我送到Deepak先生的办公室。
我在等待之时,看到了旁边有一个小图书馆,这位祭司示意我可以进去,里面两个上锁的柜子,书不多,都是他们宗教内部流通的书籍,我一看,属于《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系的神话居多,里面也有几本《奥义书》评注,另外,还看到赛巴巴的几本宣传资料和讲道集子。
Deepak先生来了,虽是印度知识分子的气质,但我感觉出他属于很精明能干的那种,面目很清,热情而有礼,语音清楚,没有一个印度人常发的难懂的颤音。我们寒暄了一会儿之后,他就请我到各处走走。先是楼上的主殿,我们脱鞋进去,发现里面供奉的是一个我不熟悉的印度神名:Balaji。他解释说,这个神也是毗湿奴的化身,属于印度南部的神。我看到了里面的拉克西米女神,也看到猴神哈努曼,我说这个神在中国也很受敬重,他说他看过这样的电视,于是我把《西游记》的基本内容作个介绍,这故事可是表明典型的中印友谊里面的最佳版本。
我们右行一周(他后来在伽内什神殿里说,右行次数越多,则获得的能力和佑助也越多。有些人在某些日子会达成百上千次)。我跟着他行礼,朝拜,他让一个祭司给我一个特殊的恩惠,给我赐福,净水,莲花,我向他们表示了感激!在主殿里,神龛表层全是石雕,他说,它们是从印度雕好并运过来的,他还指着一个拉克西米神像和架子说,这主要是某些节日之用。出来的时候,我看到希瓦的神像并不在主殿里面,而是立在门口左侧。
我们下去,到了两旁的神龛一一拜过,这里的两个神都是毁灭之神希瓦的儿子,右首供奉是大儿子伽内什,我刚才进去行过礼的。这次跟Deepak一起跪倒并右行,与楼上的主殿一样,祭司用梵文为我们念了一首曼陀罗,Deepak还让祭司为我讲一下这些神的有趣故事,我果然看到一个老鼠在象神的前方;左边的是希瓦的二儿子无敌战神室健陀,他的坐骑是一只孔雀,在印度的叙事诗里,他常被描述为幼儿的庇护者。他驱走恶魔就像狂风卷走残云,火焰摧毁树木一样地势不可挡。
再下去一些台阶之后,我们到了一个很特殊的偏殿里面,Deepak先生说这里供奉的是群星,原来印度人对天界的星辰是视为神祇的,人的命运常常与天界相关,故他们也是受供奉和祭拜的。我看到里面有姿态各异的九位神,有印度的名字,也对应于英文的九大行星,便于英国人的了解,这很有必要,像今天,我就看到一小队学生模样的来采风。再过去就是一个水池,里面有象征创世场面的神话:水,就意味着牛奶之洋,而大神毗湿奴躺在蛇床上面做梦,其肚脐眼里演化出另外一个神,四面神大梵天,于是,创世开始了。印度人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真是令人叹绝。
我们走到很远的地方,一看,全是空荡荡的大气了,Deepak先生说,你看到了这里的几个小山了吗,我说是的。他说你再看看,看到了什么?我定睛细看,发现在左侧的山丘上面立着一个我似乎很熟悉的佛陀雕像。他说这是佛陀之山,而在我们的后面、整座神庙的右后后方就是另外一座山丘,那是基督之山;而且我们现在还有几个方位正在建伊斯兰之山,锡克之山等等。我很吃惊,为什么呢?他说,这就是印度的风格,博大的印度的风格。

(附神庙网址:http://www.venkateswara.org.uk/)
我原先上个星期五与他约好,他很爽快就答应了,后来因临时他突然受邀给考文垂的某些学生讲解印度宗教和印度文化,于是我们改成了12月2日,星期三。
这个庙宇全名叫做“The Hindu Temple of Shri Venkateswara in uk”,座落在伯明翰北部的一个小城,名字叫做“Dudley”,从Selly oak出发,火车行程大概40分钟前后。我知道他们下午的一点钟到四点钟之间是不开放的,所以我的参访计划集中在早上完成。
英国的冬天昼期很短,这段时间,一天日照已经不超过8个小时了,所以早上七点半起来,天还是暗的,而下午四点钟一过,一般说来就得开始点灯了。
我八点在Selly Oak火车站买好了来回票,4镑4,价格不菲。但英国票很好用,自由选择,我这种票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乘车,来回皆然。在伯明翰城中心的NEW STREET转了一程,就直接开往Sandwell and Dudley小站,时间9点未到。在出租车上问司机,他说这个庙宇很大,当地人一般把它叫做“Balaji Temple”,他说自己就常去,因为他是印度人,我一看,果然,还真巧。
我在庙宇外面一看,果然宏伟大气,尤其是主建筑,很像克什米尔的几个重要神庙的风格。我先入那边上的一个神龛,一个穿着婆罗门衣饰的祭司在里面静坐,额上有克里希纳奉爱宗的标记,而里面供奉的自然是象头神伽内什,因为印度人将伽内什视为顺利的守护神,任何事情,无论工作,婚姻,求学,甚至出版,都要祭献于此神,我来朝拜,当然首先要获得此神的护佑,我行礼之后就问那祭司,可认识Deepak先生,看样子不但熟悉,而且很敬重他,知道我是客人,他立起来,将我送到Deepak先生的办公室。
我在等待之时,看到了旁边有一个小图书馆,这位祭司示意我可以进去,里面两个上锁的柜子,书不多,都是他们宗教内部流通的书籍,我一看,属于《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系的神话居多,里面也有几本《奥义书》评注,另外,还看到赛巴巴的几本宣传资料和讲道集子。
Deepak先生来了,虽是印度知识分子的气质,但我感觉出他属于很精明能干的那种,面目很清,热情而有礼,语音清楚,没有一个印度人常发的难懂的颤音。我们寒暄了一会儿之后,他就请我到各处走走。先是楼上的主殿,我们脱鞋进去,发现里面供奉的是一个我不熟悉的印度神名:Balaji。他解释说,这个神也是毗湿奴的化身,属于印度南部的神。我看到了里面的拉克西米女神,也看到猴神哈努曼,我说这个神在中国也很受敬重,他说他看过这样的电视,于是我把《西游记》的基本内容作个介绍,这故事可是表明典型的中印友谊里面的最佳版本。
我们右行一周(他后来在伽内什神殿里说,右行次数越多,则获得的能力和佑助也越多。有些人在某些日子会达成百上千次)。我跟着他行礼,朝拜,他让一个祭司给我一个特殊的恩惠,给我赐福,净水,莲花,我向他们表示了感激!在主殿里,神龛表层全是石雕,他说,它们是从印度雕好并运过来的,他还指着一个拉克西米神像和架子说,这主要是某些节日之用。出来的时候,我看到希瓦的神像并不在主殿里面,而是立在门口左侧。
我们下去,到了两旁的神龛一一拜过,这里的两个神都是毁灭之神希瓦的儿子,右首供奉是大儿子伽内什,我刚才进去行过礼的。这次跟Deepak一起跪倒并右行,与楼上的主殿一样,祭司用梵文为我们念了一首曼陀罗,Deepak还让祭司为我讲一下这些神的有趣故事,我果然看到一个老鼠在象神的前方;左边的是希瓦的二儿子无敌战神室健陀,他的坐骑是一只孔雀,在印度的叙事诗里,他常被描述为幼儿的庇护者。他驱走恶魔就像狂风卷走残云,火焰摧毁树木一样地势不可挡。
再下去一些台阶之后,我们到了一个很特殊的偏殿里面,Deepak先生说这里供奉的是群星,原来印度人对天界的星辰是视为神祇的,人的命运常常与天界相关,故他们也是受供奉和祭拜的。我看到里面有姿态各异的九位神,有印度的名字,也对应于英文的九大行星,便于英国人的了解,这很有必要,像今天,我就看到一小队学生模样的来采风。再过去就是一个水池,里面有象征创世场面的神话:水,就意味着牛奶之洋,而大神毗湿奴躺在蛇床上面做梦,其肚脐眼里演化出另外一个神,四面神大梵天,于是,创世开始了。印度人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真是令人叹绝。
我们走到很远的地方,一看,全是空荡荡的大气了,Deepak先生说,你看到了这里的几个小山了吗,我说是的。他说你再看看,看到了什么?我定睛细看,发现在左侧的山丘上面立着一个我似乎很熟悉的佛陀雕像。他说这是佛陀之山,而在我们的后面、整座神庙的右后后方就是另外一座山丘,那是基督之山;而且我们现在还有几个方位正在建伊斯兰之山,锡克之山等等。我很吃惊,为什么呢?他说,这就是印度的风格,博大的印度的风格。

(附神庙网址:http://www.venkateswara.or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