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洪成
『内容提要:经济学家们在热烈地谈论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目前仍未见到可行的“顶层设计”方案。国资委2013年1月10日上的会议仍然要求各级国资委搞好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然而早在1980年时邓小平已经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一个特别适合的顶层设计。可惜从未被正确执行。现在是该回顾重新思考的时候了』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笔者银行工作经验,和近来对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的了解,给出了小额贷款公司若决心发展就必须遵守的几个重要战略管理原则。其中“信用--信用--还是信用”的提法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恐怕还是首次被提出来。另外资产按行业进行分布等,都是国内金融业战略研究学者尚未提及的,这里提出来以对读者有所启发,并希望引发更丰富的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战略建言。』 正文: 最近认识了两个小额贷款公司的老板,有机会与他们讨论并了解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诸多发展方向的可能性、政策限制、业务风险、经营策略等。了解到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存款,所贷款对象主要是那些业务历史尚短、... 1.前言 A.为什么叫“E”方案? 自1980年城市经济改革开始以来,总结一下,国有企业改革主要经历了这样四个主要措施:... 【内容提要:国企自1980年开始改革以来,采取了干部“四化”、厂长负责制、承包制、价格改革、产权改革等很多措施,仍然没有解决经营机制问题,在目前又引起国企继续改革的问题。主流经济学家又把垄断说成是国企目前的最大问题。那么国企的关键性问题到底是什么?笔者在本文中加以彻底揭露,并给出唯一可以保证成功的方案。】 1.国有企业问题的种种表现 A.严重腐败问题 《北京日报》2012年5月7日报道,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间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贪污腐败案件2906起结案处分2917人,其中国企和国企控股公司腐败案624起,成为腐败案频... 内容提要:近来对于国企垄断的批判和论断似乎已经构成结论,就是垄断国企对市场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似乎解决了国企垄断中国经济就似乎可以健康成长,民企就可以入主国企行业而在市场中得以发展壮大而成为世界著名企业。笔者通过对往国企改革的经验证明这种想法过于天真,若真允许私企外企进入国企垄断行业,国企改革将一败涂地。 (一)单纯解决国企垄断将导致国企改革满盘皆输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在近三十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二十八个原来国企主导的行业已经丧失了二十一个行业已经被外 资企业 控制。而这二十一个行业不但外资企业独占鳌头,其规模连中国私企和股份制企业也难以望其... 关键词:股份制改革, 民营企业,民营股份公司,提拔任命制,职工治理为主 由李骥、孙健敏、刘向阳和巴曙松所著,原载《管理世界》2005年第1期的文章《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实证研究 》[1](以下称为《实证研究》)对587家中国股份企业经营的大量数据,采用概率统计方法,从经验数据中发现了重要的现象:“股份制改革和民营化没用产生技术进步,反而产生令人担忧的跨行业并购的多种经营化行为”。这篇用数理统计数学调查了587家国企股份制改革企业,所得出的结论已经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否定了股份制改革。它得出的结论有三点,以下引用的是原文:... !--[if>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国有企业的关键问题在于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和董事的“提拔制”,而“垄断”不是主要问题。因而指出单独解决垄断问题所 产生的问题恐怕比垄断问题本身更大。并借鉴德国和日本经验和我国国情,指出我国国有企业只有走职工为主治理之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提拔制”是所有国企问题的关键问题 市场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是企业的行为是在谋求最大利润。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在进三十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二十八个原来国企主导的行业已经丧失了二十一个行业已经被外资企业 控... 作者:国洪成 国企改革迟迟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成功的明显原因是共有三大个,一是主管部门(国资委)任命董事长经理等管理层产生的专权;二是企业党委也沿用上级党委的任命制;三是工会的上级任命制产生的职工代表大会虚设。这三点在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下就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公司治理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就是,国企以其竞争力可以与国外先进国家同类企业可以面对面地较量,产品誉满全球,有自主独创品牌和技术。政府也敢于让国外同类企业来华与他们面对面的自由竞争,当然敢不敢是一回事,允许不允许是另外一回事。
也谈小额贷款公司的战略管理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之E方案
国企改革至今没有抓住关键问题
单纯解决垄断会导致国企改革满盘皆输
科学论证:股份制改革是失败的
国企改革也是最基本的政治改革
国企问题关键是“提拔制”而非垄断
无法逾越的国企公司治理的三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