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股份制改革, 民营企业,民营股份公司,提拔任命制,职工治理为主
由李骥、孙健敏、刘向阳和巴曙松所著,原载《管理世界》2005年第1期的文章《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实证研究 》[1](以下称为《实证研究》)对587家中国股份企业经营的大量数据,采用概率统计方法,从经验数据中发现了重要的现象:“股份制改革和民营化没用产生技术进步,反而产生令人担忧的跨行业并购的多种经营化行为”。这篇用数理统计数学调查了587家国企股份制改革企业,所得出的结论已经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否定了股份制改革。它得出的结论有三点,以下引用的是原文:
“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决不仅仅是企业非国有化的问题。”“企业的非国有化与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战略管理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企业完全非国有化以后,股份制企业的管理者们仍然可能以权谋私,或至少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多照顾自己的利益,而牺牲股东的长远利益。”
“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与整个国家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改善配套。如果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外部环境,企业如果不能在法制基础上公平竞争,那么企业管理层就可能采取业务多元化这一类的保守战略来应对企业经营环境中的风险。数据显示,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完全非国有化后的企业似乎缺乏建立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必须提高股份企业监督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战略管理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即使管理人员本身拥有相当大比例的企业股份,他们还是倾向于企业业务多元化。” 《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研究的数据显示,在当今中国的过渡体制下,企业的完全非国有化并没有促使企业努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一旦完全非国有化,企业往往倾向于业务多元化。”
美国著名的企业战略学者,也是企业战略学的奠基人Michael E. Porter在其著作Competitive Strategy 一书中给出企业三种有效产品战略,一是集中资源在自己熟悉的少数精尖产品上,包括市场偏门产品Focus(Niche);二是高端产品的多种经营(Diversification);三是绝对低成本基础上的多种经营(Low cost diversification)。如果用Michael Porter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来解释的话,《实证研究》得出的以上第二和第三个结论都应该这样来更正:国有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变成主要是民营股份制公司以后,研究结果显示,即使管理人员本身拥有相当大比例的企业股份, 企业似乎缺乏建立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的积极性,而盲目追求业务多元化的不能称为企业竞争战略的“糟糕战略”。
企业管理层似乎缺乏建立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的积极性并倾向采取业务多元化的战略其实不是“保守战略”,而是没有有效的竞争战略,也是最糟糕的做法,其根本就不能称为战略。农民种土豆的例子很能形象地比喻这种情形。因为土豆没什么区别,大多农民都种,谁对谁都没有绝对的低成本优势。等到收割以后,农民都拿到市场上去卖,你卖我也卖,都怕自己的卖不出去,于是大家都争相采取降价出售的策略,结果很快价格就降到了成本以下,所有种土豆的农民都亏损,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都对农产品进行补贴的缘故。在经济学上,这种竞争形势也叫“完全竞争”。企业要想生存就要千方百计地避免进入“完全竞争”的领域和状况,所以要拼命地创造自己产品的独立特点个性。 《实证研究》得出科学结论说“股份制企业的管理者们仍然可能以权谋私,或至少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多照顾自己的利益,而牺牲股东的长远利益。” 他们纷纷地采取收购低层次产品公司的“策略”,被收购公司的产品本来在市场上就有很多竞争对手,又没有绝对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因此不属于以上Michael Porter所说三个有效产品竞争战略的任何一种,反倒和农民种土豆例子相类似。
企业一窝蜂似的在底层次上的竞争是没有出路的。揭示了这样的股份制改革的客观结果是失败的。也就是说,由《实证研究》得出科学结论:股份制改革是失败的!
进一步分析一下,民营股份公司的多元化战略的动机从理论上就特别值得怀疑。 股份企业和民营股份公司没有在原有行业,进行技术进步的巩固工作,反而在原企业产品的低水平基础上实行多元化策略。于是我们那些年在市场上就看到了股份企业和民营股份制公司互相吞并,企业陷入巨额资产亏空危机,“企业家”锒铛入等令人狱眼花缭乱的大秀。对两个民企毁灭性问题的报道是《连遭重挫科龙临时停牌 顾雏军遭遇资本危机》[2]和《4.2亿巨资秘密转移 酒鬼酒董事长“人间蒸发”》[3],还有那些案例触目惊心的画面,动则几亿,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跨行业收购案,流失案,结二连三。不仅仅使经营失败,也使大量资金在没有实质监督下严重流失。自2004年以来,就有“德隆”、“伊利”、“创维”、“健力宝”、“TCL”、“开开实业”、“三毛派神”、“东方创业”、“浙江东方”、“东北高速”、“山东巨力”、“中航油”、“科龙”、“鸿仪投资”、“三九集团”和深圳机场等数十家著名企业的百余名高级管理人员管先后落马的事件,这些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锒铛入狱或者失踪。在这些“大手笔”收购和资金运作的过程中资产的流失,几乎都牵扯到这些高管操纵股票,非法挪用资金的贪污等犯罪。 这些案例也说明股份企业和民营化股份公司并没有因为股份制改造和“民营化”而产生股份制改革论者所预计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出现,没能能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些高管们本来就拥有相对较多的公司股票和公司资产,也没能因为“我的钱我会负责任”而自动产生使他们产生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务实经营行为。这是股份制改革的严重破产。
众所周知股市存在着巨大的融资和股票炒作、冒险机会,刺激着这些高管们在没有监督机制下铤而走险,利用上市公司在股市的融资方便,和银行的贷款漏洞,大举收购吞并与本行业不相干的上市公司,进行其股票证券的大笔操作,试图买低卖高,但往往又事与愿违。这样大量的案例,无疑是高管们在国有和民营股份制企业没有监督机制下谋求个人私利最大化的疯狂“圈钱”行为。接二连三的并购经营失败例子说明所产生的巨额资产流失和浪费,股市在多年高经济增长率下的徘徊不前,散户股民常年的投资损失,是我国股份制改革和民营化后出现的资产流失的无底“黑洞”。这已经不仅仅是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上市公司流通股股民的资产也在严重流失。上市公司越多,这种流失漏洞就越大,股份制改革正在产生比国有资产流失更加严重的全社会资产流失的严重后果。中国股市长期低迷可能正是这种大融资、大炒作的客观结果,恐怕正在制造新的经济危机。我们知道美国九十年代末出现的网路泡沫,是1929年以来的70年一遇的第二次大泡沫。其中也仅出现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讯公司欺骗投资者导致的两大公司倒闭案件,和阿尔德菲亚公司老总私用挪用公司钱财案件。
我们也知道美国有恶意兼并的制度,是公司合并案发生最多的国家,但公司收购都主要是在同行业进行的,且收购公司需要消化几年以后才可能再去收购。收购又是极具冒险的行为,美国许多大公司的合并都不成功,例如惠普收购康柏克的案例导致惠普CEO的辞职,至今惠普经营仍未恢复被动局面。这也可从侧面验证中国股份制企业的跨行业并购是多么的冒险。
按照股份制改革论者所设想的逻辑,国企改造后,通过发行股票引入了私人股东,各公司间也通过相互投资可以形成相互控股,从而通过股东大会可以形成新型的股份制约制度,从而建立起中国式的公司治理制度;股份制改革和产权论者的重点根据基础并且是,管理层更通过持有公司的相对较多的股票,是“自己的钱自己负责管理”,是管理更加负责任,是有了“最终委托人”,会使股份企业和进一步的民营股份公司充满生机,进入市场犹如鱼得水;在原有市场产品的巩固和进一步开发,原产品领域技术工艺创新得以一展宏图;借用股票市场的融资渠道,得以脱颖而出,使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得以成功,从此中国的股份企业就可以相信,在世界竞争的大潮中得以出现类似微软,索尼,东芝,丰田,三星等世界知名公司的雏形,在自己的所在的领域里具有独特的产品特性,价格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世界出名品牌等。但由《实证结论》得出的科学结果却事与愿违。
笔者在《国企问题根源是“提拔制”而非产权》[4]和《职工治理为主是国企改革和公司治理的成功途径》[5]两篇文章中已经明确指出国企问题的根源作是“提拔制”,抓住“提拔制”才能抓住国企改革的关键,并且给出国有企业甚至是在民营股份公司中只有引入职工治理为主的制度才能克服股份制改革所出现的这个资产流失的巨大“黑洞”,才是中国国企改革和公司治理制度改革的唯一成功之路。否则后果堪忧。
参考文献
[1]李骥, 孙健敏, 刘向阳, 巴曙松《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实证研究 》《管理世界》2005年第1期
[2] 《连遭重挫科龙临时停牌 顾雏军遭遇资本危机》人民网 2005-04-29 http://homea.people.com.cn/GB/41396/3358986.html
[3] 《4.2亿巨资秘密转移 酒鬼酒董事长“人间蒸发”》新华网xinhuanet.com 2005-9-15 转自 北京现代商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9/15/content_3493717.htm
[4] 《国企问题根源是“提拔制”而非产权》
[5] 《职工治理为主是国企改革和公司治理的成功途径》 http://www.chinareform.net/show.php?id=9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