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龚明德

读书人,有存书习好,以收存文化史料类书刊报为主。有《〈新华字典〉小议》、《昨日书香》、《书生清趣》等著作刊布、发行。其书斋为明德读书堂,与原斋名六场绝缘斋并存。

旧作一篇:制壶与书隶(贺宏亮)


(宏亮按:前年圣诞节,也就是某人被重判十一年那天,我在南京参加了一个名为“请循其本”的古代书法研讨会。去年十二月,我收到了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研讨会论文集。现把拙文发上,请师友们指正。
  该文关于清代书法家陈鸿寿的隶书,讨论的是:
  明末清初之际,金石学的逐渐兴起带来了隶书的复兴。有清一代,隶书大家辈出。陈鸿寿以其“奇古”的隶书书法风格在诸家中独树一帜。沙孟海、王冬龄、刘恒、沃兴华等人所著书法史均论及陈鸿寿隶书,并认为其书法风格主要来自于对于书画中“天趣”的追求或“全仗聪明”。
  我认为,对“天趣”、“奇古”等风格的追求是当时书法作手的普遍风尚,不能较好解释陈鸿寿隶书独特风格的成因。通...

Read more

唐诗中“回”字的读音


唐詩中“回”字的讀音
  
  賀宏亮
  
  前幾天聽兒子背《語文》書上的古詩:《望天門山》(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兒子念了好幾次,也沒有背下來。我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普通話讀音,造成這首詩不押韻,關鍵的那個字是“回”。李白從小在四川綿陽出生長大,他的口音,很可能是唐代的四川話。想想看,我們今天的日常語言中,常常將“回來”二字或者“回”念作“huai”。所以我想詩中這個“回”字,也應該念“huai”。
  李白還有名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裏最後一個“回”字,也應該念“huai”。詩歌總要押韻才行。
  今日中午得閑,我查...

Read more

神奇书缘


神奇书缘
  
  贺宏亮
  
   大概在一个月前,我偶然见到一则拍卖信息:在北京德宝2011年迎春拍卖会预展上,有一件“巴金作品手札及打印件”的拍品。我对其略作考释,认为这封巴金致《人民中国》(日文版)编辑李雪琴的信札是一封未收入“全集”和李存光所编《佚简新编》的佚简。于是写了一篇题为《巴金佚简一封》的千字文,贴在“明德读书堂”上,并发表于2月23日的《太原晚报》副刊。文章最后说到:我手边没有《人民中国》日文版1979年第7期,所以无法断定此文是否刊出。
  3月6日是个星期日,我照常去送仙桥旧书市场淘书。在一堆旧杂志中,一眼瞥见有一册《人民中国》。我当时心想,不会有那么神奇吧?当我漫...

Read more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的“改定稿”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的“改定稿”
  
  贺宏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三卷)所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文后,第一条注释文字是这样的:
  “本篇记录稿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八月十一、十二、十三、十五、十六、十七日广州《民国日报》副刊《现代青年》第一七三至一七八期;改定稿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二号。”
  既然说是“改定稿”,那意味着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后,收入各种版本《而已集》和《全集》中的文字,和《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二号中刊载的文字,应该是一致的,不会有大的出入。
  但是,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前几天我买到了《北新》半...

Read more

鲁迅的一封佚简


鲁迅的一封佚简
  
  贺宏亮
  
  鲁迅作品的收集和校勘,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一个学术领域。照我的看法,在收集鲁迅佚文方面要想有新的发现,基本是得靠运气。就像是一个不太大的池塘,被千人万人撒网打捞过,要想再去找点小鱼小虾,也不是易事。
  但经常翻看旧刊,多少总会有些惊喜吧。
  昨夜翻看《北新》第三卷第四号,就发现了鲁迅的一封疑似佚简。之所以说是疑似,主要是鲁迅研究材料太多,我确实无能力全部寓目。但从主要的研究材料来看,这封书信确实没有被人提及过。
  这封信是鲁迅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月二十八日所写,发表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十六日的《北新》第三卷第四号最末页(页一六〇),附在“...

Read more

周作人《汪精卫先生庚戌蒙难实录序》原刊本


周作人《汪精卫先生庚戌蒙难实录序》原刊本
  
  贺宏亮
  
  几年前,读到陈福康先生《也谈校勘周作人文的工作》(《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21日)一文,对钟叔河先生校勘周作人文的工作提出了较为严厉的批评。关于《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陈福康说到:
  “我发现周氏汉奸期间有好些妙文却未收入。编者在《凡例》中说,书中所收包括演说词、应用文等,但又巧妙地添上一句:“公务性质的文字和讲辞不收”。这样,周氏在汉奸时期公开发表的《关于华北教育》的广播讲辞(内容歌颂“友邦之协助”,鼓吹“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目标”),在大汉奸汤尔和追悼会上的致词等等,还有《治安强化运动与教育之关...

Read more

胡适的手写广告


胡适的手写广告
  
  贺宏亮
  
  近日新得民国《旅行杂志》二册,其中一册为民国廿五年四月一日出版的第十卷第四号。在目录之后,印有胡适手写的广告一则(见图):
  “新亚酒店的成功使我们深信我们中国民族不是不能过整齐清洁的生活 民国廿四年九月十一日 胡适”
  


  查《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颂平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的有关记载,胡适于民廿四年(1935)九月初,从北平南下抵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会议,九月七日被选为中研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随后到沪,即下榻于新亚大酒店。但《年谱长编初稿》民国廿四年九月十一日这天只有一条材料:
  “九月十一夜,先生在上海新亚饭店里,写了《追...

Read more

对于蒙古马来说,整个蒙古民族都是伯乐


对于蒙古马来说,整个蒙古民族都是伯乐
关于游牧文化的科研短札(之七)
  
张阿泉
  
  
  
  
关于马的词条,绝大部分都是褒义
  打开任何词典或辞书(不论是哪个语种),其关于马的单词、成语、俗语都随处可见。如果把各国、各民族关于马的词汇集中起来,将是一本巨册图书。
  关于马的词条,绝大部分都是褒义,足见马与人类的和谐关系由来久远,经过了漫长岁月的互动与见证。
  在人类驯化动物的历史上,像马这样对人类忠诚、给人类争光、让人类依恋不已的动物,恐怕绝无仅有。
  蒙古族摄影家兼学者巴义尔认为: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游牧民族崇尚马,而“龙马精神”往往就是一个民族特性的最高境界了。
  
  
蒙古人靠马的脚力...

Read more

为了生存,需要“忘掉”生存


为了生存,需要“忘掉”生存
关于游牧文化的科研短札(之六)
  
张阿泉
  
  
  
“母亲”代表孕育一切生命的大地
  蒙古人心目中神圣的偶像,除了“长生天”,就是“母亲”——在优美深情的蒙古族牧歌中,有大量歌颂母亲的经典曲目。
  “母亲”在这里所代表的,不仅是女性,更是大地(它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母亲”)。可以说,“天父地母”是蒙古人生命哲学的灵魂。
  因此,蒙古人面对世界时,从日月星辰到一草一木,都围绕着“生命”这个“本原”来寻求答案。
  
  
对待五畜,像对待家庭成员一样
  古代蒙古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动植物的生命能量,而且是根据生存需要有理由、有节制地索取,所以对待五畜像对待家庭成员一样亲...

Read more

严酷的诗情画意


严酷的诗情画意
关于游牧文化的科研短札(之五)
  
张阿泉
  
  
  
  
“天”是长生者,应予信赖
  在内蒙古草原,天空极其广大,且随时有无穷尽的变化,一会儿是碧蓝的天空,一会儿是“西北天际乌云滚滚”,转眼又可能雨过天晴,展现出“舞美”般的霞光和彩虹。
  到了夜里,还多有“野旷天低”的月亮和星星。
  生活在大草原环境里,可以真正阅读天象,体会“幕天席地”的游牧意境。也能够明白,为什么蒙古族崇拜“长生天”——古代蒙古人信仰的萨满教认为,“天”是长生者,应予信赖,故称“天”为“长生天”。
  顺从“长生天”,本质上就是遵循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因为短暂所以美好
  像流行歌曲《陪你一起看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