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文信

朱文信,亦名闻中,70年代出生,哲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曾先后于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等学术机构访学,现于中国美术学院社科部工作;主要文章有《梵,吠檀多,瑜伽》(载北京三联《读书》2011年第9期),《全球化时代诸宗教相遇时的一种选择 》(北京三联《读书》2010年第1期),《第二轴心时代的福音书》(北京三联《跨文化对话》第26期),《阿凡达里的东方元素》(《上海书评》2010年3月),《商羯罗的智慧瑜伽》(北京大学《哲学门》第23期)等。 结集作品有《梵·吠檀多·瑜伽》、《愚鲁斋札记》、《精神的黄昏》和《精神的守则》等。

三人谈文学


1、闻中:那么我们就把范围加大,来谈谈整个文学。在我看来,文学是对生活的援助,是对庸常生活的一种诗化观照,也是救赎心灵狭隘的良方。因为它本身就源于人类精神的富裕和闲暇,虽然它的促发契机也许可能是来自于一场心灵的哀伤甚至磨难,但它本身却是创造性的产物,是自我表现,而不是自我生存;是赋予生活以意义,而不是取消意义,是在拓展生活和心灵的边界。

朱必圣:真的很久没有提到“文学”这个词了。在我的心底,它是温存的,也是慰人的。因为它是人类盼望的一缕阳光,许多人都是通过它仰望永恒、眺望希望。鲁迅形容世界是一个黑暗的铁屋子,那文学就是人们心灵里的窗户,只有通过那里,铁屋子里的人才能看到阳光和天...

Read more

积学为艺,援艺入理——写在于钟华书法展旁


 在我看来,于钟华有文化精英主义倾向,但决没有盲目自伐、无视于他者批评的痕迹;于钟华有艺术至上主义者的嫌疑,但从来不会放弃思想和阅读,并在他的心灵里边保留了一块重要的领地供奉理性思辨的权能。
 作为思想者,他强健的理性因整日被艺术唯美的烟云所包围、所漫漶而显得其思维途径怪异而幽邃,既硬朗又柔韧,粗粝的表象和柔软的内核齐头并进。听过他的艺术讲座的人,大都有这么个印象:其语风大开大阖,而又不失细部的精致,艺术思维和哲学思维交互支撑、相互为用,让收视返听者美不胜收,而又满座叹服心惊。
 而精英主义倾向历来都是精神界强者的共同特征,他们蔑视平庸,也就特别珍惜奇迹,而对奇迹的痴迷和渴望使...

Read more

《卡塔奥义书》译者前言


在古典印度一百零八部奥义书中,《卡塔奥义书》无疑是最负盛名的奥义书之一,其成书年代大致应该是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一千多年前就有了波斯文本在流传,而19世纪英国杰出的宗教学学者马克思·缪勒就被深深着迷,主编了包括《卡塔奥义书》在内的卷轶浩繁的《东方的圣书》。该英译本一直被西方世界的东方学学者视为最权威的版本之一。
   这个本子讨论的是死之奥秘和阿特曼的本源,全书是以主掌死亡之神阎摩和一个聪睿的婆罗门少年纳西卡塔的对话构成,在这里,死神是以生命导师的身份来教育这个少年,让他免予不净,摆脱了困扰,成为了一个真正高贵的婆罗门。
   《卡塔奥义书》的开篇很富有戏剧性...

Read more

祷曰


Invocation
  
  祷曰:
   唵,愿梵神齐佑我们师徒,愿祂使我们齐享吠陀学问的恩典,使我们拥有理解吠陀学问之精义的能力,愿这学问使我们齐得丰盛,愿我们彼此永不嫉妒,平安归于各人,平安归于自然,平安归于物界!
   学习吠陀,无他,乃为寻得真实故。这需要齐心之力:师徒二人应满怀激情地作工,并需要彼此信任,心怀善愿。诵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寻到那真的。此一过程必受祝福。为达此目的,师徒的同心共勉尤其重要。
  

Read more

《卡塔奥义书》一:1,1-5节


第一章
  1,
  书曰:伐贾斯拉瓦莎(也叫阿乌达拉卡),属于古代圣者“伐贾斯拉瓦哈”(因慈善而著称)的家族,他要进行一次“维希瓦吉提”献祭,以企获天上丰盛的赏赐。这种祭礼要求他倾其所有。他有一个儿子,名叫纳西卡塔。
  
  解曰:曾有一圣者,名唤“伐贾斯拉瓦哈”,而伐贾斯拉瓦莎也以此为名,是缘于其家族乃由此伟大的圣者所建,而这圣者曾费资甚巨,用于布施。伐贾斯拉瓦莎也叫“阿乌达拉卡”,即是说,他是乌达拉卡的儿子。
   伐贾斯拉瓦莎进行的是“维希瓦吉提”献祭,这就要求他得把自己的所有财产献为牺牲,他做此献祭是希望自己将从天上获得丰厚的报酬。
  
  2,
  书曰:纳西卡塔看到了父亲奉上...

Read more

《卡塔奥义书》一:1,6-13节


6,
书曰:看看你们的祖先——那些昔日伟大的灵魂——曾有的日子,再看看今日的伟人也在过的日子。谷物成熟,然后谷物被收割,人的命运也一样。

 解曰:纳西卡塔的父亲已经告诉过他,“我将把你交给阎摩”,不管父亲用意是否为真,纳西卡塔将信守诺言,准备赶赴阎摩的居所。纳西卡塔的父亲显然为此而不安,他试图说服自己的儿子。但是,纳西卡塔说,无论是今日的婆罗门,还是以往的婆罗门,都一样要忠实于其语言。又一次,是纳西卡塔的“斯拉达”(Sraddha)使得他敢与父亲辩说。他提醒他的父亲,世上万物何等易朽,纳西卡塔也会在某日死去。由于真实总是获胜的,所以他的父亲不应该偏离真实。既然他已经说过将纳西...

Read more

一个关于死亡的问答


问:那么请问,既然人皆有一死,无论圣愚,不管老少,何苦让自己沉重而不活得快乐轻松一点呢?
  
  答:你有一个很大的误会,你以为“既然人皆有一死”,那么一切圣愚在此都已等量齐观了,都已经收获了相等的命运,所以,你会说出——“何苦让自己沉重而不活得快乐轻松一点呢?”你的误会就在这里,你不知道同样是死,其品质是不同的。
   你既然问及死亡,那就已经触及到了本质。世上诸多哲学,尤其是宗教大都可以视为是为回应这个问题而设。“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一个藏有无穷深度的问题,它既是生命的一个临界点,也是精神的一个临界点,在它面前,无数的人分道扬镳。
   你以为同是死,那么...

Read more

《卡塔奥义书》一:1,14-16节


14,
书曰:(阎摩说:)“纳西卡塔呀,火祭让人抵达天堂这一点我很清楚,我将会把详尽的细节告诉你,请仔细听,并设法领会。切记,这‘火’,即意味着‘实现不朽’,而且它支撑着宇宙,它还深藏于智者的胸中。”

解曰:这“火”一词汇意指万物的本质,这正是“它是支撑着宇宙”的原因。印度教相信,如果你崇拜某物,你就会成为某物的一部分。如果你崇拜“火”,你就成为“火”的一部分——这就是说,你成为万物本质的一部分。而只要你是万物本质的一部分,那么你就是不朽的,所以这里要说,通过对“火”的崇拜,你会实现不朽。
 根据吠陀经,终极的实体是“纯粹的意识”。那么,这“纯粹的意识”究竟似什么呢?...

Read more

《卡塔奥义书》一:1,17-21节



17,
书曰:如果有人受过母亲、父亲和老师三者良好的教育,行过三次纳西卡塔祭礼,同时还实践供奉、布施和研习吠陀三件圣事,他便超越了生死。当明白了那火是出自于无所不知、光辉圣洁的至尊梵,并实践那火祭,那人便获得最高的平安。

解曰:人们最初从圣典中了解了“宇宙存在”(virat)——“virat”自Hiranyagarbha(金蛋)中流溢而出,它悉知万有、光芒四射并备受尊崇。然后他明白了自己是宇宙存在(virat)的一部分,于是他获得了无尽的喜乐。然而,这还不是解脱,这是趋向于解脱的漫长旅途。因为,只有那“真我的知识”才会给人以解脱,无此真我之知,便无解脱可言。但是,如果你...

Read more

《卡塔奥义书》一:1,22-29节


 22,
书曰: (纳西卡塔答道:)哦,死神啊,你刚才这么说:‘先前,众神也为之犯难。’你还说,要领会这个真我,绝非易事。但是,一个像你这样的导师是难以找到的。而且,没有什么恩惠如斯珍贵。

 解曰:阎摩说要理解真我的本性是如此困难,目的是为了让纳西卡塔泄气。为了让他明白究竟有多少困难,他给出一个观念,说:甚至连众神也无法确切知道‘真我是什么’。阎摩当然是在试探纳西卡达。然而,纳西卡塔毫无动摇。他说,如果这仅仅是一个易解的问题,他原是不会麻烦阎摩的。而且,这是个与死亡相关的问题——死后,这个唤作真我的还存在吗?这不但是个让人类,甚至连众神也为之疑虑重重的问题。阎摩,死者之王,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