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那么请问,既然人皆有一死,无论圣愚,不管老少,何苦让自己沉重而不活得快乐轻松一点呢?
答:你有一个很大的误会,你以为“既然人皆有一死”,那么一切圣愚在此都已等量齐观了,都已经收获了相等的命运,所以,你会说出——“何苦让自己沉重而不活得快乐轻松一点呢?”你的误会就在这里,你不知道同样是死,其品质是不同的。
你既然问及死亡,那就已经触及到了本质。世上诸多哲学,尤其是宗教大都可以视为是为回应这个问题而设。“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一个藏有无穷深度的问题,它既是生命的一个临界点,也是精神的一个临界点,在它面前,无数的人分道扬镳。
你以为同是死,那么其品质必定是相等的,殊不知同是死,其质量实为千差万别,正如同是生,其质量是千差万别一样。里面藏有无数个阶段。只有圣者才能死得完全,这与他们活得完全有很大关系。死的品质,一定程度上是由生的品质来决定的。
《淮南子·说山训》云:“圣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圣人之同死生,通于分理,愚人之同死生,不知利害所在。”圣愚之死的差别之大,单单由其临界点的心理品质和精神状态也可看出。死并非灰飞烟灭,它可以沉淀出很多不同的人性。多少人在死亡面前心怀恐惧,被死亡捆绑;而活得全然的圣者是那么地愉悦而欣喜,死在他们看来是一劳永逸的还家,是回归本宅,同时还是无执的解脱,是自由的涅槃。这种死与前者的绝望情绪大不相同,而其死后的去向也必不同。没有什么东西会全然消灭的,死能够分解我们的肉体,却无法分解我们的态度。正因如此,同是死亡,却有诸多的命名,不同的命名,隐含着人们对死亡品质的不同判断,这一问题已被很多圣人所揭示,他们的思考遍藏于诸多典籍之中。比如中国的《庄子》,古希腊的《斐多》,印度的《卡塔奥义书》等。
如果你的说法是对的,死是平等的,是等量等质的,那么,许多可怕的信条将很容易被建立起来为人们所持守。纵欲主义和顺世论等邪道侵入人心,荒唐和罪恶行径缘此而来,死如果一样,你便无须为生负责!那么人与人的差别被抹去,诸种道德和价值评判失去意义,虚无主义和与之相应的快乐主义将覆盖世间,而且还是合理的不可指责的信条。
当然,快乐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快乐是由生命的深度来揭示的,所以它本身也拥有深度。那种浅层的快乐,暂时的快乐是虚假的,虚构的,不真实的,它是一个谎言。真正的快乐之获得是由生命的智慧为条件的。它并非唾手可得之物。那遍地皆是的快乐是快乐的假象,实质上与快乐无关。真正的快乐也实为罕见,它必须有对生命的通盘考察,对生和死有着清澈的理解。可见,快乐并非白白可得,被焦虑,不安和苦恼纠缠至死的人有无量沙数。内心的秩序没有建立起来,就臆想着快乐的实现其实是不可能的。
所以,死亡并没有那么简单,像佛教所云的涅槃就是对所有假象的中止,中止了扭曲和执著,中止了虚假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就出现了,此时,死亡也便成为了虚构的现象,永恒和不朽开始降临。
但究竟起来,死是不可言说的,我们所云只能停留在死的外围。
答:你有一个很大的误会,你以为“既然人皆有一死”,那么一切圣愚在此都已等量齐观了,都已经收获了相等的命运,所以,你会说出——“何苦让自己沉重而不活得快乐轻松一点呢?”你的误会就在这里,你不知道同样是死,其品质是不同的。
你既然问及死亡,那就已经触及到了本质。世上诸多哲学,尤其是宗教大都可以视为是为回应这个问题而设。“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一个藏有无穷深度的问题,它既是生命的一个临界点,也是精神的一个临界点,在它面前,无数的人分道扬镳。
你以为同是死,那么其品质必定是相等的,殊不知同是死,其质量实为千差万别,正如同是生,其质量是千差万别一样。里面藏有无数个阶段。只有圣者才能死得完全,这与他们活得完全有很大关系。死的品质,一定程度上是由生的品质来决定的。
《淮南子·说山训》云:“圣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圣人之同死生,通于分理,愚人之同死生,不知利害所在。”圣愚之死的差别之大,单单由其临界点的心理品质和精神状态也可看出。死并非灰飞烟灭,它可以沉淀出很多不同的人性。多少人在死亡面前心怀恐惧,被死亡捆绑;而活得全然的圣者是那么地愉悦而欣喜,死在他们看来是一劳永逸的还家,是回归本宅,同时还是无执的解脱,是自由的涅槃。这种死与前者的绝望情绪大不相同,而其死后的去向也必不同。没有什么东西会全然消灭的,死能够分解我们的肉体,却无法分解我们的态度。正因如此,同是死亡,却有诸多的命名,不同的命名,隐含着人们对死亡品质的不同判断,这一问题已被很多圣人所揭示,他们的思考遍藏于诸多典籍之中。比如中国的《庄子》,古希腊的《斐多》,印度的《卡塔奥义书》等。
如果你的说法是对的,死是平等的,是等量等质的,那么,许多可怕的信条将很容易被建立起来为人们所持守。纵欲主义和顺世论等邪道侵入人心,荒唐和罪恶行径缘此而来,死如果一样,你便无须为生负责!那么人与人的差别被抹去,诸种道德和价值评判失去意义,虚无主义和与之相应的快乐主义将覆盖世间,而且还是合理的不可指责的信条。
当然,快乐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快乐是由生命的深度来揭示的,所以它本身也拥有深度。那种浅层的快乐,暂时的快乐是虚假的,虚构的,不真实的,它是一个谎言。真正的快乐之获得是由生命的智慧为条件的。它并非唾手可得之物。那遍地皆是的快乐是快乐的假象,实质上与快乐无关。真正的快乐也实为罕见,它必须有对生命的通盘考察,对生和死有着清澈的理解。可见,快乐并非白白可得,被焦虑,不安和苦恼纠缠至死的人有无量沙数。内心的秩序没有建立起来,就臆想着快乐的实现其实是不可能的。
所以,死亡并没有那么简单,像佛教所云的涅槃就是对所有假象的中止,中止了扭曲和执著,中止了虚假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就出现了,此时,死亡也便成为了虚构的现象,永恒和不朽开始降临。
但究竟起来,死是不可言说的,我们所云只能停留在死的外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