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书曰:看看你们的祖先——那些昔日伟大的灵魂——曾有的日子,再看看今日的伟人也在过的日子。谷物成熟,然后谷物被收割,人的命运也一样。
解曰:纳西卡塔的父亲已经告诉过他,“我将把你交给阎摩”,不管父亲用意是否为真,纳西卡塔将信守诺言,准备赶赴阎摩的居所。纳西卡塔的父亲显然为此而不安,他试图说服自己的儿子。但是,纳西卡塔说,无论是今日的婆罗门,还是以往的婆罗门,都一样要忠实于其语言。又一次,是纳西卡塔的“斯拉达”(Sraddha)使得他敢与父亲辩说。他提醒他的父亲,世上万物何等易朽,纳西卡塔也会在某日死去。由于真实总是获胜的,所以他的父亲不应该偏离真实。既然他已经说过将纳西卡塔交给死神,那么他——作为婆罗门——就不应该食言。
7,
书曰:当一个婆罗门作为客人进入一个房子,他犹如一道火焰。持家者——韦瓦斯瓦塔按照惯例,给纳西卡塔提来一些水。
解曰:起初,父亲并无真要将纳西卡塔驱之于阎摩府上的念头。他后来说,他从无起意要把儿子交给阎摩。此时,纳西卡塔认为,既然一言既出,——即便是出于疏忽,他父亲作为婆罗门,便绝无收回自己承诺的可能。最后,纳西卡塔的父亲不得不让他离去。
很巧,当纳西卡塔去往阎摩的居所时,阎摩并不在家。大概是因为主人外出之故,纳西卡塔呆在这里有三天不曾饮食。当阎摩回来,他的仆人就把纳西卡塔的到来告诉了他,他们提醒他,一个婆罗门客人就如一团火焰,即是说,如果他感觉没有受到应有的照顾,他就会做出伤害的事。他们建议阎摩赶快过去,用水把他的脚洗净。(这是一个主人招待婆罗门时首先应做的事情)
8,
书曰:一个婆罗门如果居于某家,而得不到食物,那个愚蠢的主人将会看到自己的所有祝愿和期待都在地上粉碎。与虔诚同伴的交往、好的言辞、所行的供奉、因旁人的需求而提供的泉水,所有这些善行原要带来的回报,加上他的牲畜和孩子,这些统统要被毁灭。
解曰:在所有文明传统中,都有好意款待客人的要求。在印度,婆罗门客人尤其所遇优渥,因其于诸阶层中,他们为佳。无人可以媲美他们的品行,他们是人们最好的向导和老师。每一户人家都以在自己的家中招待过婆罗门客人为荣。但是,如有人在自己家里忽视了这一点,将被视为傻瓜。这宛如是愚蠢的玩火行为,火将会毁掉它的所有。同样,如果婆罗门客人被冒犯而生气,情形也是如此。在许多方面,持家者可能都是一个善人,他也可能行过诸般善事。对他而言,期待报酬实为自然。但是,如果一个婆罗门客人被冒犯,这个主人将一无所得——非但如此,他还将失去所有财物,包括他的孩子。
阎摩并不是不知道这个,但是他的仆人,他的祝福者,仍然在提醒他。因为一个婆罗门客人在他家里三天而没有获得食物,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事情。这就是在阎摩居所那里发生的事情:纳西卡塔度过没有食物的三天。
9,
书曰:阎摩对纳西卡塔说道:“哦,婆罗门,你是我的贵客,而且你还是一个‘婆罗门’!我对你实为尊重,我向你致敬,请给我以祝福,以求诸事顺遂。婆罗门啊,你在我的房里过了三天,却一无所食。那就请从我这里得到三个恩惠吧!每一个恩惠偿还你呆在我这里的一夜。”
解曰:当仆人把纳西卡塔到来的情形告知阎摩时,阎摩自然颇为不安。一个客人,而且还是一个婆罗门,在他这里,居然三天没有食物!这对于他无疑是巨大的失误。他赶快去往纳西卡塔那儿,然后按照礼数,他首先洗净纳西卡塔的脚,而且以其他种种的方式表达了敬意。但是,他感觉这仍然不够,自己必须再做一些事情,也好回报纳西卡塔在他家三日不曾饮食的事实。为了弥补自己作为主人的过失,他决定给纳西卡塔一些恩惠,于是,他对纳西卡塔说,他很愿意让纳西卡塔自由选择三个恩惠,以补呆在他的房里三夜而没有饮食的过失。
10,
书曰:纳西卡塔回答:“哦,死神啊,请应允我,让乔答摩——我的父亲免于忧虑,使他获得平静快乐的心情,不再因我而生气。而且,当我从你这儿回家之时,让他迅速认出我来,而且能够待我如从前。三个恩惠里面,这是我的第一个请求。”
解曰:这里显示了纳西卡塔对父亲的爱和关心,他知晓父亲并非真愿意把儿子交给死神。如果他的父亲说过导致这一结果的话语,那是由于他已然陷入气恼之中,因以纳西卡达为鲁莽而生气。而他必因自己的话导致的结果而后悔,而且自此以后他必定一直悔恨不已。他也必担忧纳西卡塔的命运。这也正是为什么纳西卡塔要求阎摩满足自己第一个请求的原因:使父亲不再忧虑,不再为自己担忧。纳西卡塔也没有把握当自己回家时,父亲将如何接待他。他也许根本认不出他了,也许他不再像往常一样对待他了。关于这些事情,纳西卡塔需要从阎摩这里得到保证,这就是他所获的第一个恩惠。
11,
书曰:阎摩回答:“你的父亲,阿乌达拉卡,阿鲁纳的儿子将像以前一样地对你慈爱。你现在因我的缘故回家,他将对你一样的友善和慈祥。你到的那日,他将有一个好睡眠,当他看到你从死神的家园回来,他并无不悦。”
解曰:纳西卡塔忧虑的是父亲也许不再如从前爱他,当自己从死神的手中解脱时,他甚至为见他回家而不悦。纳西卡达还担心父亲,因思虑他的缘故而度过无眠之夜。阎摩保证他无须为这些事情而担忧。
12,
书曰:(纳西卡塔说:)“在上界,人们一无所虑,就像你,死神啊,你在此地并无影响,所以无人为垂暮担忧,饥渴也不会打扰他,因免于悲伤和忧虑,他就在天上悠游自在。”
解曰:纳西卡塔就要提出他的第二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为了他父亲心境的和平,以及与儿子重逢的快乐。现在,他要了解“svarga-loka”(天堂),或者“ Brahma-loka”(常住不灭的梵界)的秘密,因在那儿,一个人可以享受到相对的不朽。纳西卡塔欲明乎此,但他却不会满足,这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它已经从这现象界中观察到生命的短暂不居,他还注意到人类在抗拒疾病、疼痛和悲伤时是多么的无助。一个人也许会有片刻的欢娱,但是苦难很快就接踵而来,万事都是转瞬流徙的。但问题是:是否有克服悲伤和痛苦的可能?《奥义书》提供的答案是,这是可能的。只要你明了你真实的身份、你的“真正自我”的本性,你就会从诸般苦痛中解放。《奥义书》就是告诉你关于“真我”的知识,现在你与你的“真我”形同陌路,此《奥义书》正要将你引向那“真我”。应纳西卡塔的请求,阎摩将要把“真我”描述给他。同时,纳西卡塔还提出了有关如何抵达梵界的问题。所谓“梵界”,就是一个让你离解脱最近的地方。但是只有关于“真我”的知识才会真给你以解脱。所以你就不会满足于任何短促的事物。也许,梵界是诱人的,但它也不是永久的,因此还不是生命的最终目标。
13,
书曰:“哦,死神啊,你知道火祭是抵达天堂之路,请把这个给我解释一下,因为我有大信心。那些在天上的人在享受着不朽。这关于火祭的知识就是我所要请求的,把它作为我从你这儿获得的第二个恩惠吧!”
解曰:阎摩自己原不过是一个凡人,但是他通过践行火祭而成为神灵,现在居于上界,还主张生死之权柄。因此,在向纳西卡塔解释火祭之事,他是最合适的人选。纳西卡塔深知这点,所以他就向阎摩提出这一请求。
根据印度教传统,男神和女神都起源于凡人,但是他们在精神方面极力修行,终于成了神一般的人。在神话中,这样的人死后就会到达一个层面,叫做天界——也就是“svarga-loka”,“Brahma-loka”,或者叫做“Deva-loka”。他们在那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些甚至还如阎摩这样主掌权柄。阎摩掌握着众生的死权。同样地,其他的神灵掌握着其他的现象。所有这些似乎很诱人,但是他们所享有的好处也是暂时的。他们也许可以活一百万年,然而某一时日他们也会有一个终结。任何属于现象界的事物都是可朽的,天堂是可朽的,天堂里的事物和那些掌控着这些事物的人也是可朽坏的。当男神和女神完成了他们的任期,他们就得离开天堂重新开始凡人的经历。这个过程周而复始,直到他们某日意识到,那所谓天上的生命也是无益的,并转向对“真我知识”的追求为止。只有“真我知识”才给人以解脱,而且,由此抵达不朽。天界许诺不朽,但是这也是相对的自由,“不朽”在那里紧紧意味着一个长时段。同样,任何天上所给与的诱人事物也都是相对的。只有那些由“自我知识”而来的才是恒久的。
书曰:看看你们的祖先——那些昔日伟大的灵魂——曾有的日子,再看看今日的伟人也在过的日子。谷物成熟,然后谷物被收割,人的命运也一样。
解曰:纳西卡塔的父亲已经告诉过他,“我将把你交给阎摩”,不管父亲用意是否为真,纳西卡塔将信守诺言,准备赶赴阎摩的居所。纳西卡塔的父亲显然为此而不安,他试图说服自己的儿子。但是,纳西卡塔说,无论是今日的婆罗门,还是以往的婆罗门,都一样要忠实于其语言。又一次,是纳西卡塔的“斯拉达”(Sraddha)使得他敢与父亲辩说。他提醒他的父亲,世上万物何等易朽,纳西卡塔也会在某日死去。由于真实总是获胜的,所以他的父亲不应该偏离真实。既然他已经说过将纳西卡塔交给死神,那么他——作为婆罗门——就不应该食言。
7,
书曰:当一个婆罗门作为客人进入一个房子,他犹如一道火焰。持家者——韦瓦斯瓦塔按照惯例,给纳西卡塔提来一些水。
解曰:起初,父亲并无真要将纳西卡塔驱之于阎摩府上的念头。他后来说,他从无起意要把儿子交给阎摩。此时,纳西卡塔认为,既然一言既出,——即便是出于疏忽,他父亲作为婆罗门,便绝无收回自己承诺的可能。最后,纳西卡塔的父亲不得不让他离去。
很巧,当纳西卡塔去往阎摩的居所时,阎摩并不在家。大概是因为主人外出之故,纳西卡塔呆在这里有三天不曾饮食。当阎摩回来,他的仆人就把纳西卡塔的到来告诉了他,他们提醒他,一个婆罗门客人就如一团火焰,即是说,如果他感觉没有受到应有的照顾,他就会做出伤害的事。他们建议阎摩赶快过去,用水把他的脚洗净。(这是一个主人招待婆罗门时首先应做的事情)
8,
书曰:一个婆罗门如果居于某家,而得不到食物,那个愚蠢的主人将会看到自己的所有祝愿和期待都在地上粉碎。与虔诚同伴的交往、好的言辞、所行的供奉、因旁人的需求而提供的泉水,所有这些善行原要带来的回报,加上他的牲畜和孩子,这些统统要被毁灭。
解曰:在所有文明传统中,都有好意款待客人的要求。在印度,婆罗门客人尤其所遇优渥,因其于诸阶层中,他们为佳。无人可以媲美他们的品行,他们是人们最好的向导和老师。每一户人家都以在自己的家中招待过婆罗门客人为荣。但是,如有人在自己家里忽视了这一点,将被视为傻瓜。这宛如是愚蠢的玩火行为,火将会毁掉它的所有。同样,如果婆罗门客人被冒犯而生气,情形也是如此。在许多方面,持家者可能都是一个善人,他也可能行过诸般善事。对他而言,期待报酬实为自然。但是,如果一个婆罗门客人被冒犯,这个主人将一无所得——非但如此,他还将失去所有财物,包括他的孩子。
阎摩并不是不知道这个,但是他的仆人,他的祝福者,仍然在提醒他。因为一个婆罗门客人在他家里三天而没有获得食物,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事情。这就是在阎摩居所那里发生的事情:纳西卡塔度过没有食物的三天。
9,
书曰:阎摩对纳西卡塔说道:“哦,婆罗门,你是我的贵客,而且你还是一个‘婆罗门’!我对你实为尊重,我向你致敬,请给我以祝福,以求诸事顺遂。婆罗门啊,你在我的房里过了三天,却一无所食。那就请从我这里得到三个恩惠吧!每一个恩惠偿还你呆在我这里的一夜。”
解曰:当仆人把纳西卡塔到来的情形告知阎摩时,阎摩自然颇为不安。一个客人,而且还是一个婆罗门,在他这里,居然三天没有食物!这对于他无疑是巨大的失误。他赶快去往纳西卡塔那儿,然后按照礼数,他首先洗净纳西卡塔的脚,而且以其他种种的方式表达了敬意。但是,他感觉这仍然不够,自己必须再做一些事情,也好回报纳西卡塔在他家三日不曾饮食的事实。为了弥补自己作为主人的过失,他决定给纳西卡塔一些恩惠,于是,他对纳西卡塔说,他很愿意让纳西卡塔自由选择三个恩惠,以补呆在他的房里三夜而没有饮食的过失。
10,
书曰:纳西卡塔回答:“哦,死神啊,请应允我,让乔答摩——我的父亲免于忧虑,使他获得平静快乐的心情,不再因我而生气。而且,当我从你这儿回家之时,让他迅速认出我来,而且能够待我如从前。三个恩惠里面,这是我的第一个请求。”
解曰:这里显示了纳西卡塔对父亲的爱和关心,他知晓父亲并非真愿意把儿子交给死神。如果他的父亲说过导致这一结果的话语,那是由于他已然陷入气恼之中,因以纳西卡达为鲁莽而生气。而他必因自己的话导致的结果而后悔,而且自此以后他必定一直悔恨不已。他也必担忧纳西卡塔的命运。这也正是为什么纳西卡塔要求阎摩满足自己第一个请求的原因:使父亲不再忧虑,不再为自己担忧。纳西卡塔也没有把握当自己回家时,父亲将如何接待他。他也许根本认不出他了,也许他不再像往常一样对待他了。关于这些事情,纳西卡塔需要从阎摩这里得到保证,这就是他所获的第一个恩惠。
11,
书曰:阎摩回答:“你的父亲,阿乌达拉卡,阿鲁纳的儿子将像以前一样地对你慈爱。你现在因我的缘故回家,他将对你一样的友善和慈祥。你到的那日,他将有一个好睡眠,当他看到你从死神的家园回来,他并无不悦。”
解曰:纳西卡塔忧虑的是父亲也许不再如从前爱他,当自己从死神的手中解脱时,他甚至为见他回家而不悦。纳西卡达还担心父亲,因思虑他的缘故而度过无眠之夜。阎摩保证他无须为这些事情而担忧。
12,
书曰:(纳西卡塔说:)“在上界,人们一无所虑,就像你,死神啊,你在此地并无影响,所以无人为垂暮担忧,饥渴也不会打扰他,因免于悲伤和忧虑,他就在天上悠游自在。”
解曰:纳西卡塔就要提出他的第二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为了他父亲心境的和平,以及与儿子重逢的快乐。现在,他要了解“svarga-loka”(天堂),或者“ Brahma-loka”(常住不灭的梵界)的秘密,因在那儿,一个人可以享受到相对的不朽。纳西卡塔欲明乎此,但他却不会满足,这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它已经从这现象界中观察到生命的短暂不居,他还注意到人类在抗拒疾病、疼痛和悲伤时是多么的无助。一个人也许会有片刻的欢娱,但是苦难很快就接踵而来,万事都是转瞬流徙的。但问题是:是否有克服悲伤和痛苦的可能?《奥义书》提供的答案是,这是可能的。只要你明了你真实的身份、你的“真正自我”的本性,你就会从诸般苦痛中解放。《奥义书》就是告诉你关于“真我”的知识,现在你与你的“真我”形同陌路,此《奥义书》正要将你引向那“真我”。应纳西卡塔的请求,阎摩将要把“真我”描述给他。同时,纳西卡塔还提出了有关如何抵达梵界的问题。所谓“梵界”,就是一个让你离解脱最近的地方。但是只有关于“真我”的知识才会真给你以解脱。所以你就不会满足于任何短促的事物。也许,梵界是诱人的,但它也不是永久的,因此还不是生命的最终目标。
13,
书曰:“哦,死神啊,你知道火祭是抵达天堂之路,请把这个给我解释一下,因为我有大信心。那些在天上的人在享受着不朽。这关于火祭的知识就是我所要请求的,把它作为我从你这儿获得的第二个恩惠吧!”
解曰:阎摩自己原不过是一个凡人,但是他通过践行火祭而成为神灵,现在居于上界,还主张生死之权柄。因此,在向纳西卡塔解释火祭之事,他是最合适的人选。纳西卡塔深知这点,所以他就向阎摩提出这一请求。
根据印度教传统,男神和女神都起源于凡人,但是他们在精神方面极力修行,终于成了神一般的人。在神话中,这样的人死后就会到达一个层面,叫做天界——也就是“svarga-loka”,“Brahma-loka”,或者叫做“Deva-loka”。他们在那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些甚至还如阎摩这样主掌权柄。阎摩掌握着众生的死权。同样地,其他的神灵掌握着其他的现象。所有这些似乎很诱人,但是他们所享有的好处也是暂时的。他们也许可以活一百万年,然而某一时日他们也会有一个终结。任何属于现象界的事物都是可朽的,天堂是可朽的,天堂里的事物和那些掌控着这些事物的人也是可朽坏的。当男神和女神完成了他们的任期,他们就得离开天堂重新开始凡人的经历。这个过程周而复始,直到他们某日意识到,那所谓天上的生命也是无益的,并转向对“真我知识”的追求为止。只有“真我知识”才给人以解脱,而且,由此抵达不朽。天界许诺不朽,但是这也是相对的自由,“不朽”在那里紧紧意味着一个长时段。同样,任何天上所给与的诱人事物也都是相对的。只有那些由“自我知识”而来的才是恒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