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奥义书》译者前言


在古典印度一百零八部奥义书中,《卡塔奥义书》无疑是最负盛名的奥义书之一,其成书年代大致应该是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一千多年前就有了波斯文本在流传,而19世纪英国杰出的宗教学学者马克思·缪勒就被深深着迷,主编了包括《卡塔奥义书》在内的卷轶浩繁的《东方的圣书》。该英译本一直被西方世界的东方学学者视为最权威的版本之一。
   这个本子讨论的是死之奥秘和阿特曼的本源,全书是以主掌死亡之神阎摩和一个聪睿的婆罗门少年纳西卡塔的对话构成,在这里,死神是以生命导师的身份来教育这个少年,让他免予不净,摆脱了困扰,成为了一个真正高贵的婆罗门。
   《卡塔奥义书》的开篇很富有戏剧性,纳西卡塔的父亲,一个婆罗门,在进行献祭时候欺骗了神:他原是应该把自己所有的财物都作为祭物的,但是他在履行祭礼之时,却心生贪恋,于是把无用和无价值的事物给祭献出来,把最好的珍藏起来。在他祭献牛时,就把老而无用的母牛做为祭品。纳西卡塔看到这一事实,为父亲的错误而痛心,他知道这种亵渎神圣祭献的行为会带来灾祸,于是,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劝说父亲。而作为儿子,他也是父亲财物的一部分,那么父亲为什么就不可以把自己儿子给祭献出去呢?于是他走向父亲,问父亲,他准备把他献给谁呢?当然,这其实是他反对父亲祭献行为的反映方式。他父亲对儿子的这种冒犯自然感觉很恼火,他不做答复。纳西卡塔就问第二次,还是没有回答,于是,就继续问第三次,最后,从父亲的嘴里吐出的是死神的名字:阎摩!
   于是,纳西卡塔就带着父亲的话准备赶赴死亡之乡,他父亲很后悔,就试图说服儿子回心转意。但是,纳西卡塔告诉父亲,作为婆罗门,他应该信守自己的诺言。就这样,纳西卡塔离开了父亲,到了死神的居地。与阎摩遇到后,他请求死神告知人死以后会有何事发生,纳西卡塔尤其关心的是:死后是否有某物存留。于是,两者之间的对话就这样依次展开,延伸并覆盖了关于“真我”本性哲学的全部领域,阎摩在对话中指出,“真我”既无生,亦无死,而是永恒的。
   总之,《卡塔奥义书》有着非常饱满的灵性信息,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受读者欢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