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红艳

主要著作:
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启蒙与建设:当代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化路径初探,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第一版,2014年第二版  
福柯(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乡村传播与城乡一体化: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传播关系之实证研究,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9   
传播学研究方法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媒介组织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国乡村传播学(主编)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新农村:帮你经营乡村文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
Media Change in China Dr.Kovac Verlag 2005   
天人合一 中华文化的审美之魂(参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主持的课题项目:  
(1) 大众媒介与进城务工人员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10  
(2)餐饮服务业中女性农民工艾滋病预防信息干预模式及效果评估(国务院社会动员项目,2007)、
(3)农民工预防艾滋病信息宣传效果及干预模式研究(全球基金第三轮,2006);   
(4)传播活动者的经济行为分析(教育部项目);
(5)电视媒体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力研究(国家广电总局项目 2009)   
(6)手机媒体在消除市民与农民工之间知识沟的实证研究,中央高校科研基础项目,2009   
(7)中国农业传播中心理模式构建模式分析(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启动项目)等等。

农业大学“播下的种子”


作者:曲辰子文

  羊年春节,读了两本书:即将付梓的《影响传播学发展的西方学人》和《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研究》(以下简称《电视内外》)。前 者是沾职业之光,因为该书即将由笔者所供职的出版社出版,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后者则是拜著者李红艳教授所赐,经该书出版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 童云老师之手转赠。

  读完这两本书,除了深感作为读者的福气,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两本书的机缘巧合。因为,我不由自主地去想,未来应该会出版一本《影响传播学发展的东方学人》,李红艳教授将因为《电视内外》一书名列其中。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

Read more

作为文化阶层的电视内外服务业农民工的透视 ——读《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研究》有所思


作为文化阶层的电视内外服务业农民工的透视

——读《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研究》有所思

 

可普  

(注:本文以《我在电视外看你,你在电视内看我——评《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研究》》为题,发于千龙网http://review.qianlong.com/20060/2015/03/26/[email protected] ;之后,被网易163政务网转载于:http://gov.163.com/15/0326/14/ALL1663100234IJO.html

{新书推荐】作为文化阶层的电视内外服务业农民工的透视

&nb...

Read more

政务微博中的政府信息公开特点


政务微博中的政府信息公开特点

——以@广东政法为例

李红艳 张永群[1]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s

2014(1)

内容提要: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近年来,利用政务微博的政府信息公开越来越得到学者的关注。为研究政务微 博对政府信息空开的影响,本文以案例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选取@广东政法账号2012年10月到12月的信息公开微博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研究可以看 出,@广东政法作为典型政法类微博,信息公开内容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相结合,并呈现出...

Read more

知识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权力


《乡村传播学》第二版后记

 

当我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2014年的钟声正在响起。弥漫在心头的却不再是那些所谓的概念和术语,更多地是一种反思和自我质疑的心境。

当传播以及传播学的概念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 代末期的寥寥星火渐渐蔓延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时候,当日常生活视野中的传播学已经被定为应用性、对策性、营销性、公关性或者是宣传性的时候,当国家与国家之 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被各种传播符号渗透在世俗生活中的时候,传播学被构建为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在这个范畴下,任何话语都显得强壮有力却 又同时显得苍白无力。

而当这种话语体系与城乡发展发生碰撞...

Read more

普通人的生活:公与私之间


普通人的生活:公与私之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数种不得已。作为普通人,不得已之处似乎更多。而在这个急速变革的时代,不得已的范围扩展了很多,因为意外就像是悬在我们头顶上 似的,一不留神,就掉了下来。危机意识成为社会流行观点活在当下的一种潜在的根据。风险社会,危机传播等系列概念随之出来了。

危机不仅来自于外界,也来自于...

Read more

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一书的序言


这是原本写的序言,但是出版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没有。贴在这里,当做记录。

 

序:面对不甘沉默的群体

 

有时候,我常常怀疑甚至质疑自己。

尽管做农民工调研也有七八年了,但每年似乎都盘旋在这些貌似雷同的话题上,平凡而安静地进行着研究,就像是面对门前一座无法撼动的大山一样。愚公移山的精 神在这个时代似乎没有办法实现了,但我却还是试图在这里留下痕迹,这里的痕迹并非是指我的研究工作,而是指我的研究对象农民工群体。

至今还记得2005年秋季在北京市丰台区地一家建筑工地上做调研的情形,那些在阳光下修正的面孔,那些盯着我们手中问卷和各种“设备”...

Read more

社会生存法则


每个学生似乎都在抱怨,不知道毕业能干什么。他们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都抱怨说老板太坑人,工作没日没夜地加班,他们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要辛苦工作。我问,你们多大了?回答:二十三四岁。无语。

有个学生更神奇,各个单位实习了一圈,说没有合适的,公务员最好,于是去考,没有考上,说自己心情很落寞。

是啊,落寞是必然的,但是落寞的意义是什么呢?他们茫然的眼神在眼前晃动,还说,其实不是没有工作,是好多我们工作我们不想做。那么,你想做什么呢?谁知道呢!

家乡比北京好,但就是喜欢呆在北京,二三线城市房价便宜,但是没有理由去那里工作啊。

人生的选择确实需要理由,但是理由的背后却存在...

Read more

也谈社会管理


管理这一概念似乎逐渐被拓展到社会组织的更广泛层面上了,行政的力量、体制的约束等因素制约社会机体顺利生长的因素在改换门庭中,也悄然改变着面貌。

当经济人的诉求、工业人的诉求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为消费欲望所主导,即使是企业管理,也只是欲望的管理、消费的管理,或者根本是一种组织的惯性运作,这种惯性运作往往容易超出组织机构本身的框架,成为损害组织文化的一种力量。

当企业管理成为对人的能力的无限制的诉求,当人的欲望为消费所主导,二者之间的沟壑便形成了管理企业组织中的巨大矛盾。可惜的是,与消费主义匹配的大众文化根基在中国当代社会中尚未发育或者是未发育成熟,冲突成为了考验人们在职场中被迫进行的个人治理...

Read more

解读:走出中国人的思维陷阱


质疑一:什么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源自于什么年代?

质疑二:思维陷阱具体的含义是什么?是就哪个层面而言的?

当代中国的问题其实从建国后毛泽东就意识到了,他希望延续五四时期的文化破坏精神,因此进行了系列的文化解体运动,遗憾的是,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他始终不清楚。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建设被经济主导所取代,成为一个更为现实的空缺,更为可怖的是,这种现实的空缺发生在社会转型和人之欲望充分张扬的时代,因而显得格外突出。

无论是先进文化、和谐社会,还是国学复兴等等类似的主张,都试图建设或者恢复一种文化价值系统,但这种种努力,就目前而言,尚难以评估。

当民间力量、社会形态与政府转型随时处于变迁中...

Read more

网络时代的读书


网络时代的时空感,几乎在一夕之间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也成为一种附属物而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躺在一个角落,安静地思考与读书,几乎成为一种低调的享受。其实,这种享受,是人们自我管理的成功体现。

就出版社业而言,德国理应是最发达的,德国人似乎也理所当然地热爱读书,在地铁里、公共汽车上、排队中、甚至是就餐中,无论周遭是如何的喧嚣,安静地读书是他们共同的选择。或者由于有这样的习惯,经常会看到有人一上地铁,站立着,便打开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阅读起来。出版社出版的类似袖珍类的图书非常多。便于携带,更便于阅读。

德国的出版社大多在比较安静的城市郊区,或者是大城市附近的小镇,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