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读书


网络时代的时空感,几乎在一夕之间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也成为一种附属物而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躺在一个角落,安静地思考与读书,几乎成为一种低调的享受。其实,这种享受,是人们自我管理的成功体现。

就出版社业而言,德国理应是最发达的,德国人似乎也理所当然地热爱读书,在地铁里、公共汽车上、排队中、甚至是就餐中,无论周遭是如何的喧嚣,安静地读书是他们共同的选择。或者由于有这样的习惯,经常会看到有人一上地铁,站立着,便打开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阅读起来。出版社出版的类似袖珍类的图书非常多。便于携带,更便于阅读。

德国的出版社大多在比较安静的城市郊区,或者是大城市附近的小镇,我去过的几家出版社,其所在的小镇大概只有三万人,很安静。他们觉得需要联系作者的话,可以出去旅行,不需要的话,在那里办公都一样,小镇反而更适合编辑工作。我去过的一家医学类的出版社,就办了60多种杂志,还出版大量的专业书籍,职工却不到70人,令人惊讶。

贝塔斯曼进入中国市场,按照德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素养来对照中国市场,可以说一开始就有偏差。德国的出版业发端于19世纪初期,鼎盛于19世纪-20世纪前半叶。其对民众的培育与教育制度的磨合早已完成,因而可以很清晰地估量出受众的数量,报纸也是如此。

网络可以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但是阳光下、草地上阅读依然是一种生活习惯、日常选择,这种选择并不会因为网络时代的来临而改变。我认识的不少德国人,家里没有电视,上网也很少,他们喜欢听收音机,喜欢安静地聊天。或者这种生活态度也是历史造就的一种民族性格,优劣很难评估。

因此,当我们感叹技术改变生活的时候,我觉得需要反思一下我们自身,在反思中,读书也许会逐渐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就像是吃饭、穿衣一样,并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文化积淀的形式,也或者,这也是建设文化的一种形式和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