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阶层的电视内外服务业农民工的透视 ——读《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研究》有所思


作为文化阶层的电视内外服务业农民工的透视

——读《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研究》有所思

 

可普  

(注:本文以《我在电视外看你,你在电视内看我——评《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研究》》为题,发于千龙网http://review.qianlong.com/20060/2015/03/26/[email protected] ;之后,被网易163政务网转载于:http://gov.163.com/15/0326/14/ALL1663100234IJO.html

{新书推荐】作为文化阶层的电视内外服务业农民工的透视

     《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研究》,李红艳 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定价:48.00元)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并陆续达到小康水平。今后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性任务,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实。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5年又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多年来,学术界不缺的是高高在上的研究“三农”问题的巨著厚作,少的是接地气的直面“三农”问题的著作。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乡村传播研究所所长李红 艳老师作为致力于中国乡村文化传播研究的研究者与践行者,自觉而又义不容辞地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农民工群体。2014年底,由专门从事“三农”图书出版发 行的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研究》堪称为作者李红艳老师的2015年新年文化巨献——随后而来的2015年中央 一号文件,正是把农民工列入了国家层面要大力关注的群体,这也是对其研究顺应社会性一个最好的诠释。

       其实,从李红艳老师多年取得的中国乡村文化传播研究的成果来看,她能够优雅地踏着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时间及其精神展开研究,这一切绝非偶然。如果说一部著 作就是一个脚印的话,那么,从21世纪初其开始创作第一部著作抑或开始第一个乡村传播的研究开始,十多年间,个个脚印坚实而牢固——2013年,推出了 《启蒙与建设:当代媒介从业人员职业化路径初探》,2010年推出了《乡村传播学》,2009年推出了《乡村传播与城乡一体化: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传播关系 之实证研究》,2008年推出了《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媒介组织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等,2007年推出了《新农村:帮你经营乡村文 化》,2005年推出了《中国乡村传播学》及《Media Change in China-China`s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等研究著作及普及性图书。这些洋洋洒洒的学术著作,莫不透露着李红艳对乡村文化传播研究的执著追求。自然,在这条乡村传播学 的研究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年的青年教师李红艳,也由讲师、副教授成长为今天的教授。这是多年服务社会,社会又反哺于她的美好收获。

       翻开《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研究》这本著作,可以发现,作者李红艳创作的目的,旨在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工从乡村到城市与电视关系的 行为与认知变化研究、对电视消费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关系研究、以及电视媒体中农民工的文化和审美形象来回答以下问题:通过农民工对电视本身认知的变 化、对电视文本解读的变化,以及对电视文本消费的变化:即从敬畏电视本身、到接触电视文本、消费电视文本和想象电视生产和制作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农 民工如何在“电视之内”和“电视之外”形成了属于自身群体的阶层文化特征的?本著作试图通过对这些文化特征的描述,解读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 层”,他们是如何通过自身的文化实践,既参与到寻找主流文化形式的过程中,也在城市的社会生活中,对这些主流文化形式形成了冲击和挑战、并进而在补充和调 整主流文化形式的同时,又“固化”了作为一个正在分化的“社会阶层”的属性的?

        不过,如果阅读这部著作,仅仅是想了解中国的服务业农民工,作者一定会感到失望。作为一名传播学的研究者,自然要采用传播学的学术视角。那么,在此视角 下,农民工是一个阶层,是传播学意义上的文化阶层,亦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阶层。如此,研究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便具有了特殊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 义。首先,对农民工而言,电视如何从一种景观化的对象转变为世俗化、仪式化的生活景观,这种转变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其次,农民工在城市这个陌生的生活 空间中是如何缓慢地从电视中形成对城市生活的种种认知、并参与到这种文化产品的消费实践中的?再次,在熟悉并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当制度框架无法满足和 实现他们的各种需求的同时,他们如何借助电视实现了从乡村社会中熟人社会向城市社会中陌生人社会关系网络的转换,并从电视中获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的信息资 源、由此通过自身的文化实践完成了作为属于群体自身的一种文化属性的?最后,农民工群体如何在电视媒体中被疏离、被接纳,同时通过自身的参与和文化实践进 入到新的价值观的建构中,与此同时实现了代际更替的?

         李红艳教授的这本著作,选择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与社会调查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层次展开研究。一是根据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 手段,综合描述农民工对电视媒体中有关故乡、自身报道的态度特征,并将这种态度反射到电视媒体中,从而形成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博弈过程。二是根据问卷调查、 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家庭媒介使用状况的一些研究资料,分析农民工在解构电视媒体对其形象的建构过程中,开始进行另外一种构建自身形象的过程,而这种构 建过程更多地添加了参与、分享与认知的信息获取与解析过程。三是选择典型的主流电视节目中进行分析,对电视媒介农民工形象的特征及其变迁进行阐释。

        严谨的作者加上会思考的读者,等于一部作品的价值。《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研究》提示读者,农民工问题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小群体的问题。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要想发展,农民必须富裕,作为走向城市进行劳动和创业的农民工问题解决好了,许多问题也就会应刃而解了。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希望 “充满了灵动与生气,就像是此刻键盘敲击中的一个个文字,充满了农民工群体努力奋斗的勇气、坚守信念的力量和面对日常而平庸生活的态度。这样的活着,才是 最有力量的。”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学术界,会有越来越多的如李红艳教授的作品《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研究》一样的直面“三农”问题研究的作品面世以馈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