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邂逅。
有的人和他相处久长,也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有的人只是惊鸿一瞥,便会留下难忘的纪念。这是哪一位哲人说的?记不得了。
呵,庐山三宝树,你赐予我多少美好的回忆,你把一位姑娘的倩影刻在我的心间,她唤起我对美妙大自然的探索,激起我对纯真爱情的热烈向往!
那是我大学时代去庐山旅游的一次邂逅留下的难忘情怀。
当时我和几个同学走散了,便独自向三宝树走去。跨过潺潺小溪,过交庐小桥,踏入了一条“赤日行空午不识”的林荫小径,简直茫然...
作者文章归档:钱建良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邂逅。
有的人和他相处久长,也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有的人只是惊鸿一瞥,便会留下难忘的纪念。这是哪一位哲人说的?记不得了。
呵,庐山三宝树,你赐予我多少美好的回忆,你把一位姑娘的倩影刻在我的心间,她唤起我对美妙大自然的探索,激起我对纯真爱情的热烈向往!
那是我大学时代去庐山旅游的一次邂逅留下的难忘情怀。
当时我和几个同学走散了,便独自向三宝树走去。跨过潺潺小溪,过交庐小桥,踏入了一条“赤日行空午不识”的林荫小径,简直茫然...
走到北戴河,我们便置身于红花绿草之中,沿着马路走到海边,眼前展开的是不同于青岛海滨的景象。是一种粗旷的海滨的美。渤海湾,海天茫茫,一碧万顷,汹涌的浪头拍打着海滩, 黄澄澄细沙铺展到天边,环绕着晶莹的海滩,就象给一块巨大无比的蓝色宝石镶上了一条耀眼的金边。真安静啊!只有那大海涛声,和那后浪推前浪的海浪撞在礁石上发出惊天动地的声音组成的单调而有节律的音响,绽开...
夏日的傍晚,夕阳无限好。西沉的太阳落山前放射出瑰丽的光彩,把江水染得金光粼粼。我们乘坐的客轮缓缓航行在这金色世界里。
“小孤山到了”,喊声把全船的旅客都招引到甲板上,夕阳下,只见在江心偏北的滚滚流水中,兀然矗立起一座石山。若不是亲眼目睹,还真有点不信呢!
小孤山的向阳处坡陡曲折,背隐处峭壁千丈,山上草木繁茂,万年松和常青树终年苍翠。正值夏末时节,烂漫的山花铺满了西南山坡。绿树丛中闪现一座纯白的小姑娘娘庙,庙宇结构新巧,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在这江中的孤山险坡上建造这样一...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具区。横跨江浙两省,号称三万六千顷,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鼋头渚座落在太湖之滨,无锡近郊。方圆一带峰峦迭翠,园林名胜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郭沫若有诗云:“太湖绝佳处, 毕竟在鼋头”。绝佳之处, 不去看看, 岂非遗憾? 这次来无锡出差, 有机会驻足观光了。
由于犊山余脉伸入湖中成半岛形, 状如鼋头, 当地人称为鼋头渚, 以天然风景为主, 加上人工点缀, 构成了一幅恬静素淡的山水画。时值仲秋, 秋意浸润人心。从喧嚣的大都市来到这具区胜境, 心情也像这秋天一...
武汉, 中南的重镇, 历史上兵家必争之要地。从地图上看来, 它处于长江的中游,上游四川重庆, 下游江苏南京, 殊非等闲之地。人称这三个大城市为中国的三大火炉, 而武汉尤甚。我一直向往武汉三镇的宏伟景象, 渴望一览江山之奇, 在“七月流火”的季节, 我们来到了武汉。
早上九点多, 客轮缓缓开进了武汉三镇,远远望去, 龟山和蛇山遥遥相对, 武汉长江大桥凌空横垮, 气势宏伟。桥上的汽车奔驰往来, 如线牵着一般,猛然撞见, 胸宇为之开阔。蛇山的一边, 是武汉工业区, 烟囱突突地冒烟;龟山的一边, 是汉口市区, 屋宇如同上海的外滩, 显然是开化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殖民地痕...
穿过历史的烽烟,探访人类进化的足迹;踏上巍峨的长城,我抚摸民族的灵魂;奔上陡峭的烽火台,纵眺祖国的塞北大地,啊!迎风高歌,心奔霄汉,气吞云河!长城 …… 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长城!你默默地守卫着中国西北的边陲,你默默地观望着中华民族的兴衰。风霜雨雪,剥蚀了你的丰姿;物换星移,损坏了你的容颜。多少历史的风云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随风而逝,惟有古老的长城与中华民族同在。
在北京的日子里,期待已久的游览长城的机会到了。盛夏的一天,我们早早起床,从北京西郊海滨区乘上游览车,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怀着...
七月二十六 晴 长江轮上
昨夜未曾安眠, 十二点半客轮靠泊安徽芜湖, 探身舱外, 迷朦中亮着几点星火的芜湖显得神秘, 还沉浸在静谧的夏夜中,客轮鸣着汽笛溯流西上。
清晨, 我被一阵阵汽笛声催醒。起床一看, 江面弥漫着大雾, 浓重的雾气扑面而来, 客轮在迷宫中蹒跚地行进。
八点多钟, 大雾散尽。两岸苍翠, 水天一色, 一泓绿水, 逶迤东去。我望着两岸景色出神, 清风飘拂, 江边芦苇摇头摆尾, 向客人问好。丽日晴空, 令我心旷神怡 …… ...
其实,这种思想的转变,还得力于暑假期间的北上旅行。周游北中国...
今年夏天,天气奇热。工作压力不大,便不大外出。在空调间里读书写字,作自我修养。有农场老友,送自己写的书给我一览。因都是农场出来,经历相仿,看他的书便有惺惺相惜之感。我们这一辈人,在读书的年代没有好好读书,幸亏在农场艰苦的劳动环境下没有沉沦,拼命自学,并在恢复大学高考的时候,紧紧扼住命运的喉咙,以几分之差跨进大学的校门,不然,在当今改革洪流涌来,社会变动巨大的当口,真不知命运将把我等冲向何处。
在农场里,别无长处,也就写写东西,天赋不高,水平一般,写的东西上不了台面。但只要想想我们读书只读到小学五年级便不读书了,竟然还踏进了复旦大学的校门,便有了聊以自慰的理由。形成一点文字,不过是当时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