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城 情 思


    穿过历史的烽烟,探访人类进化的足迹;踏上巍峨的长城,我抚摸民族的灵魂;奔上陡峭的烽火台,纵眺祖国的塞北大地,啊!迎风高歌,心奔霄汉,气吞云河!长城 …… 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长城!你默默地守卫着中国西北的边陲,你默默地观望着中华民族的兴衰。风霜雨雪,剥蚀了你的丰姿;物换星移,损坏了你的容颜。多少历史的风云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随风而逝,惟有古老的长城与中华民族同在。

    在北京的日子里,期待已久的游览长城的机会到了。盛夏的一天,我们早早起床,从北京西郊海滨区乘上游览车,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怀着渴慕的心情,奔向长城,沿途关沟七十二景一晃而过,穿过居庸叠翠,长城在高高的山岭上出现了!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铺天盖地,气势磅礴,巍然蜿蜒一万里。但见重峦迭嶂的万山起伏,长城就建在山岭上,随着山势曲折起伏,无比的宏大辽阔,长城在这群山之中如同一条得意的巨龙,披着金色的阳光,在波峰浪谷中奔腾!

车子盘旋而上,在八达岭停车场下车,我们步上长城八达岭。长城的历史是早就熟悉了的,只是身临其境,那血写的历史在心头是格外的沉重。据史载,最早的长城,出现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朝,到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派大将蒙恬率部征用数十万民工,将原有的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绵延万里的长城。公元一世纪,汉朝在100余年时间里,修筑了一条外长城。以后各个朝代,不同程度地对长城作了修缮。我们脚下八达岭的这条长城是明朝的工程。明太祖朱元璋利用元末农民大起义灭了元朝,把蒙古人赶进了草原,为了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进攻和新崛起的女真族的侵袭,明朝把修长城当作急务,从十四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末的近二百年间,修建长城的工程一直没有停过。

漫步长城之上,我感慨地眺望着万壑千岭,心想,在这崇山峻岭构筑万里长城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啊!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呢?当时,除了运土运砖可以用毛驴、山羊等能爬山的牲畜外,其余的全部劳动要靠人力。秦始皇征集了一百多万人次修建长城,繁重的体力劳动,恶劣的气候环境,监工的皮鞭木棒,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万里长城是穷人的骨肉筑成的,正如三国时人陈琳写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所云:“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人,内舍我寡妇。……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骇骨相撑柱。”明朝李梦阳《朝饮马送陈子出塞》中写道:“城中白骨借问谁,云是今年筑城者”。诗中字字含血带泪,是多么沉痛的控诉。最著名的是孟姜女的故事:青年万嘉良在新婚之日,被统治者拉去修长城,死在长城下。他的妻子孟姜女跋涉万里给丈夫送寒衣,当她得知丈夫已死,哀哭声惊动荒野,长城的一段为之崩塌。

    风,吹动着塞外的野草,长城脚下的青山埋葬了多少无辜的白骨;长城边上,改换了几多朝代。

    往事越千年 ……

    我的心中充满了思古之幽情 …… 想见那遥远的过去,那长城青砖上的条条刀痕,斑驳弹洞,标志着这儿曾经是鏖战的沙场。烽火连天,刀光剑影。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在这里展开决战,血流成河,浸透了每一块砖墙。

    …… 在我驰骋想象的天地里,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犹如这长城,历久而不变。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腐败,屡次被异族入主中原,然而汉民族从末屈服过,如同这巍然屹立的长城。在生产力水平那样低下的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尚且有能力建造规模如此巨大的伟大工程,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定能建成四个现代化的伟大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