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塔 传 奇


 七月二十六    长江轮上

    昨夜未曾安眠, 十二点半客轮靠泊安徽芜湖, 探身舱外, 迷朦中亮着几点星火的芜湖显得神秘,  还沉浸在静谧的夏夜中,客轮鸣着汽笛溯流西上。

    清晨, 我被一阵阵汽笛声催醒。起床一看, 江面弥漫着大雾, 浓重的雾气扑面而来, 客轮在迷宫中蹒跚地行进。

    八点多钟, 大雾散尽。两岸苍翠, 水天一色, 一泓绿水, 逶迤东去。我望着两岸景色出神, 清风飘拂, 江边芦苇摇头摆尾, 向客人问好。丽日晴空, 令我心旷神怡 …… 远处的大别山犹如飘逸在青天白云间的巨龙, 焯约多姿地游向天边。正如唐朝诗人有诗云:“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 …… 是船行”。此刻真不知是山动还是船移, 心神融汇在瑰丽多姿的大自然里, 四万首唐诗, 二万首宋词, 三千首元曲, 有多少描摩颂赞美妙大自然的千种风姿、万般情态都描绘尽了呢!

    两小时过去了, 安徽重镇安庆遥遥在望。

   “看, 安庆镇风塔”,是船上的张师傅在招呼我们。张师傅是舵工, 他对这带的航道和沿途风情象他对自己手掌的纹路那么熟悉, 他肚里准有一肚子故事会跟我们讲的。他值夜班, 这会刚起身, 坐在右甲板就着小桌边在吃白粥馒头, 筷子上夹着咸菜炒肉丝还来不及送进嘴里就兴致勃勃地指着一座越来越清淅的白塔说:

   “这塔, 还有段来历呢!”

   “快讲”, 我们一群年青人忙不迭地催促他。

    张师傅把一筷咸菜肉丝夹进嘴里, 又喝了几口粥, 用毛巾抹了一下嘴, 拿出一付摆龙门阵的架势。

   “老张头尽吹牛”,一个青年做嘴脸逗他。

   “不, , 是真的”。张师傅笃悠悠地说开了:“你们从远处看这安庆,好像是淹在水中, 是吧”。

    我们看看倒也是, 安庆确实地势很低, 市区里的梧桐树梢刚和我们的视线相齐。

    我们把视线收回来, 听张师傅说下去。

   “过去, 这里老是发洪水, 老百姓吃够了洪水的苦头。洪水一来, 许多穷人就被淹死。当时, 村东头有一个妇女,她的丈夫带领乡亲们和洪水斗,结果失败身死。不久, 这妇女生了个遗腹子, 她发誓要把孩子养大, 继承父志, 制服洪水, 为老百姓除害。她辛辛苦苦地帮人做工, 挣钱让孩子读书, 给孩子讲故事, 讲爸爸的遗恨。这孩子也真聪明, 他把妈的话记在心上, 勤奋苦读, 终于考上了状元, 放着官儿不做, 回村就和乡亲们商量制服洪水。

   “他风里来, 雨里去, 勘探水情。他的真情感动了庙里的土地爷, 土地爷告诉他, 这里每年发大水, 主要是庙里的一口水塘里的恶龙在作怪, 只要在那里造一座塔把恶龙镇住, 才能永绝水患。

   “他带领乡亲们和恶龙斗, 四乡八邻的乡亲出钱出力, 造起了一座白塔。不料刚要完工的那天夜里, 恶龙垂死挣扎, 把白塔推倒了。状元毫不气馁, 继续带领乡亲们造塔, 和恶龙斗了好几个回合, 终于把恶龙制服了, 但状元也精疲力尽, 累倒在白塔边上。这状元名叫振风, 老百姓为了永远记住他的功绩, 把白塔起名振风塔”。

    我们听得如痴如凝,注视着眼前高大巍峨的白塔,仿佛眼前的白塔化成了可敬可爱,为老白姓造福而献身的少年英雄。

    长江沿岸一百零八座塔中最大的白塔 …… 振风塔,渐渐移向船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白塔在我们的眼中模糊了,但是,那由白塔化成的少年英雄的形象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