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傍晚,夕阳无限好。西沉的太阳落山前放射出瑰丽的光彩,把江水染得金光粼粼。我们乘坐的客轮缓缓航行在这金色世界里。
“小孤山到了”,喊声把全船的旅客都招引到甲板上,夕阳下,只见在江心偏北的滚滚流水中,兀然矗立起一座石山。若不是亲眼目睹,还真有点不信呢!
小孤山的向阳处坡陡曲折,背隐处峭壁千丈,山上草木繁茂,万年松和常青树终年苍翠。正值夏末时节,烂漫的山花铺满了西南山坡。绿树丛中闪现一座纯白的小姑娘娘庙,庙宇结构新巧,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在这江中的孤山险坡上建造这样一所庙宇是很难想象的。按地质学分析,万里长江中的小孤山原是江南的一座丘陵。不知几千年、几万年,滚滚的江水冲……冲,把江南丘陵的未端小山切开,使它离开母亲的怀抱,成为独立的孤山,屹立在大江中流。星转斗移,江流变迁,小孤山向北靠拢。这真是天公造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成这长江一奇。小姑娘娘庙像一朵素色的白花别在小孤山的胸前,明媚端庄,令人生起一种肃穆的情感。那猿鸟愁攀援的山顶上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小凉亭,造型新颖,甚为别致。远远望去,好比是俏丽的渔家姑娘头上的一顶斗笠。
在老百姓眼里,小孤山是神圣和美丽的象征。在他们中间流传着关于小孤山的美丽传说。因为在小孤山对面,还有个小山叫彭郎矶,在很远很远的年代,两座山恐怕是连在一起的吧。那儿有一对天造地设的情侣:彭郎和小姑,两人相亲相爱,如同水乳交融,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可是一天夜里风狂雨骤,电闪雷劈,恶神把小姑从彭郎身边夺走了。原来,小姑是天上的仙女,不满天上的寂寞生活,便私自下凡,和勤劳勇敢的彭郎结合了,不幸好景不长,这消息被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后发了大怒,便派遣恶神催小姑上天, 小姑坚决不从, 于是山被劈开,彭郎和小姑化为山石, 一在江北, 一在江南, 终年累月只能隔江遥望, 倾泻着流不尽的眼泪:“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望不相见,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的这首诗多么深切地表达了他们忠贞不渝的感情啊!我遥望着撒满金光的小孤山,默默地祝愿天下有情人都能像小姑和彭郎那样忠诚爱情,矢志不渝!
(2000年8月发表于上海金融报)
小蓬莱揽胜
我曾读过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开篇就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感到很有哲理,到了烟台“小蓬莱”,方悟其中三味。
小蓬莱乃一道教胜地,建在烟台山高处。入口处 有一座金碧辉煌的牌楼,一副对联道是:“天下文章莫大于是,一时名士皆从其游”;耳联是:“观海、听涛”;横批是:“仙山飘渺”。纵眼望去,但见五步一楼,十步一殿,檐牙高啄,飞丹流金;琉璃溢彩,玉柱生辉。也可谓“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红花绿树,交相辉映。庙堂左边,有一小阁倚势而建,号为“毓璜顶”,旁边一棵600年树龄的石榴树,显示了“小蓬莱”悠久的历史。正是:“古柏苍松寰中景象,清风明月世外风华”。大庙正殿供着老子、庄子和玉皇大帝的神像,案桌上青烟缭绕,香火不断。
小蓬莱的顶端即为“海天一览”的“小憩轩”。纵目远眺,美丽的滨海城市就在眼底。呵!好美丽的风景啊!正值风朗气清,温润的海风 徐徐吹来,沁人心脾。登高望远,令人宠辱皆忘;若得把酒临风,更能喜气洋洋矣。我懂得了,历史上的伯荑、叔齐、陶渊明和竹林七贤等众多的隐者高士,为什么在仕途上一遭挫折,便隐身山林,寄情山水。正如苏子美所言:“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遗。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他们在政治上失意后,一定要在大自然中找到寄托,否则就要陷于悲哀的境地而不可自解。置身这道家胜地,我特别欣赏苏东坡的诗句:“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他那旷达的浪漫主义气息里常隐寓着人世的艰辛,故以发出:“人生无常,唯以适意为乐”的慨叹。人生艰险,世道复杂,在那个时代,就是雄才盖世的唐朝大诗人李白不也发出“行路难”的呼号吗?我在想,道教的兴盛,是不是就是封建社会黑暗的结果呢? 对面走来一群外国留学生,他们好奇地看着三步一叩的善男信女,仰望正殿里精美的壁画:玉皇大帝居中,两旁有十二名士。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晋朝隐士陶渊明;有以滑稽闻名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有墨池临书的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还有孙悟空大闹天空,以及晚唐诗人杜牧所描绘的“牧童遥指杏花村”的优美图景。这些图画都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人物栩栩如生,意境深邃生动,外国留学生们啧啧赞美,我们也不禁为祖国优秀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倍感自豪。在这道家圣地,你在感叹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余,联想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以老庄之学处世,应以“临贪泉而觉爽,处涸澈以犹欢”,“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
正当我触景生情,思路翱翔之时,同伴催我前行,日影西移,我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琼楼仙阁,回眸抬望“心旷神怡”四个金匾大字赫然醒目。未曾想,在烟台这海天一隅还有这引人入胜、启迪智慧的古迹胜境,心里豁然开朗。
(2000年9月发表于上海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