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云雷

1976年生,山东冠县人,1998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东西语系日语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供职于《文艺理论与批评》,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研究,主要论文有《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转变中的中国与中国知识界――〈那儿〉讨论评析》、《〈苍生〉与当代中国农村叙事的转折》、《底层写作的误区与新左翼文学的可能性》、《〈秦腔〉与乡土中国叙事》、《未完成的“金光大道”》、《我们应该站在何处?》等。业余从事小说创作与电影编剧工作。

一个人的“当代史”——评《唉,我的沧桑50年》


    八爪夜叉的《唉,我的沧桑50年》,以一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勾连起了1959年以来的当代史,让我们看到了时代转折中的个人命运。小说涉及到了不同时代的众多事件,从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下乡,到下岗、下海,描述了纷纭复杂的社会运动与社会现象,也描写了置身于历史之中的个人与家庭,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精彩的时代画面。

      来自国外的朋友会说起,欧美社会数十年有着较为稳定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中没有“故事”,所以那里的作家都集中于较小题材的挖掘,而中国数十年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命运及其心灵天...

Read more

重申“新文学”的立场


    当前,文学的“边缘化”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被默认的事实,有的人为之愤愤不平,有的人认为这才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文学及文学研究界,对当代文学整体评价的争论此起彼伏,批评者认为其中大部分是“垃圾”,赞同者则认为当代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或者“处于最好的状态”。这样的争议在文学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而在外部看来,则只不过增添了一些“话题”与热闹。

    在我看来,上述争论的表面喧嚣,掩盖了一个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即我们的文学正在经历一个新的转折,这一转折不仅是对1980年代以来文学秩序的挑战,而且是对五四“新文...

Read more

石一枫:为新一代顽主留影



  ◆简介

  石一枫:1979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文学期刊《当代》的编辑。写有长篇小说《B小调旧时光》、《红旗下的果儿》、《节节最爱声光电》及中短篇小说若干。



  ◆访谈

  ■自负地说,在写北京青年成长史的长篇作品里,我做得比大多数人更像一个作家

  ■北京的冷暖在于普通人的冷暖,老舍伟大,并不是因为他写过北海故宫,而是因为他写过小羊圈。我的写作,不想继承民俗,只想继承现实。

  ——石一枫

  ■吃饭怕胖,喝酒难受,夜店嫌吵,游戏不会玩儿,我该干吗去啊?经常在写东西,主要的原因,我想是无...

Read more

新的体验,新的美学——评“七零后VS八零后”


    2009年在深圳的时候,冉正万兄告诉我《山花》2010年将开设一个新栏目“70后VS 80后”,每期各刊发70后和80后作家的一篇小说,他约我在年底的时候写一篇评论,谈谈这个栏目中的作品,并对70后作家和80后作家的艺术特色做一些概括与分析。当时我一口答应了下来,这首先是出于对《山花》杂志的尊重,《山花》在如此恶劣的文学环境下一直坚持艺术的高品味殊为不易,在文学界可谓有口皆碑,此次以这样的力度扶植青年作家,自然应该支持;其次也是出于对“70后”、“80后”作家及这一命名的看法。“70后作家”的命名出现在1990年代后期,但是这一命名很快转化为对“美女...

Read more

[转载]在饶阳


原文地址:在饶阳作者:jindc

五号早晨五点起,匆匆准备了行装,紧着赶奔北京西站。

这是去石家庄的车,票恰好买在了一起,八个光头,上了车就开始讨论。

 

策划者的目标是五公村,耿长锁,以美国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三人做的《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一书为中心,对五公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与耿长锁有关的当事人,书中提到的人,做一个重访调查。就我个人的想法,当然耿长锁是全国最早的合作社创办人,具有典型意义,其事迹值得现实了解。但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去河北农村走走,看看现状,包括其基层文化教育现状,人口流动与土地流转,农业收入,日常生活,等等。

当天下午是由县委宣传部长安排了一个座谈会,...

Read more

鲁敏:与小说跳一场危险的舞


  

   鲁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托生乡野,寄居都市。11岁离家寄宿,14岁省城求学,16岁父亲去世,18岁开始工作。历经营业员、小干事、企宣、记者、秘书等职。25岁开始写作,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取景器》、《纸醉》、《离歌》等三部,长篇小说《博集书》、《百恼汇》、《此情无法投递》等五部。多部作品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历年小说排行榜、原创排行榜、各年度中短篇小说精选本。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小说选刊》读者最喜爱小说奖、人民文学奖、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等,2010年以短篇《伴宴》获鲁迅文学奖。有作品译为德、法、日、俄文等。现居南京,为江苏省作协...

Read more

记忆的诗学及其穿透世界的力量——读付秀莹的《旧院》


    付秀莹的小说《旧院》(中篇,《十月》2010年第1期),虽然并不像她的《爱情到处流传》那样“到处流传”,被广泛选载、评论并接连获奖,但在我看来,这却是一部更加体现了作者的艺术特色,更加深邃、细微与优美,因而也更加值得重视的作品。《旧院》与《爱情到处流传》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者写的都是“回忆”,都采用了散文笔法与抒情式的笔调,都以诗意的方式写出了内心的隐痛,以及时间流逝过程中的沧桑感。但不同的是,《爱情到处流传》以一个爱情故事为主线,情节、人物与意蕴较为简单集中,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加之小说的标题更吸引人,因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旧院》所想要...

Read more

我们能否理解“故乡”?——读梁鸿的《梁庄》


    读梁鸿的《梁庄》,让人既感动又惊讶,这部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当前农村的场景,那些人物、故事与画面是如此真实,又如此残酷,让人们不得不正视。梁鸿将人们习焉不察的农村及其20年来的变迁,以一种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当前农村中存在的诸种问题,以及人们在情感、精神、内心深处的变化,读之令人触目惊心,也可以启发人们更为深广的思考。对于我个人来说,阅读《梁庄》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因为长久以来,我也有一个愿望,就是以家乡村庄的调查为基础,写出中国农村的整体面貌及其变迁,由于诸种原因这一愿望一直没有实现,而在梁鸿的《梁庄》中,我看到她实现了我没有实现的...

Read more

牡丹园


牡丹园,曾经是一家电视机厂的名字

现在是一个小区,还算比较成熟的小区

大约四年前,我离开待了20多年的校园,来到了这里

如今,这已是我在北京住的最久的一个地方了

在北京,我住过的学生宿舍,有五个之多

还住过骚子营、挂甲屯,临时住过的地方也有几个

现在,我已经习惯了牡丹园的生活

如果有一天离开,我想我会怀念它的

这里离北师大很近,离北大也不远

还有一个元大都遗址公园

每周我都要穿越四次,徒步去上班

这里的丁字街上,理发馆就有20多个

我每个月去理一次发,店里的老板都认识我了

我隔几天到楼下的杂货店去买烟

有时也买蔬菜、水果和方便面

我不喝啤酒,只喝二锅头

每天在电脑前坐很长时间

写东西,管...

Read more

城市里的众生相——读嘉男小说三篇


     嘉男的小说《三不》、《乐女士在旅行中》、《守门人》以城市生活为题材,展现出了不同人的生活状态。

    《三不》写城市里男女复杂的纠葛,杏生与有妇之夫仇成时相恋八年,却等不来结果,在表妹的建议下,她与另一个男人老马相亲,经过一段磨合之后准备结婚,这时仇成时慷慨地开出了条件,但这样的结果却并不是她所想要的……,小说以男女间的斗争与纠葛为核心,描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复杂的情感与伦理状况。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中年人,都有一个孩子,小说出色地写出了他们在情感上患得患失,相互纠葛与算计的拉锯战。小说的题材并不是很新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