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云雷

1976年生,山东冠县人,1998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东西语系日语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供职于《文艺理论与批评》,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研究,主要论文有《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转变中的中国与中国知识界――〈那儿〉讨论评析》、《〈苍生〉与当代中国农村叙事的转折》、《底层写作的误区与新左翼文学的可能性》、《〈秦腔〉与乡土中国叙事》、《未完成的“金光大道”》、《我们应该站在何处?》等。业余从事小说创作与电影编剧工作。

金色鲤鱼


在我们村的小河里,那时候也能捉到鱼

那都是一些很小的细条

我们在河边,用网兜,纱窗,或者用手

去捉,那些鱼滑溜溜的,很小

我们玩了半天,也捉不到几条

谁要是能捉到一条,就会惊喜地尖叫

我们比赛着,嬉笑着,打闹着,溅起一片片水花

我们还在岸边堆起一个小小的堤堰,不让那些小鱼溜走

然后用柳条串起来,提回家

让我娘煎一煎,那是难得的美味

在冬天,我们在河面上溜冰,摔跤,打陀螺

还小心翼翼地滑到对岸

点燃那里的荒草

看一片野火如何蔓延,照亮了整个荒寒的冬天

有时我们也会凿开冰层

在冰洞中摸鱼,冰洞里丝丝冒着白汽

里面似乎很温暖

如果能够摸上鱼来,那一定是特别鲜

还有一年发大水,河水退去后

很多小...

Read more

我们能否想象我们的“未来”?


     “理想”是与未来相关的,也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当今社会“理想”的缺失,表明我们失去了想象未来的能力,进而失去了创造未来的冲动与激情,也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只能被动地适应现有的秩序。然而人类总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当我们说理想缺失的时候,常常是将别人的理想当作了自己的理想,而缺乏批判与反省的能力。以一个国家而论,我们常常会将美国的现在当作中国的未来去追求,而没有认识到美国的现在与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密切相关,是以中国等第三世界的相对贫困为基础的,而中国要真正“崛起”,必须冲破这一旧的世界秩序,创造一种新的未来,一...

Read more

陈应松:作家与作品互为照应




 ◆简介

  陈应松:祖籍江西余干县,1956年生于湖北公安县。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出版有长篇小说《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等,小说集《太平狗》、《松鸦为什么鸣叫》、《狂犬事件》、《马嘶岭血案》、《豹子最后的舞蹈》等,随笔集《世纪末偷想》、《在拇指上耕田》、《小镇逝水录》,诗集《梦游的歌手》等30多部,有《陈应松文集》6卷。

  小说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大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全国环境文学奖、湖北文学奖等,曾连续五年进入中国小说学会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十佳。现为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


 ...

Read more

《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封面与目录




 

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

     

   

   

    如何在文学创作中确立中国的主体性?不仅涉及到文学创作中的想象与叙事问题,也是关于如何在文学上走出一条“中国道路”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完全模仿西方文学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照搬20世纪的中国文学传统,而需要在关注现实与文学现实的同时,在思想与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在新的世纪,中国文学发生了一些新的发展与变化,其中既有可喜的进展,也有值得担忧的现象。本书针对“新世纪文学”的文学现象和具体...

Read more

陈涌:文学评论的方法及其启示


    陈涌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在数十年的理论研究中,他写下了大量的文学评论,这些文章既是他对作家作品与文艺现象的具体分析,也为他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注重文学评论的写作,可以说是陈涌作为理论家的一个特点,他不仅自己写出了优秀的文学评论,而且也倡导理论研究者关注文学创作,这一方面体现了他从创作实际出发的思维方法,同时也与他对文学评论的理解有关,他认为只有在对新的文学创作与新的文艺现象的分析之中,理论与批评才能显示出其活力,也才能引导文学创作的方向。同时,在对具体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中,也才能提出新的理论问题,做出新的探讨,从而不断推进...

Read more

“一个人”与体制的较量——读陈应松的《一个人的遭遇》


    陈应松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向我们揭示了当前乡村中出现的新经验,并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我想,这首先得益于陈应松在家乡荆州一年的挂职生活,这让他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与理解当前社会的变化,并对各阶层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与心理有细致的把握,其次得益于他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这让他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加以艺术化,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一个人的遭遇》与肖洛霍夫的一篇名作同名,显示了陈应松的抱负,但或许更重要的是,两篇小说同样着重的是“一个人”,也即从“个人”或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展开对历史与现实的反...

Read more

我们能否理解这个世界?——“非虚构”与文学的可能性


    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开设了“非虚构”栏目,发表了一系列作品,“非虚构”这一新的文体也开始为文学界所瞩目,此后伴随着《人民文学》“非虚构与文学的可能性”研讨会的召开,以及“人民大地”写作计划的公开招募,“非虚构”更是成为了文学界的一个焦点。但是,何谓“非虚构”?“非虚构”在什么意义上值得推崇?“非虚构”有什么样的理论与传统资源?“非虚构”与以前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非虚构”的边界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却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认识与探讨,对于一个新兴的文体与新的文学现象,我们自然不必苛求,但是只有充分的讨论与争鸣,才能使这一新的文学...

Read more

戒诗有如戒酒


戒诗有如戒酒,那么难以开口

不但别人不信,自己好像也丧失了信心

总是告诫自己不要再喝了

可不知何时又喝完了一瓶二锅头

总是下决心再也不写了

不知不觉却又涂鸦了一首

我的毛病本来就多,如今偏偏又多了一个

但我也无可奈何,只好对自己苦笑了

只是这些所谓的诗歌,从未让我自豪,或心安理得

它们只是让我惭愧,心虚,无地自容

仿佛在展览隐秘的伤口,或者在看自己出丑

就像每一次宿醉醒来,总是懊悔不已

恨不得永远睡去,永远失忆

写诗犹如饮酒,那是一个人的狂欢,自虐或享受

是禁锢中的诗意,超现实的飞翔

或者是在麻醉中忘我,在想象中天人合一

是无可选择的一种选择,无可逃避的一种逃避

哦,美妙的诗歌,你这灵魂...

Read more

《野猫湖》:被逼而成的“同性恋”


    陈应松的《野猫湖》讲述的是一个有点怪诞的故事:乡村女子香儿在孤苦无依的状况下,得到了同村庄姐无微不至的照顾,于是在这两位中年女子之间,发展出了一种超越友谊的“同性恋”。我最早听到陈应松讲这个故事,是在2009年夏天“清华会议”的间隙,蔡翔先生在评论《泉涸,相濡以沫》中也提到了这件事。但是,读到这篇小说,仍与当时听到的“故事”有所不同。

    这种不同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小说虽然保留了故事的怪诞性,但是并没有突出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而是将之放置在具体的社会与生活环境中,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故事的现实合理性与内在逻辑,于是这...

Read more

《今天》“小说专辑”编者按


    《今天》编辑部约我编一个“小说专辑”,我联系了一些青年作家,并经与李陀、北岛、肖海生先生商议,最后确定选择盘索的《草人儿》、刘荣书的《冰宫殿》、付秀莹的《千亿个夜晚》、鲁敏的《在地图上》、柴春芽的《谁在为你唱一首古老的西藏情歌》等五篇作品,组成一个“专辑”,以下对这些作家作品做些简要的介绍与分析。

    盘索和刘荣书都是1960年代出生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较少,在大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盘索早年在农村生活,做过生意,2001年来北京,漂泊至今,是“左岸文化网”的创办者之一。盘索的作品不多,此前只发表过《茉莉》、《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