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云雷

1976年生,山东冠县人,1998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东西语系日语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供职于《文艺理论与批评》,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研究,主要论文有《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转变中的中国与中国知识界――〈那儿〉讨论评析》、《〈苍生〉与当代中国农村叙事的转折》、《底层写作的误区与新左翼文学的可能性》、《〈秦腔〉与乡土中国叙事》、《未完成的“金光大道”》、《我们应该站在何处?》等。业余从事小说创作与电影编剧工作。

陈集益:忠于身份 忠于记忆




◆简介

  陈集益:1973年生,浙江省金华市吴村人。现居北京。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0年发表小说处女作。迄今已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山花》等文学期刊发表小说70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2011年出版中篇小说集《野猪场》。


  ◆印象

  向童年与故乡复仇

  陈集益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也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他好像总是在保持羞涩的礼貌与距离,但是透过他的眼睛,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中隐藏着另外一个世界,只是这个世界很少轻易向人敞开,只有在他的...

Read more

上学的路


曾经有六年的时间,我每天骑着自行车

来往于我家和小城的中学之间

那一条路只有六七里,并不算太远

我总是在早上六点出发,匆忙赶到学校

在那里上完上午的课,下午的课,还有晚自习

回到家里,通常已经到了十点

那条路我是那么熟悉,可如今已经完全改变

在它的北边,新修了一条柏油路,更宽,更平,还有路灯

这条老路就慢慢荒芜了,但是它却那么让我怀念

我想,我可以在心里再走一遍

出了我家的胡同,从村里的大路向北走

大约二里路,就到了这条很破旧的马路

我从这里向西走,路面坑坑洼洼的,骑车走在上面很颠

路的两边是高大的白杨树,再外边是广袤的农田

我要路过一个变电站,我们叫它“十一万”

再穿过我们村的界限

再...

Read more

鲁太光:我们的路


    不了解北大中文系情况的人,往往想当然地认为那里是文学新人成长的沃土,是最适合做作家梦的地方,然而,在北大中文系做作家梦,是很需要些定力的——北大中文系固然出了一些作家,甚至还出了一些名作家,但恐怕更多人的作家梦是在那里幻灭的,因为,北大中文系不是“做梦”的地方,或者说,如果那里是“做梦”的地方的话,也鼓励你做学术梦,而非作家梦——这也是老系主任杨晦的“名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几乎成了其后每位系主任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必讲的“口头禅”的原因。

    在我们读研究生的新千年前后,在北大中文系做作家梦变得更加艰难了,因为除...

Read more

贺绍俊:真诚的李云雷和真诚的小说


    我一直把李云雷看成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年纪轻轻,就以他锐利的批评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我认定他是一位有思想、有个性、更有正义感的批评家,他给批评界带来了新的活力,我指望着他在批评界大展身手,所以当我在期刊上看到署名李云雷的小说时,还是略感意外和吃惊的。当然,我也知道,一些评论家间或也写写小说,我往往把这样的行为看成是一种小说票友的表现,莫非李云雷也有当票友的兴趣,这也许是我略感意外和吃惊的原因吧。但当我读了李云雷的五六篇小说后,我才真正的吃惊了。这一回的吃惊则在于李云雷在小说中所提供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也许李云雷从根本上说更具有小说家的气质,他不过是小...

Read more

重建“公共性”,文学方能走出窘境


    现代以来,中国文学承担了社会公共议题的设置,发挥了促成舆论交锋从而达成社会共识的功能。这种“公共性”使文学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公共性”的衰减与文学“边缘化”的窘境构成了恶性循环,使文学应有的思想文化功能变得相当微弱。要改变文学的“颓势”,必须让文学重新走入民众的生活,并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对当下文学状况,人们似乎都有这样的共识:文学读者在逐渐流失,文学期刊的发行量大幅减少,作家大多远离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开始关注私人领域,因而文学在思想文化与社会领域的重要性愈益降低。重新思考文学“公共性”的重建问题,促进文...

Read more

工人生活、历史转折与新的可能性——简评《钢的琴》


       

 

       张猛导演的《钢的琴》有一个巧妙的构思: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了在离婚时挽留住女儿,需要一架钢琴,但是他既没有钱买,去偷又搬不动,最后他决定自己制造一架钢琴。于是他一一寻找铸造厂下岗的旧日同事,杀猪的,修锁的,打麻将的,做小买卖的,以及退休的“汪工”等,他将这些人联合起来,在废弃的工厂开始铸造一架“钢的琴”。影片以这一故事为核心,让我们看到了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状况,如果说下岗之前,这些工人是作为一个“阶级”而存在的,...

Read more

永恒的石头——悼念刘老石




突然听到刘老石去世的消息

心里很慌乱

不敢相信,但愿不是真的

然而竟然是真的!

看着外面碧蓝的天空好像慢慢变了颜色

这个世界越来越难以理解了

谁会想到

他竟然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我们

我和老刘只见过两次面

一次是在人大,2008年

那次我们和两个学生一起

在食堂里简单地吃了午饭

聊了一段时间

还有一次是在他们梁漱溟乡建中心,在温泉

我去那里上课,正好他那天也在

我们也聊了聊天

我对老刘和他所从事的乡建

充满了敬佩之情

我觉得他所做的一切,是我想做而做不到的

他的理想,执著,和躬行实践

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典范

而他的沉静与担当

则开拓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与明天

我也知道,学生们都亲切地称...

Read more

我们能否理解卡扎菲?——读《卡扎菲小说选》


    《卡扎菲小说选》,是三四年前在旧书摊上买的,买来后浏览了一下,一直放在书架上,没有细读。现在利比亚战火纷飞,又勾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找出来,很快就读完了。此书由李荣建译、仲跻坤校,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印数5千册,全书109页,共收入12篇作品,有12幅插图,前有卡扎菲的照片。此书虽然名为《卡扎菲小说选》,但是其中的作品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并不相同,很少有故事、人物、情节,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散文或随笔,所以在版权页上除了归类于“短篇小说”之外,另也加列了“随笔”一条。但是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可以窥到这位利比亚领导人的思想,以及他的...

Read more

创作自述


   我从上大学时开始写作小说,至今已经十五六年了,但是创作的数量并不多。在大学时我学的是外语,创作上只是自己摸索,很难长进;到北大读研究生之后,要学的东西很多,写作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只是偶一为之;毕业后,我主要从事文学研究与评论工作,写作的时间也不多,所以写的作品很少。但是这么多年来,我却从未有过放弃写作的想法。我想,这首先是一种个人爱好,大约是由于乡村的精神生活较为贫乏,我从小就爱读故事,后来开始读小说,那时在乡间要找一本书很难,我搜罗来的仅有的几本书被我翻得都起了毛,直到上大学之后,我才不再为读不到书而苦恼。大约在初中时,我开始涂鸦,高中即使...

Read more

为什么一条路越走越远?——李云雷访谈


    魏冬峰:“一条路越走越远”是一篇小说的名字,也是几年前左岸文化网站为你做的专辑的名称,现在,你又用它做你的小说集名字。你是否意识到,这个名字本身暗含着一种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走”和“远”这两个字上,它们分别指向两个不同的叙事视点(姑且这么说吧):如果叙事视点在此处,那么这句话应该是“一条路越走越长”,它的基调很确定,是肯定的,乐观的;如果叙事视点在彼处,那么这句话应该是“一条路越来越远”,这里面多的是客观陈述,少有主观判断,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但你现在是“越走越远”,这在我看来有点“间离”,叙事的视点既在此处,又在彼处,既是散点透视,又是定点透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