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石头——悼念刘老石




突然听到刘老石去世的消息

心里很慌乱

不敢相信,但愿不是真的

然而竟然是真的!

看着外面碧蓝的天空好像慢慢变了颜色

这个世界越来越难以理解了

谁会想到

他竟然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我们

我和老刘只见过两次面

一次是在人大,2008年

那次我们和两个学生一起

在食堂里简单地吃了午饭

聊了一段时间

还有一次是在他们梁漱溟乡建中心,在温泉

我去那里上课,正好他那天也在

我们也聊了聊天

我对老刘和他所从事的乡建

充满了敬佩之情

我觉得他所做的一切,是我想做而做不到的

他的理想,执著,和躬行实践

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典范

而他的沉静与担当

则开拓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与明天

我也知道,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刘

他们对他是那么尊敬与喜爱

老刘带领他们实践着严肃而活泼的生活

仿佛开辟了一片明朗的天

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了

有老刘在,即使相隔遥远

我们也能感受到温暖,不会孤单

而老刘的离去

则让我们感到心中永远缺失了一块空间

但是,我们并不悲观

就让老刘一路走好

我们将继续走他未走完的路

我们将让理想之光照亮明天

 

 

 

 

 

 

 

沉痛悼念乡建事业的拓荒者刘老石同志

 

    2011年3月24日21时45分许,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总干事、全国支农大学生共同敬佩的精神导师、新时期农民合作运动的引路人和铺路者刘老石同志,因车祸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享年43岁。

    刘老石,本名刘湘波,1968年3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黑河,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在岳麓山深厚的传统文化及革命精神底蕴的滋养下,刘老石同志每逢清明常邀好友花祭黄兴、蔡锷等先烈,并发起哲学沙龙,纵论百家,关注时政。毕业后,刘老石同志执教于天津科技大学(原天津轻工业学院)基础科学部,直至2010年辞职。

   世纪之交,“三农”问题突显,基层矛盾深化。为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刘老石同志积极组织学生下乡支农调研。2001年,感于温铁军教授有关大学教育弊端的批评,遂兼职加入由温铁军教授主编的《中国改革·农村版》杂志。在杂志社,刘老石同志和李昌平、邱建生等一批编辑为基层冲突中无助的农民鼓与呼,反映农民渴望平等权利的心声。

    2004年底,刘老石同志和几位下乡支农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青年骨干学生注册成立了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NGO,非政府组织)。刘老石同志及其同仁所做的工作,一是推动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工作:十年来他们帮助数百个高校社团、近一万人次的学生深入农村和基层开展了支农调研活动,无数有志青年在他们的理想感召下走上了一条从城市到农村、从书本到田间的成才之路;二是推动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自2005年以来他们开展了“农村发展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每期1年的理论学习和基层实践锻炼,累计培养了数百名切实扎根农村的乡村建设骨干人才;三是推动新形势下的农民合作运动:他们以培训农民骨干、派驻大学生到合作社、建立合作社联合社等形式,在全国建立了十余个新乡村建设试验区和上百个合作组织,培养了一大批农民合作事业的骨干分子和先进人物。2006年,在他们推动下,全国各地七家优秀的合作社组成合作社联盟,取名“国仁绿色联盟”,意在联通农村和城市,实现城乡互助。

   刘老石同志及其同仁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使全国无数大学生走出狭小的自我,从封闭的大学校园走向了宽广的中国农村,走向现实社会,改造了他们的思想,树立了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大批大学毕业的优秀青年投身到了艰苦的合作事业建设中去;无数农民带头人在刘老石及其同仁的无私帮助下组建起了新时期的农民合作组织,将新形势下的农民合作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刘老石同志带领下的大学生支农调研队伍和乡村建设队伍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发扬红军“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的精神,尊重农民的主体、主人地位,充分地运用和很好地实践了毛主席总结的群众工作方法。刘老石同志以其无私和坚忍赢得了每一位乡建事业参与者的尊敬,当之无愧地被广大支农大学生称作的共同的精神导师,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他们合作道路上的引路人。他毕生矢志不移的追求,是对当前依旧在继续的拆散农村、使农民重新成为一盘散沙的有力反动,是对资本主义个人至上的伦理道德的有力回击,是对百年以来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共赴国难的有力诠释。

     刘老石同志的精神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