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云雷

1976年生,山东冠县人,1998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东西语系日语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供职于《文艺理论与批评》,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研究,主要论文有《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转变中的中国与中国知识界――〈那儿〉讨论评析》、《〈苍生〉与当代中国农村叙事的转折》、《底层写作的误区与新左翼文学的可能性》、《〈秦腔〉与乡土中国叙事》、《未完成的“金光大道”》、《我们应该站在何处?》等。业余从事小说创作与电影编剧工作。

胡学文:坚韧是唯一的武器






◎文并供图/李云雷


  ◆访谈


  ■我羡慕那些从小就读过很多书的作家。我的少年时代,不要说家里,就是整个村庄也找不出几本书


  李云雷:你的小说似乎一开始就比较成熟,后来写得更是厚重凝练,像《命案高悬》、《淋湿的翅膀》、《向阳坡》、《挂呀么挂红灯》、《虬枝引》等都在文学界内外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与反响,能否介绍一下你如何走向写作的道路?
  胡学文:我很羡慕那些家中有藏书、在童年时代就读过很多书的作家。我没那么幸运,我的少年时代,书极为稀缺,不要说家里,就是整个村庄也找不出几本书。读过的几本,如《封神演义》、《草原铁骑》、《艳阳天》,是从...

Read more

“老杨家酱焖鱼”


“老杨家酱焖鱼”,在牡丹园丁字街向南

大约50米的位置,靠近邮电局斜对面的那个铁门

那里只是拉起了一个篷子,罩起了大约10多平米的空间

看起来很简陋,很暗,像一个路边摊

但是每到吃饭的时候,总是能看到那里热热闹闹的

不少人在那里喝酒,说话,有时还吵架

我曾经无数次路过那里

但是却好像从没想过进去喝一杯

我第一次走进去,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夜里

那天已经很晚了,我从外面回来,又饿,又累

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只好去了那里

我去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别的客人

但是篷子里,却热气腾腾的,炉火很旺

我一进去,就有人很热情地招呼,问我吃什么

我说就吃酱焖鱼吧,可他们说已经没有了

我问还有什么,他们说还有砂...

Read more

[转载]近距离接触陈忠实先生


原文地址:近距离接触陈忠实先生作者:隬隬

    68岁的陈忠实先生嘴叼一根比原来细了一圈的雪茄,低调地坐在主席台的最左边,当大家就他的《白鹿原》“说三道四”的时候,礼赞的话语他听了后微微一笑,挑刺性的话语他听了后亦然微微一笑。我有幸被主持人点名做自由发言,我就陈先生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和大多数人一样做了简短发言,实事求是地说明了它所体现出来的关于文学创作如何处理继承和创新关系的思想。研讨“陈忠实文艺创作思想”会基本结束的时候,陈先生就大家的观点看法进行了答谢,他基本没提那些好听的话语,他更多的是说“我老汉”非常感谢当面批评《白鹿原》中缺陷的同志。而指出他...

Read more

1990年代大学的梦幻与现实——读李师江的《中文系》


    李师江的长篇小说《中文系》,以小说主人公“师师”的友谊与爱情为线索,描写了1990年代中期大学校园的生活,小说洋溢着青春气息,语言幽默流畅,展示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时代氛围,也写出了主人公成长的过程。小说的故事以两个爱情故事为核心:师师和凯子是哥们儿,他请凯子帮他追求左堤,但在这一过程中,凯子却瞒着他与左堤谈起了恋爱,友谊与爱情、忠诚与背叛在这里互相纠结;而在另一个爱情故事中,师师一直在为梁档追求秦春芳出谋划策,没想到秦春芳喜欢的是他自己,爱与被爱,真实与谎言交织在一起,只有到最后我们才看到故事的真相。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融入了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

Read more

刘复生,或70后知识分子的探索


    在70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中,刘复生近年来的研究是引人注目的,他的思考可以说代表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发展方向。对于70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环境与历史境遇,中国60年乃至150年来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思考的空间,也为他们提供了介入历史的机遇,而在当前这一世界史新的转折时期,如何将中国经验充分地讲述出来,并将个人思考转化为现实实践的可能性,可以说是这一代人的使命,也是他们与此前几代知识分子的不同之处。在今天,我们的世界图景与思考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如此纷纭复杂的现实之中,1980年代以来知识界所建立的一些基本判...

Read more

谈丛臣亭摄影集《叩首沂蒙》


    我昨天看到这个摄影集以后,也是特别感动。为什么我看到这些作品会很感动?我也一直在想这个原因,我的老家也是山东,但不是山区,是平原,但是看到这个影集,有一种回到了家乡的感觉,我想我们大家的感受是相似的,可能每个人的家乡跟他具体拍摄的沂蒙山区不太一样,有些细微不一样的地方,但是这套影集为什么能感动我们不同的人呢?刚才郝庆军讲到了“叙事结构”,我想到的是,我觉得这套影集,可能是拍出了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所以能在更深层次上能够触动我们,它们触及到了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内容,我们内心的核,所以我们会被它感动。因为这些“集体无意识”,是千百年来沉淀在...

Read more

付秀莹:城市,依然陌生 写作,就是还乡


 


  ◆简介
  付秀莹:女,文学硕士。现居北京,供职于某杂志社。2009年以来,在多家文学期刊上发表了《爱情到处流传》、《空闺》、《六月半》、《迟暮》、《跳跃的乡村》、《花好月圆》、《世事》、《传奇》、《琴瑟》、《出走》、《火车开往C城》、《你认识何卿卿吗》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并被广泛选载,收入多种选本及排行榜,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学新人。荣获首届中国作家出版奖、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2009)大奖。
  ◆访谈
  ■作家如何与城市相遇?从乡村走来的我们,在精神上与城市的认同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形成
  李云雷:2009年,你...

Read more

这个时代的“爱情”及其表现方式


      ——读吕魁的《所有的阳光扑向雪》

 

 

     这篇小说写的是爱情,以及“爱情”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表现方式,小说写到了三种“爱情”,第一种是在小说中作为背景提到的“电视相亲”节目,在小说中,我们看到这样的方式已经将“爱情”娱乐化与戏剧化了,在这里,作为私人情感的“爱情”被公开化与表演化,转换成了一种消费与娱乐。第二种爱情,则是小说的主人公隋灵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方式,这是新一代年轻人的表达方式,任性,大胆,看似随意而执著,看似不可思议而内心有所坚持。第三种,则是小说...

Read more

一曲单纯而沧桑的“离骚”——读曾维浩《离骚》


      

     曾维浩的长篇小说《离骚》,以命运曲折的王一花为主人公,写出了一段丰富复杂的历史。王一花原是“常德城里一个中户人家的乖巧女儿”,日寇陷城,家破人亡,她因为漂亮被马团长看上,才十五岁就嫁了,地下党李一和带王一花返回老家都梁城,都梁的地主龙玉看上王一花,娶回来当了五姨太。接着是翻天覆地的巨变,解放后龙玉跑了,十九岁的王一花成了挨批斗的“地主婆”,开始了她最痛苦的一段人生。但这一段日子,也是王一花寻找自我的过程,她在新中国试图摆脱“姨太太”的身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