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丛臣亭摄影集《叩首沂蒙》


    我昨天看到这个摄影集以后,也是特别感动。为什么我看到这些作品会很感动?我也一直在想这个原因,我的老家也是山东,但不是山区,是平原,但是看到这个影集,有一种回到了家乡的感觉,我想我们大家的感受是相似的,可能每个人的家乡跟他具体拍摄的沂蒙山区不太一样,有些细微不一样的地方,但是这套影集为什么能感动我们不同的人呢?刚才郝庆军讲到了“叙事结构”,我想到的是,我觉得这套影集,可能是拍出了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所以能在更深层次上能够触动我们,它们触及到了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内容,我们内心的核,所以我们会被它感动。因为这些“集体无意识”,是千百年来沉淀在我们内心之中,我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感觉,这样一种情感结构,这样一种精神的状态,是我们自己平时也不知道的,但是当我们遇到这样艺术品的时候,就能够激发出来我们内心的认同。

    我又想到几个方面,一个是空间,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文化。空间分两个方面,一个是这套影集表现的是沂蒙山的地方,另外一个方面是摄影作品里面内部的空间关系,不同作品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这个我不太专业,就不展开谈了,我主要谈摄影家丛老师跟沂蒙的关系,他为什么选择沂蒙做表现对象?我对摄影不太了解,我觉得摄影,包括我研究的文学,主要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这样一种“作品”,建立起个人跟整个世界的一种联系,包括情感,包括观察世界的角度与方法,包括刘老师谈的态度的问题,跟臧策老师谈的视角的问题,当摄影家进入这个空间之后,跟这个空间形成了一种关系,反映到他作品里面,会形成一种在他跟世界之间,一种比较密切的关系。这个空间是一个主客观互相融合的空间,在这里,沂蒙不再是自然或社会意义上的沂蒙,而是成为了一个作为艺术世界的沂蒙,它呈现出了沂蒙的各个侧面,但是在背后隐藏着创作者的思想、立场与情感。对于创作者而言,也通过对这样沂蒙的呈现,表达出了自身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感知和理解。但是这样一个选择的过程,拍摄的过程,“艺术化”的过程,可能也并不是完全可以理性分析的,正是在其中隐藏着丰富的内容。

    另外一方面是时间,我觉得在他影集里面,涉及到不同的时代,有一个时代变化的问题。解说词里面谈到革命时期的沂蒙,后面有具体的生产队时期,还有新时期的不同方面,饮食、婚丧嫁娶的风俗等等。我觉得这些不同时期,在这个片子里面也是一个积淀,虽然拍摄的主要是现在,但是离开了过去,我们也难以更深刻地理解现在这个时代,我觉得过去的时代是对现在的一种丰富,这个影集中既有对历史的审视,也有对现实中新的变化的呈现,这种历史跟现实互相渗透,互相交织的方式,让影集显得更加有历史感,我们可以在变与不变的关系之中,来观察这个影集,通过这个影集观察这个时代,这个世界,这是时间上的变迁给我们的启示。

    另外一方面,主要是文化。这个文化就是影集里面表现的一种生活方式,包括我们看到的沂蒙老伴之间情感的关系,包括赶年集的,春卖联,卖猪头的人,这风俗集合在一起构成的文化。这里的文化应该包括几种文化,一个是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累积、沉淀。另外是革命时期的文化,那种坚韧的抗争精神,还有新世纪的变化,这三者是一脉相承的,革命时期沂蒙儿女英勇献身的精神,也是传统中华文化厚积薄发所养育的一种品格。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像影集中所变现的,有人出去打工,还有在家里等待打工的人,从外地打工回来赶年集的年轻人,虽然具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那种厚重的文化积累,我觉得是存在的,比如赶年集那一组,以及在风雪中吃饭的人,卖豆腐的等等,其中有一种坚韧的生命力,这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这种精神形成了我们民族内在的集体无意识,一种情感结构,我觉得这是这个影集里面最宝贵的东西,我就说这些,请大家多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