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杆洞的一杆进洞:本年度经济诺奖的涵义
&nbs...
作者文章归档:孙涤
1969年学校彻底关闭,年轻人顶着“知青”的名义被驱往农村接受再教育。我不巧(或适时)得了急性肝炎,等到返回上海治疗时,GPT已高达1600以上。住院后一天,就有一病友因GPT过高而病故。回想起来,当时我能够坦然面对死亡阴影的是带到病房的书,高植先生翻译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卷。恐怕已受到传染病毒的沾染,书主已断了索回的念头,因此它陪我度过了几个月的病榻生活。从反复诵读,我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托翁作为现实手法的巨匠是无与伦比的,他文思高卓、文气磅礴,文体清朗、文字雄健,与雨果、莎翁有如三座高峰并肩雄峙。《战争与和平》从...
回顾个人的自学,正是在 “生计无着” 的最困窘的阶段,读了些与生计无补的书。夫子曾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我恰是在行无余力时学的。实在说来,这不啻一种“自救”——是对自己灵魂的“自我救赎”的努力。能认明自己的处境,从而萌生达观和进取的信念,即为“生计”。
先来讲老子的《道德经》。中国人的立身之本,多取自儒家,或佛教或黄老,不过在科考制度的督导之下,大凡都被赶入到孔孟的框架。1971年起,我试着读了《论语》,总不觉得入味,受到的感动尚不足以抵御引起的惶惑。当时的主席,渴望当万民万世的“导师”,自然和孔子冲突,兴起各种荒唐的纷争,不断“揪出当代的大儒”,...
记得雨果曾经断言,“历史就是黑夜!” 然而读史籍如能得其法,是可以烛照我们前行,至少能给人以慰籍的。1974年读的《资治通鉴》和1975年读的《历史研究》,就曾给了我很大的安慰。
一个亲戚,经过自我“扫四旧”加上被抄家,居然还保有一部《资治通鉴》,且是同文书局的石印本,已属难得,于老师愿意让我借阅,更是难得。我起了通读《资治通鉴》的念头,这肯定是个原因。《资治通鉴》近三百卷,同文本订为六十册,恰好方便我每周读一册,平均日读一卷,到了周末,再换下一册来读。那时我在上海的“里弄生产组”谋生,终日扛活而收入菲薄,体力透支挺大的。夜间啃书,也算是种磨练。同文本的线装书印制相当精美...
看来《资本论》是无论如何不能不提的了。我们一辈对马克思的学说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不单因为它是我们际遇的一个根由,而且当时受着敦促读马列“原著”,《资本论》是为数极少的“可以读的”严肃经典之一。不少青年正是抱着理解自己的境遇,试图探询社会的前程,来读这部书的。我则在1973年花了几乎一整年来啃它。
当时自习英语了一段时间,必须找一本词典,于是逛到了上海福州路的书肆。有人愿意出让一本陈易里编纂的《英语大辞典》,索价5元。对此高价我很踌躇,当时打工每天的“薪酬”才两毛几分钱,5块钱已相当于我全月的收入了。那人见此,便附送了《资本论》的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
四、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
孙 涤
于是,我们回到了国家长程发展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人口的增减趋势(demographic growth)。在经济意义上,大致来说,人先是“人口”,然后是“人手”,然后才是“人脑”。上期里我们谈到的,有关投资移民、留学生派遣、以及大规模的免费职业培训等的建议,是属于变 “人手”为“人脑”的策略。
著名的马尔萨斯“人口定律”认为,在生产力低下时,“手”(生产者)的生产仅能维持“口”(消费者)的生存,而后者的增速远远超过前者,任何丰年的产出很快就会被接下来急增的“口”吃光,而“口”的暴增终将被饥馑、瘟疫、战争、灾难平衡掉。人类组织经济生产一万年以来,世界G...
三、 人力要素的竞争力
孙 涤
国家之间合作-竞争的利弊,往往取决于战略制定的高下,对于决策者极具挑战性。其中最为关键的,就如一百三十年前德国名相俾斯麦所告诫的,“切记要当骑士,切忌沦为坐骑!”这对环球竞赛是普遍适用的,无论格局新旧。赢得普法战争后,德国就野心勃勃要翻身上马,但经过两次大战反被掀翻在地;英国虽然惨胜,却在美国的压逼之下交出了殖民疆域(如印度、东南亚等),首席交椅也不得不让给了后者。新格局之下,博弈文明了许多,也更有效果——竞争不再靠武力征服,而是集中在经济附加价值的分配上面。
上期我们提到,怎样充分发挥我们庞大人口的潜力,对于中国这样以贡献劳动力为主的...
二、 资源整合的战略举措
孙 涤
接着来分析一下《财富》最近一期的专题报导“中国并购世界”所传递的讯息,封面图画用一只有五星的红色购物袋把整个地球给装了进去,观感的表达不能比这更直白了当的了。
在《亚洲明日》里,罗奇再三批评,过去三十年来经济环球化互动的主轴模式——美国的超级透支消费+中国的出口导向及消费内抑导致的出超——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了。和《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评论家马丁.沃尔夫不同,罗奇的观感颇友善并具建设性。他的先见今天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不单是美国最大的贸易入超国,中国更于2007年取代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贸易伙伴,去年越过日本握有最多的美国国债。比规模更严重...
一、 对手的评价
孙 涤
去年以来,国内对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和经验做了许多回顾,有不少总结得很好,依据的主要是统计数字、案例分析、政策历程、以及对人——有民众也有关键决策者——的访谈。有一种方法,我以为,同样有效但却被偏忽,那就是竞争者对我们的真实评价。环球化供应链的深入加剧了国家之间博弈的互动,既有合作更是竞取,竞争同行对中国发展的“观感”非常因此值得关注。了解它们,对我们发掘合作的潜力,预防可能的摩擦,制定明天的方略,都会有帮助。怎样去把握这类“观感”,辨别哪些是真实、综合、有代表性、会影响博弈的条件及结果的,则不容易。
主流媒体里权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