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孙涤

深圳发展银行总经理

心理误判 —— 市场的青铜法则系列之三


  

本系列的开篇,我们就用亚当斯密的话来揭示市场法则:交易若要“自己满意”必须先得“让对方满意”,其内涵是十分丰富且极具挑战性的。首先,得明白市场法则的“合金性质”,有如青铜(又有铜和锌,又有种种杂质,)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无共同之处,那类“铂金法则”在乌托邦之外没有可操作性;其次得了解,市场青铜法则的“人之所欲,乐施于人”,实质上是令交易对方选择做令你满意的事,和我们老祖宗的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将欲合之必固张之”一脉相承的。因此,在市场上若要达成交易,你不得不诉诸对方的利益,而不是他们的理性

然而在文明的进程中,人们却经常混淆利益和理性两者。是为了...

Read more

天价手袋划得来吗?——市场的青铜法则系列之四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假如有两千位乘客,而我们的飞机票价格才四百种的话,那么在价格上我们还有一千六百种潜力可挖!”

第一句在市场已经流布有好几年了,看似笑话,却一语道破了市场博弈的门道,可不是开玩笑的。第二句来自美联航的前CEO,颇有名声的R.克兰德尔先生,他的断语道尽了市场营销的奥秘,把主流经济学说中的价格理论弃之如敝屐,强调定价能否“合理”,在于对“客户的细分”,用网络经济的术语来说,就是要施以“精准打击”。本期里我们先稍稍揭示一点“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涵义,至于客户怎样被细分,留到以后再来探讨。两个问题里都大有深意,也都大有生意。事实上,对其有透彻了解并能实践的人,恐怕...

Read more

锚定价位和买卖不对称 ——市场的青铜法则系列之五


 

上期里指出,奢华手袋的天价的真实用意在于树立一个特高价位,参照之下,人们会觉得相对便宜一些的高价商品,心理上容易接受得多。这类所谓“锚定”的定价措施,在商场里会有各种“变奏”法,也可以用在低价位上的锚定。比如,店里有两款主打的手袋,A卖六千元而B标为三千元。如果店主旨在促销A款,他们会鼓吹天价的豪华手袋C,譬如说卖十万块的,暗示消费者退而求其次,即去购买A;要是店主意在促销B款,则他们会吸引消费者去注意一款品质式样明显有差距的D款,售价二千元的,用以促使潜在的购买者去消费“仅仅”贵一千元但性价比显然要好的B

这种“向中间回归”的人类行为倾向,被许多心理测试说所证实...

Read more

“逆向思维”—— 市场的青铜法则系列之二


 

2008年9月底的金融大崩塌象一阵狂飙席卷全球股市,投资人无不肝胆俱裂,但10月16日巴菲特就在纽约时报重申,“我买入的指导原则很简单:当别人贪婪之际你得审慎,别人畏葸时你得进取。眼下畏惧情绪弥漫,连投资老手都萎缩不前……”他接着在美国市场频频出手买入。

按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市场里的价格总是供求两方力量达到平衡的结果,价格就是交易对象的价值,因此不必在探寻价值,它已充分涵盖在价格里了。巴菲特显然不以为然,他认为,投资标的物的价格同它的内在价值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虽然价值到头来会反映在价格上面的。用他的另一半,五十年来的“亲密战友”芒格的话来讲,“要是你以为股市暴跌,我们就...

Read more

川菜大厨不吃辣——市场的青铜法则系列之一


 

最近到上海,在世博开幕前的忙碌氛围里,看到了不少可堪回味的现象,试举几例。1、地铁站、公车上,到处有徐静蕾主打的广告,其词曰“我非才女,亦非剩女!” 2、淮海中路繁华地段全被奢华名品店占据,平价商品概被逐出!

老徐怎么有可能沦为“剩女”(的代表)?可见女大难嫁的问题在都市已成了“景观”。在美国,上了年龄特别有高学历的女性难找伴侣,还可以理解。尤其是黑人女性遇到的困扰及其突出,乃因黑人男性供不应求。其缘故,说几个条件数字你就了然。美国黑人男子中青年(15-35岁)里坐过牢狱和管教所的加服过刑的比例在25%以上;一些大都市(如纽约市)黑人小学生日后能上大学的机会要低于在街头被...

Read more

“明天会更好”系列之六 —— 失衡、救市、及其明天


6.  失衡、救市、及其明天的效应


酒徒和赌徒,哪个的毛病比较容易得到纠正?酒徒的。理由是酒精对嗜酒是个“负反馈”,烂醉后自然不能继续再喝;然而对于嗜赌之徒,赌资却是个“正反馈”,能鞭策他继续豪赌。更要命的是输了钱后,在赌徒眼里,反而是什么都能变成赌资。

从这个简单的观察不妨推论,各国政府用增发票子来刺激次按危机所引发的经济衰退将产生的困境。在展望“明天会更好”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面对通货膨胀的问题,如何与时俱进地调整包括工作、经营、投资活动在内的各种努力,是你必备的功课。

人们也许责备,金融过度深化,过度靠借贷来消费和经营,以至于过度曝露在风险之下的社会系统,是本次金融-经...

Read more

“明天会更好”系列之八 —— 明天的机会成本


8. 明天的机会成本

 

在剖析“明天”的态度上,机会成本是经济学里最有用的概念;岂止经济学,它可能是所有社会学科里做选择时最有用的概念。通常它称作“取舍”(tradeoff),经济学把它具体化成可测度的方法,思维上是个突破。不过在社会学科里,概念的有用性端赖应用者的水平:他的知识、眼界、和利益观,否则,机会成本不至于引起如此多的吊诡。

首先,机会成本里的成本乃针对面临抉择的“我”而言。何为“我”,远非假设中的那么明确。别说“我”里面是否包括我的组织、我的社会、我的后代,连是否把“明天的我”纳入其中,成本也会大不相同。比如,当前热门的环保问题,困难在于“明天的环境”和“今天...

Read more

“明天会更好”系列之七 —— 中美汇率角逐的明天


7. 中美汇率角逐的明天

 

开辟本栏目时,曾给自己立了条规矩:“覅轧闹猛”--热门的话题不碰,无谓的论辩避免,只想谈谈事物表层下的义理而已。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个大热题,甚至有胀满意识形态的火爆激情,理应避免;不过盖纳最近到访,双方有了缓解的台阶,探讨汇率纷争的底层义理,于是变得从容些了。

大国之间的交涉,面子等象征往往超出实质考虑。然而美元和人民币的挂钩,对我们的利益出入极大,做了姿态之后,还必须认真计较,再怎么认真都不为过。

从最眼前的利益讲起。我国的巨额外汇存底,相信已经超过2.4万亿美元,GDP的一半以上;而结汇为官方拥有的美元,当在1.6万亿以上。持有这些美...

Read more

“明天会更好”系列之十 —— 哲人对明天的预测


10. 哲人对明天的预测

 

“明天会更好”系列写得够久,该换个题目了。趁“五一”长周末,重阅凯恩斯八十年前刊印的名篇,讨论它的内涵,也许能有承上启下的效果。


凯恩斯的短文,题为“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 (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发表于世界经济深陷大萧条的1930年。重读大师名篇,常会意想不到地启悟自己,除了这个通则之外,笔者推介这篇文章的动机有三:1、大师在重挫之下的达观镇定;2、大师对经济长程发展预测的精准;3、大师对人类社会发展预期的失准。凯恩斯之为大师,在于他的术业专精、在于他洞察历史,尤其在于他...

Read more

市场博弈的简单原则9 解读美国继续恶化的失业状况


解读美国继续恶化的失业状况

孙 涤 2009年11月7日

 

昨天(11月6日)美国披露的官方就业数据再次令世界市场不安:失业率自1983年(其实自1943年)以来再度突破10%,十月份的失业人数比九月新增56万;失业人员的结构也糟糕了些,平均待业时间达到27周,比衰退开始时增加了十个星期。一般来说,失业时间越长,重返工作的机会就越渺茫。就连10%,也是一个被低估的数字,按国际劳工组织的口径来统计的,在美国通常称作U3。

若全面一点,即 按U6来测算,失业人口已达到17.5%左右。U6是U3加上“因为市场上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而沮丧,中止寻找工作的劳动力”(U4),再加上“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