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更好”系列之十 —— 哲人对明天的预测


10. 哲人对明天的预测

 

“明天会更好”系列写得够久,该换个题目了。趁“五一”长周末,重阅凯恩斯八十年前刊印的名篇,讨论它的内涵,也许能有承上启下的效果。


凯恩斯的短文,题为“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 (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发表于世界经济深陷大萧条的1930年。重读大师名篇,常会意想不到地启悟自己,除了这个通则之外,笔者推介这篇文章的动机有三:1、大师在重挫之下的达观镇定;2、大师对经济长程发展预测的精准;3、大师对人类社会发展预期的失准。凯恩斯之为大师,在于他的术业专精、在于他洞察历史,尤其在于他品味高卓。读凯恩斯的文章,说理透辟,行文清澈,的确享受。能臻此境界的人也实在不多,相与比肩有亚当斯密和爱因斯坦。克鲁格曼和费曼(物理学家)也可算两个,文章都写得极好,也都得过诺贝尔奖,但能否担当得起“大师”称号,还需商量。


据凯恩斯自己说,文章稿成1928年,从大牛市到大熊市,他有没有与时俱进将它改写?我们不清楚。不过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崩塌的重轭下全世界都在呻吟,他个人财产也亏损惨重之际,却还能明白无误告诉人们不必惊恐更无需绝望,真不容易。凯恩斯信心满满地乐观预测,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经济发展伟力正方兴未艾在展开呢。


为什么1750年前的四千年间人类的物质生产力改进极为有限(至多增加了一倍而已),而其后的一百八十年却突飞猛进,发达国家(如英国)增长了至少有四倍呢?凯恩斯认为,首要的贡献来自资本的积累。他摆出一个历实:1580年英国著名的海盗+海军将领德雷克(Drake)从西班牙的运输船劫掠到巨量黄金而归,给振兴英格兰打了一支强心剂。作为打劫公司高风险作业的支持者和大股东,伊丽莎白一世不但用红利还清了她所有的欠债,而且在缴清国债、平衡王朝的预算之余,还多剩下四万英镑。女王随即把它投资组建莱温特公司(Levant Company,成功后又用其利润开始东印度公司的国际殖民贸易,一路走强。按凯恩斯的计算,1930年英格兰银行的全部资本四十亿英镑几乎全部来当年这四万镑母金! 一个英镑要增长为十万镑,在其间的250年里,需要4.75%的复利率。这4.75%又是怎样构成的呢?英国每年的收益约在6.5%,其中的一半被消费掉,另一半即3.25%用作投资积累扩大生产;在资本有力的推动下技术革新广泛展开,每年生产力的提高年率为1%;再加上每年0.5%左右的海外收益。


凯恩斯接着鉴远知来,对1930年后的一百年,即所谓“子孙的经济可能性”进行了大胆预测。他的结论,是到2030年英国子民的人均收入将再提高四至八倍。事实上到2009年,英国的人均GDP(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已经又增加了六倍以上。凯恩斯在当时经济处于低谷一片哀鸿声里,能做出理性的估算,的确高卓。其实他的估算还是偏于谨慎,因为百年八倍的增长所需要的年复合增长率不过在2.1%左右。凯恩斯假定投资的年增长率在2%,技术进步为1%。但他考虑到技术对人力的取代的负面影响——技术进步没能通过创造新就业岗位弥补而带来的技术性失业。同时凯恩斯言明,他的预测是以不发生大战等浩劫为前提的。结果,二次大战的毁坏和战后技术进步迅速创造就业都发生了,影响相互抵消,他的长程预测还是异常准确的。


人们难道就只有赞叹凯恩斯预测能力的份了吗?远非如此。


对一个专家的意见是否可靠的评判,应该由两个方面组成。他的预测要是断定了有A就会有B,那么既要看在有了A之下导致B的概率有多少,还得看在没有B的情况下就不能有A的概率是多少,否则你对该预测可信度的评判就不全面。例如,一个股评人宣称他对股票X的预测奇准,十次说X会涨,事后平均有七次果真涨了。你能否就轻信他对X的走向有七成的把握?不行。你还必须核查,当X下跌的话十次里,那位股评人有几次说准了要跌的。如果只有三次的话,那么他预测的把握实际上远低于七成。(其中的逻辑关系,我们有机会再来解释。)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凯恩斯做了另一个也是他更为重视的预测,结果却错得离谱。他大胆预测,百年之后孙辈的英国人将不再需要为经济忙碌,为物质生产打拼了。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饥饿和生存线上挣扎,解决温饱几乎构成了人类的全部活动。凯恩斯认为2030年时人均收入又扩展四到八倍之后,儿孙辈将能从物质需求里解脱出来,不用为“搵食”而终日忙碌不休,“经济将不再是人类的永恒问题”,凯恩斯如此期许。在物质资料丰裕供应的基础上,儿孙们面对的经济机遇将要好得多:将更有可能追求他们的兴趣爱好,用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各自的心智才华,也许他们“每星期只需工作15小时,3小时一班……”


为什么人们不能追求他们的理想,而一定得困扰在物质财富汲汲营求上面呢?凯恩斯说,英国人虽比世界大多数人富裕,但可以普遍观察体验到的,是他们的快乐并不就多了一点。而中上阶层的主妇们,精神压抑濒临崩溃的情况反而更频繁。 凯恩斯于是追问,人们的欲念为何不知餍足?他把人的欲念分成两类,第一类源于生存的需要,第二类则源于攀比的需要——争取比他人优越的追求。第一类欲念的满足有限度,满足后就不再驱动人们扩大生产,第二类欲念则永难满足。凯恩斯设想,到了儿孙辈,人们会变得更智慧一点,将少受第二类欲念的驱使。简言之,明天将更好。


凯恩斯的这个预测与近百年来的社会发展历程可说是全然相左。或许是大师的上层背景、贵族般的教养、以及他典雅的品味,我暗暗思忖,令他一厢情愿地茫失贯有的明澈眼光?在这方面,亚当斯密可要高明得多,他揭示出一条真理,迄今颠扑不破,“万类霜天竞市场!” 凡务实的人都看得明白,当代社会的种种缺失,现代人的各类困扰,多和第二类欲念追求的持续强韧联系着。


    市场包幷一切,你感到是福分也好,或被强制也好,都已被裹挟在里面了,何以自处?我把市场的法则称之为“青铜法则”,即良莠均在其中的合金是也,下个系列我们拟以此为题,来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