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汪洪亮

四川某大学教师,关注近代中国和当代民生,试图在保持浓厚学术兴趣的同时,能够保持一种对社会的关切和人间情怀。关注领域:近代文史、边疆研究、大学校史、农民市民化等。创办和主持学术网站:同道中人http://www.tongdaobbs.com/。本站论学文字多为未定稿,凡未公开发表者,概不加注,如有引用者请注明本站地址或与我联系。若有报刊发表本站文章,敬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QQ:83109967。

大家也来看看吝啬鬼王宠惠的“办法”


王宠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袁世凯掌权后任司法总长,不久辞职,后肇庆军务院外交副使,参加讨袁。“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和胡适一起鼓吹“好人政府”的主张。1922年出任国务总理,1924年起在北京政府先后任司法、教育总长。1927年后历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司法院长、中央监委、外交部长、行政院代理院长等职。1945年代表中国出席联合国会议,参与制订联合国宪章。

这个人物不简单,是近代少有的大学者担任大官员的典型,几十年里,不管哪个当政,他都担任高官,可以说是一个职业的政治家了。这一点,真值得寻味,政治舞台上人亡政息的...

Read more

《反分裂国家法》: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统一国家思想


  110年前,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裂了出去;80年前,为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而殚精竭虑,百折不挠地奋斗了一生的孙中山与世长辞;60年前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又回到中国的怀抱。但因国共建国方案的纷争,又起兵戈,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至今两岸悬隔的分裂局面。

  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这与孙中山统一中国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现实中国统一问题的理...

Read more

我和馒头的故事


  我和馒头的故事

  注:这是4月1日和4月2日在同道中人QQ群里讲的一个故事.所以文字里面有很多口述的痕迹,这是需要先做交代的.再因兴之所至,未必每事都尽符合实际,希望大家谅解.括号里的句子为当时听众的插话,很有趣味,选用了一些.因未及征求意见,姑隐其名.)

  我和馒头所以能写出故事来,是因为我和馒头很有感情。记得从小就喜欢吃馒头。中学时候,学校领导就干涉过我吃馒头。他们坚持认为要吃包子,因为包字里头有肉,馒头没有。他们生怕我体力不及,影响我的学习。(呵呵,风先生喝风都可以长力气)事实证明他们是有远见的。因为我忍痛吃了两个月的包子后,就考上了大学。尽管是一所不太好的大学...

Read more

当前大学校史编写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近收到了西藏民族学院院办严寅春先生寄来的《西藏民族学院校史(1958-1998)》一书,盖该校明年即是五十校庆,正在酝酿五十周年校史的编写。那天谈到这个话题,我便表示希望他寄我一本,他说暂时可寄四十周年的给我,并希望我能提点意见。

  我大致翻阅了一下,直言告之,该书分节太多,显得支离破碎,看不到学校与社会(时代)的关系,应该突出一点大学社会服务的功能;还有就是思想政治讲得太多,教学科研尤其是后者讲得太少。严君戏言,如无不讲政治,校史就没多少写的了。我一寻思,似乎也倒真是如此,可见中国要写出一本好的校史,还真不容易。不过,我觉得尚有可为的是,在不回避政治的时候,应该写出更丰富...

Read more

我和两条狗的故事


  这个稿子写了很多年了。

  今天看到同道中人里有一篇写猫的文章,我便想到以前写过我与两条狗的故事,一直以为在论坛里应该有的,却搜索一通后发现并没有。现在从别的网站搜索到,放到这里来。

  我家养过两条狗,小黑和阿黄。小黑只养了十几天,阿黄和我家相依为命了十几年。两条狗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它们都让我想起了人间的很多事情。

  小黑来得很突然。那是1982年,刚刚分田下户,父亲在一个镇上理发。他还不会骑自行车,便每天起早摸黑用脚去丈量那一段12公里的路程。有一天,父亲生意特别好,回来得很晚,一条黑狗“鬼鬼祟祟”地跟在了父亲的身后,赶也赶不走,硬是...

Read more

人行道诗歌论坛入驻同道的缘起与设想


    本来决意尽量不再写专业以外的作品,因为优秀的专业论文是需要广览博收的,需要阅读大量的一手材料和优秀专家的作品,需要做大量的积累工作。若用心不专,四处出击,必将一事无成。但昨日人行道诗歌论坛 入驻  同道中人,无论是对围绕在《人行道》周围的那一群诗人还是对同道中人来说,都不啻佳音。作为此事的促成者和当事人,也作为同道中人的主持者,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将此事的来龙去脉略事介绍,故在 人行道诗歌论坛开张的当天撰写了人行道诗歌论坛入驻同道的缘起与设想。文成后,韩甫指出,胡马、张卫东等人与我相识,他有牵针引线之功。我想这么说...

Read more

还是来点素的


  按:这也是一篇旧稿,因文章短小,偶见即在电脑中录入,传上以飨同道。这篇稿子大概应是在2000年写的,曾发于校内一家很严肃的小报上。现在已记不清是哪位编辑了,当时约我写篇东西,我随手就写下了几百字的这样一篇很不严肃的文章。该文发出来后,据说笑疼了一些人的肚子,有几位朋友都是读了我这篇小文后认识的。据闻当时还不止一篇我这样的文章,相继在那个自陈很清洁的报纸上发了出来,颇让一些长期坚守和捍卫该报知识立场的朋友心里不快。其实我也很喜欢那份报纸,至少那份报纸的质量是不错的。办报纸的那一伙同学(现在都流落各方,干着自己感兴趣或不得不感兴趣的事儿去了),都是当时校园里比较勤于思考善于表达的朋友,大...

Read more

出川与入蜀之余论


  (四)余论

  从文化上我们可以看出,四川人具有包容、开放的气度和创新、奉献的精神,四川人勇于走出夔门,也善于汇纳百川,四川人处于大后方,民族需要时,他又会站到祖国的前沿。当然四川人也不是没有缺点,现在讨论得很多的“天府心态”和“盆地意识”,我们也不敢说一点没有。实际上,由于四川的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小富即安”的心态。四川人是龙还是虫,有的人说“蜀”里不就是有个虫么?有的人说,四川人一走出去就不得了,要变成一条龙。不管怎么说,四川人的包容开放的传统,我们不应抛弃...

Read more

出川与入蜀:四川人与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三)


  (三)群星璀璨

  我们在上面的篇幅里主要勾勒了一些出蜀和入蜀古人与四川割裂不断的精神行旅,然而蜀中自古多俊杰,如群星璀璨,一时半会儿哪里数得完呢?如果说前文是照了几张单人相的话,我们下面来勾勒蜀中俊杰的集体照吧(“全家福”就免了)。

  汉代四川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地区,是四川历史最辉煌的时期。“汉家食货,以为称首”(《华阳国志·蜀志》),四川是全国粮食生产最主要的基地,多次在救灾救荒中发挥全国粮仓的作用。茶叶生产此时成为商品,王褒《僮约》中有全世界最早的饮茶和买茶的记载。四川还是西南食盐的生产基地,铁铜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