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汪洪亮

四川某大学教师,关注近代中国和当代民生,试图在保持浓厚学术兴趣的同时,能够保持一种对社会的关切和人间情怀。关注领域:近代文史、边疆研究、大学校史、农民市民化等。创办和主持学术网站:同道中人http://www.tongdaobbs.com/。本站论学文字多为未定稿,凡未公开发表者,概不加注,如有引用者请注明本站地址或与我联系。若有报刊发表本站文章,敬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QQ:83109967。

且说征文


  且说时下的文坛实在是越来越不景气了,好多昔日叱咤风云独领风骚的纯文学杂志纷纷改旗易帜,做了情杀、暴力和"绝对隐私"的俘虏,或者赋予杂志全方位、多功能、立体声,一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本薄薄的刊物成了一锅大杂烩。文史哲相通倒也罢了,妇女保健、房地产业也一拥而上,一时便"文企联姻,共存共荣,皆大欢喜"了。稍有些清高的刊物即使咬紧牙关也再难支撑下去,也就不迭连声或者一声不吭地想这个世界告别了。

  征文却完全不是这样,在文坛越堕落的艰难时世里它却是越快乐呢:各级文联、作协、报刊杂志的各种征文信息都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形成文坛一种有悖常理但却...

Read more

陈寅恪先生论中西文化要点(吴宓日记一则)


  在近代史学界,“史料的尽量扩充”这种现象更是突出,史料扩充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近代史研究中往往也没有“二十四史”可看。与古代史研究相较而言,近代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资料浩繁,在给研究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研究者感到搜罗穷尽史料的困难。许多古史研究者蜗居一室皓首穷经即可完成相当多的研究项目,而治近代史者要做一个稍有开拓性的研究,往往须南征北战,“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要费很大的力气。最为明显的是档案史料的运用,几乎成了攻读近代史学位论文能否过关的一个基本要素。值得指出的是,在这种史料扩充的趋势中,作...

Read more

名人出书是不是该降降温了?


  这些年来,名人们争先恐后地出书了。这名气得来也不容易,特别是那种容易过气的明星,更是如此,不抓紧时间写点,这资源可就“逝者如斯夫”了。于是急惶惶的拼命的写,也就顾不上文字优美词句通达了。有的亲自动笔,有的请人捉刀,洋洋洒洒,几月时间即可大功告成。

  据说名人出书已成时尚,不出书的名人反倒成了怪人。顺理成章的推理就应该是,出书热还会持续下去,还将创造更多的销售奇迹。想想也是,中国有那么多人,其中又有那么多人喜欢关心人家名人的生活,似乎名人的吃喝拉撒就跟常人迥然异趣。他们不知道名人也会吹牛,也会做些邋遢事,最近什么圈的大腕们偷税漏税走穴假唱的多得很啊。名人...

Read more

农民题材的书,存心不让农民读?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农民为什么不读书》,先后在科学时报和四川农村日报发表。但发表出来的都不是全本的原稿,在我的博客里可以读到原文(http://wanghongliang.blshe.com/post/174/23118)。谈到了农民不读书,其理由归根到底不外两端:一是书价太高,农民收入主要用在改善生活和抚育孩子,让大多数农民都买书看实在是苛求;二则适合农民读的书太少,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书提不起他们的兴趣。这样的两种情形,至今并没有任何改变,相反有越来越加重的趋势。

  我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书市转转,看看有没有出版什么新书。我所学专业方向的书籍当然看得最为仔细,不...

Read more

我看国学大众化


  “国人应知道些国学”,这是一项极普通极基本的道理。可以这样说,国学讲的是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和学术,我们知道了国学,才算知道了中国人,再进一步说,知道了国学才算知道了我们各自的自己。“国学”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集中体现在传统的经史子集中,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国学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价值,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之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作为中国人,对于先辈创造的灿烂文化,我们不应等闲视之。

  相关讨论可参见同道论坛:

  http://www.tongdaobbs.com/ShowPost.asp?Threa...

Read more

人为选择与自然淘汰:儒墨义利观之异同


  昨天下午,我闻讯赶往川大听了舒大刚教授的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34讲:儒家之义利观。那个教室太小,没有泾渭分明的讲座席和听众席,几十人花团锦簇般拥塞在里面,连讲座人也被挤在了沙发的一角。

  舒教授不高,但很敦实,脑门宽大,浓眉大眼。他说话语速适中,声音厚重;语言平实,不事修饰,令人有一种亲切感。他讲的话题,其实不太有趣。“儒家的义利观”,应该是个老生常谈,我记得川大陈廷湘教授的博士论文就是宋代理学家的义利观,似有很多内容论及此。我在几年前写那个菜篮子读物“儒家管理”,也颇多涉及到这方面的讨论,所以我想不听也罢。但想顺便见几位朋友,也...

Read more

再论农民读书问题兼答曹岗先生


  我曾经写过几篇关于农民读书问题的文章,关心此问题的朋友们在本博客上可以检阅相关的文字。我的主要观点集中在《农民为什么不读书?》这篇文章里(如要看其他更多农民主题的文章,可参看http://wanghongliang.blshe.com/category/174/3694),大体是说,村里读书人不多的原因有多样:最大者不外两个方面,一是书价太高,农民收入主要用在改善生活和抚育孩子,让大多数农民都买书看实在是苛求;二则适合农民读的书太少,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书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在书价太贵的情况下,租书就是一种好的选择。至于书的品类,则只要精心选择内容与文笔俱佳的合适书籍,农民应还是喜欢...

Read more

农民为什么不读书?


  此文不是新文章,是几年前写的了,在网络上发过,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激烈讨论,也在科学时报和四川农村日报发表过,但发表出来都已不是全本,都经过不同程度的删削。我之所以选择再发一次,是因为这篇文章多少起了点作用,不是那种写出来孤芳自赏旁人不顾的文章。是这篇文章,使我认识了北京的同道陈宁,是她的古道热肠,我们群策群力地搞了农民工务工宝典,同心同德地为农民维护合法权益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最近又有某报从科学时报转发了该文,使我认识到这个稿子还没完全失去它原本我没估计到的价值。

 

    农民是真的不爱读书么?看起来情况似乎正是这样。走到一家农户,不管是...

Read more

才访大将军,又到杏花村:彭家珍纪念专祠一游


   想当年毛泽东从长沙跑到了湖北,豪情万丈,信手写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可说是志得意满。我等虽稍逊风骚,却也算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周末,若硬要模仿之,可称之为“才访大将军,又品杏花村”。519日,我们一干朋友来到了绿色充盈的水上天堂,接受了意义深远的革命教育和印象深刻的杏教育,可说是杂色并陈,五彩缤纷。

 

             我与山戈先生在彭家珍纪念专祠合影  

...

Read more

建设和谐社会也要秉承“三民主义”


     什么叫三民主义呢,大家都知道,这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而他提出来的目的就是想建立一个“大同世界”。据统计,孙中山的遗墨中,关于“博爱”、“大同”、“天下为公”以及与此相关的题词,有140多件,占孙中山所有题词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其晚年,还曾两次抄录《礼运·大同篇》。在《建国方略·心性建设》中,孙中山明确提出“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即孔子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