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为什么不读书?


  此文不是新文章,是几年前写的了,在网络上发过,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激烈讨论,也在科学时报和四川农村日报发表过,但发表出来都已不是全本,都经过不同程度的删削。我之所以选择再发一次,是因为这篇文章多少起了点作用,不是那种写出来孤芳自赏旁人不顾的文章。是这篇文章,使我认识了北京的同道陈宁,是她的古道热肠,我们群策群力地搞了农民工务工宝典,同心同德地为农民维护合法权益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最近又有某报从科学时报转发了该文,使我认识到这个稿子还没完全失去它原本我没估计到的价值。

 

    农民是真的不爱读书么?看起来情况似乎正是这样。走到一家农户,不管是家徒四壁的,还是家产殷实的,你确实很难看到一本书。你可以看到残破的家具,可以看到彩电和组合家具,可以看到茶几上放着的水果,就是闻不到书香。即使你眼睛一亮,操起一本书来,定睛一看,也不过是孩子上学的课本。中国早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虽然这话是该批判,但很多农民还是信这个,要不砸锅卖铁都要把孩子送到大学为了啥?他们觉得读书“高”,自己却不读书,难道是不想做“高人”,甘于低人一等么?绝对不是这样。
     他们怎么“高”得起来啊?一本书薄薄的,要一二十元钱,要割好几斤肉,你说他怎么舍得去买书?浅显一点的,书价低一点,农民何尝就不看书,偏偏很多书写得山重水复,直把农民的头都要搞晕!即使家境好一点,附近书店也少得可怜,就是跑到县城去,也不一定能买到合适的书读。

  前段时间,我给姐夫建议在他们村里开个租书店,他说哪个农民看书哟,直笑我的迂阔之见。姐夫身体不好,又没有技术,在外面做工,既辛苦,又不能按时拿到钱,日子过得非常紧巴。村里没有书店,也没有租书店,我就不相信,农民真的就不爱读书,有书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读。我给他分析,村里人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没有合适的书读。村里读书人不多的原因有多样:最大者不外两个方面,一是书价太高,农民收入主要用在改善生活和抚育孩子,让大多数农民都买书看实在是苛求;二则适合农民读的书太少,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书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在书价太贵的情况下,租书就是一种好的选择。1元钱左右就可看完一本书,农民是消费得起的。至于书的品类,则只要精心选择内容与文笔俱佳的合适书籍,农民应还是喜欢看的。姐夫还没相信我的话,他说你说得漂亮,实际上哪儿得行啊?

  这倒也是,我也不是预言大师。我只得给他讲了个经典的商战故事:两个不同公司的推销商去同一个地方,他们看到这个地方没有人穿皮鞋。一个回去给老总说,不行啊,那地方的人不穿皮鞋,另一个回去说,太好了,那里的人没有皮鞋穿。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这个意思,同一个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结论完全不一样。结果:后面的这家公司发财发惨了!

  知识分子最关心自己的命运了,他们经常推出著作探讨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看得我甚为心折。自从“学而优则仕”不再成为一个定理,“士农工商”也就失去了逻辑,知识分子这根毛连自己都不知道是附在哪张皮上的,那就只好听之任之了。后来是“工农商学”,由“四民之首”掉队到了最后。再后来科教兴国了,知识分子才松了口气。

  农民当然也关心自己的命运,他们推不出著作,只能口述,却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人听。他们一直是“四民”的老二,和孔子排名一样,不过境遇一直都不好过。他们负担重,收入低,贡献得多,享受得少,很多人吃他们的粮食和骂他们“老土”的时候都是津津有味。
      我是个大学生,也算是知识分子,加上又是农村出来的,所以既关心知识分子,也关心农民的命运。偶尔见到有农民问题的著作,我都要取下来翻好半天,内容精彩的有,平庸的有,这点是各有不同的,但有一点却没差别:价格都贵得很啦。我有朋友是做书的,成本都清楚,不过就是几元钱,偏要把价格抬得很高。我怀疑这些书是成心不要农民看的,而仅仅是那些知识分子(说不定很多上代就是农民)评职称或捞名誉的手段。农民问题的书不要农民看,这书出来干什么?农民关心自己的命运,却不知自己的命运是怎么样的,他们甚至也不知道,中央和政府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发展农村经济做了多少批示,颁布了多少法规。他们无从知道,电视里这类节目少:谁来插播广告啊?书又贵得不得了:怎么舍得买啊!农民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那些刚蜕了“农皮”的乡镇官员便肆无忌惮的欺负他们,哄骗他们。
  农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他们多看点书,多知道点国家的法律,多学习点保护自己的方法,多拥有一点致富的手段。

  写到这里,我想得尽快让姐夫把租书店办起来,书我可以帮选,资金我可以帮凑,即使赚不了几个钱也要把它办起来。让村里农民都知道,我姐夫那里可以使他们的眼睛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