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来看看吝啬鬼王宠惠的“办法”


王宠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袁世凯掌权后任司法总长,不久辞职,后肇庆军务院外交副使,参加讨袁。“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和胡适一起鼓吹“好人政府”的主张。1922年出任国务总理,1924年起在北京政府先后任司法、教育总长。1927年后历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司法院长、中央监委、外交部长、行政院代理院长等职。1945年代表中国出席联合国会议,参与制订联合国宪章。

这个人物不简单,是近代少有的大学者担任大官员的典型,几十年里,不管哪个当政,他都担任高官,可以说是一个职业的政治家了。这一点,真值得寻味,政治舞台上人亡政息的事多了,靠山倒了,也许就一辈子另寻出路,换种生活方式了。唯那时政治舞台上角色更换特别快,像走马灯一样,令人眼花缭乱,真可谓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哪个上台不新鲜。但有些政治家却不管谁当政,可以一直很好的扮演自己的角色。

可就是王宠惠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在另一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那就是他吝啬的工夫真是一流。近日翻阅胡适日记,翻检到这一则史料,读来甚觉有趣,连胡适本人也觉得此为“逸事”,“可补史料之缺”。笔者大致翻阅了一下,似尚无人用此史料,便引一段在这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原文。

“亮畴性极吝啬,几个极熟的朋友给他取个绰号,叫做‘办法’。他在北京时,已做很大的官了,但家中不用厨子,不开饭。早饭随便吃一点稀饭。午饭晚饭则到熟人家去吃。晚饭尤其如此。他每到钧任,黄晦闻、李某金某家去,坐到六七点不走,主人留他吃饭,他总要客气一次,说,‘还早呢,还是回去吃罢。’主人再留他,他就说:‘有啤酒吗?有酒我就在这里吃罢。’这是第一个‘办法’。有时主人不曾开口留饭,他就说,‘有什么办法没有?我们出去吃馆子好不好?我来请你。’主人自然留他吃饭了。这是第二个‘办法’。有时候他们当真出去吃馆了,吃完之后,大家抢着会钞,他总是落后的,容易被别人抢去,这是第三个‘办法’。有时他的朋友不同他客气了,他们先走,让他去会钞,那时他还有第四个‘办法’:他一拍衣袋,就喊道,‘喂,你们走不成!今天我忘记带钱了。’”

“这四个朋友后来打听得他家中不用厨子,不开饭,于是他们渐渐不上当了。后来他用此发待周诒春,待梦麟,待顾少川。顾少川天天开香槟酒一瓶,故受害最大!”

以下不引了。

读到此处,我不禁哑然失笑。世间也有这等怪人!当然,我也明白有是有的,但竟没想到胡适竟留下有这等记录。看来生活中故事很多,就看我们留不留心了。这故事是罗钧任讲给胡适听的,胡适便当“史料”记下了,这等有心真值得我学习。工作几年来,都把以前一直保持的日记习惯竟几乎丢了,即使偶拾也难坚持,真是怪事。

说到王宠惠这等吝啬,读者君可得小心,或许你还有其他的什么“办法”,还能施展出来。若还局限在此处所摘可见的四点“办法”,我和朋友们可是看得出来的了,就没必要使出来了。平日里我的朋友来,有时也在外面吃的,自然二话不说,是由我买单的。不过,若是朋友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我当然欢迎,但若总去吃馆子,恐亦难以承受。但我可从不推脱的,有时朋友中有勤快而能干的,就可以在厨房中担当起重任,大家奔前走后,既有了劳动的乐趣,也有了收获的喜悦。我觉得这个是可以提倡的。

胡适还提到了,好人政府的主张之所以失败,可以从王宠惠的这些故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释。这点,我还没有仔细思考,待他日认真看看有哪些好人,提出了怎样的好人政府的主张,再来向朋友们汇报。

 

附录:

     王宠惠(1881-1958),字亮畴,原籍广东东莞,家居香港。1895年考取北洋大学,攻读法科法律学门,1899年以最优成绩毕业,获得中国近代第一张毕业文凭(钦字第壹号,现存天大档案管)。1901年赴日留学,致力于法律问题的研究。1904年赴美留学,先入加州大学,后入耶鲁大学获法学博士,旋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国律师资格。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成功后先是被推为副议长,后于191213经孙中山提名,王宠惠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曾在唐绍仪内阁任数月的司法部总长,当年才三十二岁。

        19229月任北京内阁总理;1949年之前在中国政坛上,无论谁主政,他一直官居高位。作为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又是联合国宪章的创立者之一。王宠惠是国民政府学者型官僚的代表。王宠惠精通日语、德语、英语,是第一个将<<德国民法典>>翻译成英文的人,其译本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被公认为最好的英译本,在很多美国大学被当作教科书。1949年后去台湾。19583月在台湾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