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分裂国家法》: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统一国家思想


  110年前,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裂了出去;80年前,为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而殚精竭虑,百折不挠地奋斗了一生的孙中山与世长辞;60年前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又回到中国的怀抱。但因国共建国方案的纷争,又起兵戈,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至今两岸悬隔的分裂局面。

  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这与孙中山统一中国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现实中国统一问题的理性观照。

  孙中山是全中国人民共同敬仰的一代伟人,他的关于国家统一的理念,得到了全世界华人的首肯,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都对他礼敬备至。但他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和主张,是两岸同胞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共同的指导方针,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产,我们应该牢记国父的遗教,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

  孙中山从来没放弃过统一国家的努力,他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也是一以贯之的。为什么要统一,孙中山曾从多个层面来认识这个问题。首先,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历史意识中"。因此,"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的使命"为此,凡是炎黄子孙,"爱国,就要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从现实来看,辛亥革命失败后,国家南北对峙,帝国主义分而治之,军阀割据,四分五裂,民不聊生。"中国人民对连绵不断的纷争和内战早已厌倦,并深恶痛绝,他们坚决要求停止这些纷争。"再从"未来"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要复兴,国家统一是前提。统一事关全国人民幸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心愿。"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是受害。"孙中山还针对那些别有用心的言论指出,"为什么要把向来统一的国家再来分裂呢?提倡分裂中国的人一定是野心家"。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他始终认为国家统一才能使中华振兴。孙中山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财政、实业、教育诸端始获次第为理,国民意志方与以自由发舒,而不为强力所蔽障。"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达革新之目的,使国民蒙共和之幸福",才能把中国"改造成世界最新、最进步的国家"。

  在统一的方式上,孙中山是主张和平统一的,他"素来主张中国南北和平统一",但他也从来并不排斥在特定的条件下用武力来维护国家的统一。他说:"是全国大乱的开始?还是和平统一的开始?就全靠我们国民,我们国民要是想和平统一,便应该万众一心",努力争取。但孙中山心目中的和平是有原则的,即和平必须实行法治,尊重国会,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国民所蕲望之平和,为依法之平和,为得法律保障之平和。"如果和平无望,只有诉诸战争,因此孙中山并没有放弃武力,也不讳言战争。

  每个政党的政见上自然不可能全无不同,但作为中国人,其认识和处理问题当国事为重,当以大多数同胞的幸福为大前提。对于国家和平统一,每个政党,都应以大局为重,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争取早日实现。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的演讲中说:"各政党不应计较彼此间的分歧,应共同致力于全国各方面的团结。"在大会上,他提出了一条重要原则:"政党者虽意见之不同,行为之不同,要皆为利国福民者也。"在回答"对于近来党争将如何调和以维持大局"这一问题时,他说:"政党竞争各国皆然,惟当以国家为前提,不应以党见相倾轧。"他希望"各党尤当互相磨砺,交换意见",否则"固守私见,借政党之名,行倾轧之实,报复无已,国家必随之而亡。"他呼吁:"如各自为谋,不以国家为前提,无论外人虎视眈眈,瓜分之祸,迫在眉睫,即使人不我谋,离心离德,亦难有成。"为此他特别强调:"中国欲建巩固之国家,非大众一心,群策群力,不足以杜外人之觊觎。"孙中山这些语重心长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孙中山对台湾问题有过明确的表述。1912年5月,在与台湾爱国志士罗福星的谈话中,他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决心恢复。但为大局着想,必须讲求方法。"1922年8月,孙中山当着在场的中外记者说:"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与大地之上。"反观今日之台湾,少数人出于一己私利,置民族统一大业于不顾,搞所谓"台湾独立"或"一中一台",实在是把台湾人民拖向危险的边缘。

  孙中山对中国统一的前景始终充满信心的。1924年4月,他说,"中国眼前一时不能统一,是暂时的乱象"。他坚信中国最终要走向统一,他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国家统一无疑就是这样的一种世界潮流,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谁逆流而动,分裂祖国,谁就是民族的罪人;谁顺应历史潮流,为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振兴做出贡献,谁就会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彪炳史册。

  孙中山直接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共图统一大业的先河,热情欢迎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对共产党人表现出极大的信任和器重。经两党的共同努力,1924年至1927年上半年,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的革命高潮,极大推进了近代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而今,两岸悬隔,国家统一还未能实现,国共两党都负有责任。两党都自称是孙中山革命事业和思想继承者,理应追思孙中山国共合作、共图统一大业的思想和实践,继承和完成孙中山未竟的国家统一大业。现在是第三次国共合作应该到来的时候了。今年以来,江、连、宋等相继登陆访问,可说是为下一步国共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国共第三次有无可能,如何可能,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现在的台湾,已是多党并存、两营对垒、竞选执政,国民党地位、特质已不复往日。但我们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同时,仍然要重视与国民党的合作。国民党目前虽处于颓势,但仍具有自我改造,绝处逢生的能力。连战亲访大陆,划破两岸关系的寒冰,与当年孙中山联共求生之举极为相似,不仅初步扭转了蓝绿政治生态与国民党的生存状态,使其振奋了士气,提升了凝聚力,也为国共合作及两岸合作描绘了较为美好的愿景。而且从现实来看,目前能与"台独"势力对抗、能凝聚台湾各层级人民的政治力量也只有国民党。国民党仍拥有一定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在"立法院",在县市议会、政府中,在各级民间团体里,仍保持着相当的制衡能力与舆论引导能力。国民党在泛蓝营垒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也是岛内其它政治力量所无法替代的。从某种角度讲,没有当年的国共冲突,就没有今日的台湾问题,"台独"是这种冲突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负产品,"解铃还需系铃人",国共两党有动力、有责任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台湾问题与"台独"问题要解决好,国共必须结束内战状态。可以说,从1924年始,中国人之间的分合、中国命运的兴衰,基本上都是围绕国共关系展开的。所以,连战登陆,连胡握手,所具有的历史、现实的多层意义及其对国内外的影响力,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精神鼓舞,都是台湾其它党派所不能及的。这次"登陆",说明两岸和平统一事业开始进入到去内战化的排"独"阶段。

  孙中山不仅是国民党的国父,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国父;孙中山是"中国人的孙中山",两岸只有一个孙中山。每逢孙中山的诞辰或忌辰,中国都会举行纪念活动,而逢十的诞辰或忌辰,通常会由一位中国国家领导人出面讲话,在赞扬孙中山为革命先驱的同时,内容也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脉络。1996年,江泽民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大会上,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并列为20世纪中国的三位伟人。这是中国官方对孙中山做出的最高评价。国民党执政期间,两岸虽处于高度的敌对状态,但都认同一个中国。近年来,随着"台独"势力活动猖獗,国家统一成了中国最大的内政问题。总之,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对国民党和共产党来说应是共识。国共两党最先是合作,以后是分立,如果再度合作,我们可以肯定孙中山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纽带。今年全国"两会"最重要的议程之一就是审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