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文信

朱文信,亦名闻中,70年代出生,哲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曾先后于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等学术机构访学,现于中国美术学院社科部工作;主要文章有《梵,吠檀多,瑜伽》(载北京三联《读书》2011年第9期),《全球化时代诸宗教相遇时的一种选择 》(北京三联《读书》2010年第1期),《第二轴心时代的福音书》(北京三联《跨文化对话》第26期),《阿凡达里的东方元素》(《上海书评》2010年3月),《商羯罗的智慧瑜伽》(北京大学《哲学门》第23期)等。 结集作品有《梵·吠檀多·瑜伽》、《愚鲁斋札记》、《精神的黄昏》和《精神的守则》等。

个人危机和时代的精神状况


文/余世存


  穆旦有诗:“从历史的扭转的弹道里,/我是得到了二次的诞生。/无尽的阴谋:生产的痛楚是你们的,是你们教会了我鲁迅的杂文。”你们在培养人,你们教育出了人类家庭里的成员,你们也需要停下来,分享生活和思想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停下来,就一些问题交流,这本身是一个双向的或说反思的过程。我想作为一个对战略发展、对教育启蒙有兴趣的人,跟你们交流可以生长出真正可以扩展的自由秩序。这种自由秩序可能就是我们的社会极度匮乏的德性、道义或说生命意义。


  一. 个体性道路

  在谈论今天的主题之一时,我想先讲讲我个人遇到的精神危机。我不知道诸位有无这种精神生...

Read more

从耶稣到尼采,是一个漫长的启示


有些事件早就已经发生了,但是人们要将这个事件领会和消化,也许要花上漫长的时间。比如耶稣,比如尼采,人们往往因没有做好准备,结果生生地将它的最重要的那部分意义给忽略,顾左右而言他。
  唐。库比特是目前活跃在英国的杰出的后现代宗教哲学家,他的许多观念对于当今的基督教传统很有冲击力,所以争议也大,一直未被主流所认可和接受。但是他思想的原创性却着实惊人,而且创作力旺盛,现在几乎是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在出书。我国已经陆续翻译了他的十来种著作。他曾说,他的知音也许在中国。
  最近,因校对王志成教授翻译的《耶稣和哲学》,对库比特的许多独创的思想深有感触,而且实为大胆惊人。这本译作,目前还在期待之中,我相信...

Read more

中国有哲学吗?


董平老师是我敬佩的学者,他应该是当今中国少数几个兼通中印哲学,并熟悉西方哲学的老师,其上课从来行云流水,无固定格局,随口而出,但气象甚大,给人启发也多。但弱在系统性不够,外行人一听,似全在胡扯。其实,听他的课是需要一些底子的。否则,受益会打点折扣。他曾云:
因为我们现在的哲学概念都是西方的那一套,于是,有人在质疑中国是否有哲学的问题,使用“哲学”的概念是否合理。事情在审查以前就下断语这是很不可取的。当我们说“有”,则过于简单,需要分析;说“无”,则要谨慎,说一个东西“无”远要比说“有”难,因为说有,只需要一个证据就够了,而说无,则需要检遍群书,谈何容易。西方哲学的根本问题是“bei...

Read more

旧文存记: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何世无奇才 遗之在草泽——————从04年首期《楠溪江》看楠江写作群落的形成及可能

  
文学为历史提供的最大援助,是使之更加贴近一个时代的灵魂,从而触摸到其情感的源泉和地下的脉络。而一个庞大的国土其文学的潮水如能千流竞壑,则时代的精神细节亦将得以丰富全面的立体呈现。历史通常首先考虑的不是区域的个案,而是时代的群像,因为对于历史而言,时间比地点远为重要,这是我多年来持有的一个文学信念,也是我对一个国家的外省文学的一次意义的粗略定位。也许,我们因着精神的韧度,因着思想的燃烧,因着火光中的坚守;也许,更因着神祗的庇佑,而为后人阅读历史时,提供了一份有力的证词,就象我们在追念昔...

Read more

无为无不为


老子所云的“无为无不为”,实为两个层次:“无为于心”和“无不为于事”。无为于心,心不乱,不被现象界所熏染。而无不为于事,要行动,要勇猛精进,没有欲望和自我私心的行动,不造业不带业的行为。这即是老子的意思,这两者之“为”不在一个层面上:一指向内,一指向外,一指向自我之本质,阿特曼,远离喧嚣,一指向现象界之纷纭万象,大勇而行。
绝不是韩非子所理解的一种策略,要无为之表象为手段,终达致无不为之目的。
而这在印度哲学中却比比皆是,如《薄伽梵歌》里就非常明显,即没有自我地去行动“只有身体在行动,自己成为空无所有(Sunya),推动力是上帝(Isvara)”,所有的行动完全奉献出来,做为祭祀...

Read more

以燃烧为喻


沙难陀大师在《瑜伽经》中认为苦行可解释为燃烧,烧去一切的不净,包括身体,言辞和精神的苦行。瑜伽的练习包括苦行,读圣典和向神顺服。
  而佛陀也曾经专门为弟子和信众讲过一部经《燃烧经》,只是与沙难陀大师反其意,佛陀所指的燃烧指向我们身上痛苦的三大根源,即刻骨铭心的贪婪、嗔怒和愚痴,它们一起使得一切都着火了,首先点燃生,于是有老病死,于是有忧伤和苦恼等。佛陀为了让每一个人赶快在此生踏上解脱之征程而甚为焦急,他说:“僧众啊!一切都在燃烧。僧众啊!为什么一切都在燃烧呢?眼在燃烧、色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处在燃烧(耳、鼻、舌、身、意、也一样)。由眼生起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在燃烧(耳、鼻、舌、身、...

Read more

《薄伽梵歌》的不二法门


在《薄伽梵歌》里,有许多奥秘,这些奥秘被精神层面最高的人所推崇,于是也就被普众所拥戴。至于里面的奥秘究竟如何去寻索和破解却常常不是大众的任务,他们可以告诉你这是一座宝山,究竟藏着何等的宝贝那是探险者的事业,与守山人无关。但在印度,《薄伽梵歌》与其他的经典之不同在于,它具有很强的普世性,其奥秘也超越于其他各种不断涌现的经,它可以说是群经之首,或者说群经之母。圣人们也乐于开示其普世奥秘。
但是,这种开示因解读者的差异,往往解出来的东西大相径庭,如和平主义者可以解读出和平的信息,暴力主义者可以解读出暴力的可行。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也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出它原是万有,就像自然本身一样,其不息...

Read more

库比特眼中的耶稣


国外有一批研究圣经的学者,有种研究方式很有趣,他们专门研究耶稣的话语的可信度,比如把四部福音书,加上其他的尤其是多马等没有被编入正典的福音书,以及与散落到所有其他典籍中的耶稣话语的纵横比较,然后试图从中辨别,并分出真正的耶稣。这一切研究,很自然地被著名的后现代宗教哲学家库比特先生注目,而加以学术运用,来证明他自己的非实在论观点。

这些研究者以戴维 博尔顿为代表,他总结了所有福音书中的真材料,认为福音书中的语录由耶稣说出的有1330条,其中420条见之于《马太福音》,177条见之于《马可福音》,392见之于《路加福音》,140条见之于《约翰福音》,210条见之于《多马福音》。
...

Read more

大地是个生命体


大地是一个生命体,它拥有自己的语言,和生命悲欢。自然是人类的生母,而社会是我们的继母,每一个人都会面临其自然性衰退和社会性高涨的过程。但是切勿忘记,自然是我们的根,我们身上有许多许多自然的一面,这一面并不为我们的意志来控制,而是由自然或者说“天”来控制,要知道天在我们身上体现为自然性的身体,所谓天人合一,不但是指人与外在的自然的合一,也是指,我们的心意和身体(即身心和谐)的合一。
自然(大地,天空,森林,原野以及我们身体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有自己的意志,语言,生命和呼吸,以及轮回之道。我们人类对自然的了解甚少,尤其是自然的神秘的那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其实就是自然作为生命本身的那一部分。...

Read more

一片飘进我的窗户的叶子



  我抵达伯明翰的那天,记得天是热的,虽然这里秋天的气象已经甚为浓郁,我还是把穿在外面御寒的长袖给脱掉,唯剩从大陆穿过来的夏天的短袖。可是没几天,时令的节奏已经全然不同于中国了,它完全省略了夏末秋初的那段不紧不慢的时光,直接进入秋的深处,甚至冬初。
  我现在住在伯明翰西南位置的“Bristol Road”附近,这里有一所专供海外学子或来学术访问的学者居住,名叫“Asbury Overseas House”,我住在可以俯视众人的最高层——第三层,估计是面南而居,所以一天到晚都可以看到阳光——从第一片朝霞到最后美丽的落日皆能寓目入心。也许我这半辈子,还从来没有这么细细地观察过阳光呢,而且是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