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比特眼中的耶稣


国外有一批研究圣经的学者,有种研究方式很有趣,他们专门研究耶稣的话语的可信度,比如把四部福音书,加上其他的尤其是多马等没有被编入正典的福音书,以及与散落到所有其他典籍中的耶稣话语的纵横比较,然后试图从中辨别,并分出真正的耶稣。这一切研究,很自然地被著名的后现代宗教哲学家库比特先生注目,而加以学术运用,来证明他自己的非实在论观点。

这些研究者以戴维 博尔顿为代表,他总结了所有福音书中的真材料,认为福音书中的语录由耶稣说出的有1330条,其中420条见之于《马太福音》,177条见之于《马可福音》,392见之于《路加福音》,140条见之于《约翰福音》,210条见之于《多马福音》。
他说,其中29条最可信,184条较可信。而29条最可信中,有11条在《马太福音》,14条在《路加福音》,3条在《多马福音》,1条在《马可福音》,而0条在《约翰福音》。
而他把最可信靠的耶稣话语叫做Q材料,他认为这些是可以确认,它们来自于耶稣本人之口,并无参杂混淆之物。在这些语录里面,比如有: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马太》),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马太》),
“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路加》),
“你就同他走二里。”(《马太》),
“爱你的仇敌。”(《路加》)等
相比之下,这些研究者认为这些语录比耶稣的那些事迹更加可信,也就更为珍贵。研究耶稣首先需要辨清耶稣的真实面目,而这就需要我们深入耶稣的语录之中,而把事迹放在第二位。因为事迹传之于他者,而语录的真实性是由个人的精神信息来保证的,其编造的难度更大,所以也就更为可信。然后在语录里面开始这种辨认和区分,渐渐地,耶稣的形象会慢慢清晰。如果,不是这样,而单纯地听信于教会传说和生平传记,那么你得到的也许基本上是叠置在耶稣身上的覆盖物,而不是耶稣本人。
在这些资料对耶稣覆盖物的层层剥除以后,库比特先生发现,耶稣之梦想原只是一种“普遍的世俗人文主义”,他还说,耶稣与众先知不同,“他没有思考过要建立一个新宗教,他心中有一种新的跨宗教的人类状态,在这一状态,所有旧的宗教建构世界的方式都会消失。”
库比特先生继续说道:“通常众先知宣称在即将来临的梦想世界,耶路撒冷将被重建,并充满了人,犹太人像灯一样照亮,而外邦人则会排着队伍征求他们的意见——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梦想的实现将确认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区别,并证实以色列的宗教信仰。然而,耶稣不是种族中心论者。对他来说,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区别和积极或启示的宗教一起在上帝的统治(the Reign of God)中全都消失了。”
但是,“伴随着不变的教条,教会的战争、期待和得胜,拉丁教会让自身变得普遍化了;但是这却是对耶稣荒谬的误解,他的天国语录和比喻不可能由粗糙的种族中心论或教派主义的世界观中来。”
耶稣的兴趣所在全是社会的,而非神秘的或形而上的教条。他更加关注的是个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他没有兴趣去探讨个体自我和上帝之间的垂直关系。而在耶稣的话语中,天国不是外在的,而是我们的心。而上帝也是去神话化的上帝,说的准确一点,耶稣所谈论的上帝无非是“未来世界的甜蜜的道德环境”。
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上帝的“道成肉身”呢?这是任何研究耶稣的人所要面对的问题,在库比特看来,上帝的“道成肉身”,也就是上帝的“自我历史的内在化”(self-enhistorilation)。我们可以看出,库比特先生具有彻底的非实在论精神。所以,他关于耶稣的结论就很自然地的出来了:
“我认为,早期的语录传统证实了可以把耶稣视为是,伦理学中我们自己现代激进人文主义或情感主义的重要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