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无不为


老子所云的“无为无不为”,实为两个层次:“无为于心”和“无不为于事”。无为于心,心不乱,不被现象界所熏染。而无不为于事,要行动,要勇猛精进,没有欲望和自我私心的行动,不造业不带业的行为。这即是老子的意思,这两者之“为”不在一个层面上:一指向内,一指向外,一指向自我之本质,阿特曼,远离喧嚣,一指向现象界之纷纭万象,大勇而行。
绝不是韩非子所理解的一种策略,要无为之表象为手段,终达致无不为之目的。
而这在印度哲学中却比比皆是,如《薄伽梵歌》里就非常明显,即没有自我地去行动“只有身体在行动,自己成为空无所有(Sunya),推动力是上帝(Isvara)”,所有的行动完全奉献出来,做为祭祀之物,信靠上帝,把结果交出来。
克里希纳说:“谁并不依附于工作的成果和遵从他应有的义务去工作,便算得是处于生命的遁弃阶段中,他是一个真正的瑜伽行者(神秘注意者);并不是那个不点火不执行工作的人。”
在解读第六章31颂:“同一的观点他信守不渝,任其所为仍居于我中。”甘地云:“只要有‘自我’在,那时Paramatma(无上我,宇宙之魂)就是在外的(Para)。当‘自我’消灭时——成为了空时,就到处都看见Paramatm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