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老师是我敬佩的学者,他应该是当今中国少数几个兼通中印哲学,并熟悉西方哲学的老师,其上课从来行云流水,无固定格局,随口而出,但气象甚大,给人启发也多。但弱在系统性不够,外行人一听,似全在胡扯。其实,听他的课是需要一些底子的。否则,受益会打点折扣。他曾云:
因为我们现在的哲学概念都是西方的那一套,于是,有人在质疑中国是否有哲学的问题,使用“哲学”的概念是否合理。事情在审查以前就下断语这是很不可取的。当我们说“有”,则过于简单,需要分析;说“无”,则要谨慎,说一个东西“无”远要比说“有”难,因为说有,只需要一个证据就够了,而说无,则需要检遍群书,谈何容易。西方哲学的根本问题是“being”(存在)问题。有人以为,我们的“是”,是指示代词“这”,而be,作为连系动词,乃是到《马氏文通》才出现。汉语似乎不需要语法,当时马建忠却偏偏是以西方的语法来建构的,“是”便是实体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在此之前,“是”没有“being”(存在)的能力。其实,这是误会,“是”作为连系动词,很早就有,5、6世纪在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中就有,如《心经》“是大明咒”,在《世说新语》中更多。语言真的很伟大,上帝创世就是用语言的——“神说”。印度的“梵”出来时候,便说“I AM”,在王充的《论衡》里,“是”就具有实体之意。如果说,哲学是“爱智慧”,那么,别的民族怎么可能会没有哲学?印度和中国会没有爱智慧的传统?本体概念中国虽然没有,但是我们有“体”,只是在中国的学问里面,“体”是不显现的,只有通过“用”来显示“体”。
他认为“体”一词在中国暗含两个层次:
一是在特殊现象层,指一物之成其一物之原理;二是就普遍现象而言,指最高的无象无形之“道”。而在中国,“主体”这个概念在杨简的著作中多着呢!而“主体间性”在西方专指人与人之间才能构成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人在中国哲学中当然重要,人者,五行之秀气也,天地之心也。只是在中国哲学中,人不是万物的尺度,而万物才是人的尺度。所以,在庄子一书中,当提到彭祖之长寿时候,因这种万物与人的一体观,很自然地,会拿出灵龟和大椿来做比较,可见,人与物在庄子心中并无绝对界限,而在西方,人只能与人比,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表象,实质乃自我的突破,与万物同体。哲学如果仅仅是概念的演绎,那又有何意义呢?这也是在东西方之间,说准确一点,在东方和后希腊哲学之间的差异。像中国哲学承担的是人的生活这个根本命题。
王阳明的心学完全没有脱离实际生活,印度也一样,都没有实现哲学与神学的分离,像印度的非暴力传统原是借用宗教之魅力。西方可能是由于神学太强了?以致于哲学要与神学分离出来,我们都是时代的泡沫,无根的漂泊者,还以为自己是走在时代的前沿呢!这样的时刻,禅宗会说:“立定脚跟!”柏拉图会说:“转过身来!”
因为我们现在的哲学概念都是西方的那一套,于是,有人在质疑中国是否有哲学的问题,使用“哲学”的概念是否合理。事情在审查以前就下断语这是很不可取的。当我们说“有”,则过于简单,需要分析;说“无”,则要谨慎,说一个东西“无”远要比说“有”难,因为说有,只需要一个证据就够了,而说无,则需要检遍群书,谈何容易。西方哲学的根本问题是“being”(存在)问题。有人以为,我们的“是”,是指示代词“这”,而be,作为连系动词,乃是到《马氏文通》才出现。汉语似乎不需要语法,当时马建忠却偏偏是以西方的语法来建构的,“是”便是实体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在此之前,“是”没有“being”(存在)的能力。其实,这是误会,“是”作为连系动词,很早就有,5、6世纪在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中就有,如《心经》“是大明咒”,在《世说新语》中更多。语言真的很伟大,上帝创世就是用语言的——“神说”。印度的“梵”出来时候,便说“I AM”,在王充的《论衡》里,“是”就具有实体之意。如果说,哲学是“爱智慧”,那么,别的民族怎么可能会没有哲学?印度和中国会没有爱智慧的传统?本体概念中国虽然没有,但是我们有“体”,只是在中国的学问里面,“体”是不显现的,只有通过“用”来显示“体”。
他认为“体”一词在中国暗含两个层次:
一是在特殊现象层,指一物之成其一物之原理;二是就普遍现象而言,指最高的无象无形之“道”。而在中国,“主体”这个概念在杨简的著作中多着呢!而“主体间性”在西方专指人与人之间才能构成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人在中国哲学中当然重要,人者,五行之秀气也,天地之心也。只是在中国哲学中,人不是万物的尺度,而万物才是人的尺度。所以,在庄子一书中,当提到彭祖之长寿时候,因这种万物与人的一体观,很自然地,会拿出灵龟和大椿来做比较,可见,人与物在庄子心中并无绝对界限,而在西方,人只能与人比,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表象,实质乃自我的突破,与万物同体。哲学如果仅仅是概念的演绎,那又有何意义呢?这也是在东西方之间,说准确一点,在东方和后希腊哲学之间的差异。像中国哲学承担的是人的生活这个根本命题。
王阳明的心学完全没有脱离实际生活,印度也一样,都没有实现哲学与神学的分离,像印度的非暴力传统原是借用宗教之魅力。西方可能是由于神学太强了?以致于哲学要与神学分离出来,我们都是时代的泡沫,无根的漂泊者,还以为自己是走在时代的前沿呢!这样的时刻,禅宗会说:“立定脚跟!”柏拉图会说:“转过身来!”